刘兆青
星形细胞瘤属于颅内一种常见肿瘤, 在胶质瘤中, 星形细胞瘤占比>75%。DTI、DTT均为磁共振新兴成像技术, 可以对脑实质中水弥散程度及各向异性进行检测[1]。相比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测, 磁共振新技术对脑白质纤维走行的显示更加清晰, 可以据此对肿瘤特征进行了解[2]。利用测量分析星形细胞瘤ADC值与FA值, 可以确定肿瘤对脑白质纤维束结构产生的影响[3]。基于此, 本文探析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应用磁共振DTI与DTT的临床价值, 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且经过病理证实的26例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男15例, 女11例, 年龄最大80岁, 最小27岁, 平均年龄(49.5±10.9)岁, 其中14例为Ⅲ~Ⅳ级、12例为Ⅰ~Ⅱ级;肿瘤类型:8例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7例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6例为胶质母细胞瘤、5例为弥漫型星形细胞瘤;肿瘤部位:2例位于脑干、4例位于小脑、20例位于幕上;累及区域:1例累及基底节区、4例累及额颞叶或颞叶、5例累及顶枕叶、11例累及额叶。
1.2方法 通过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测, 所选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并行DTI检查, 通过相关软件分析并处理DTI原始图像, 构建部分FA图以及平均ADC图。据传统T1加权像(T1WI)及其增强图像、T2加权像(T2WI)信号特点对肿瘤实质区、瘤周区进行确定, 并对感兴趣区(ROI)进行选择, 选择面积应超过50 mm2, 通过校正功能修剪图像, 将平面回波成像(EPI)图像失真及伪影去除, 并给予降噪处理, 最终对各区域及对应健侧区的FA值、ADC值进行计算。在轴位DTI图像上测量FA值、ADC值, 将病灶及其周围水肿带的脑白质区包含在内, 并涵盖对应正常脑白质区,同时避开囊变、周围脑脊液、出血、坏死等, 将磁化率、部分容积效应、运动伪影等免除。
2.1DTI星形细胞瘤表现 FA图可以将健侧区大脑半球白质纤维束清晰地显示出来, 还可以将患侧缺失、断裂的白质纤维束显示出来。相比于健侧区脑组织, 实质区为蓝绿色,且FA值明显降低, 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瘤周区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同时, ADC图为黄绿色, 相应值明显降低, 呈混杂信号或等信号。Ⅰ~Ⅱ级FA图为稍低信号, 瘤周区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 同时ADC图实质区为等信号;Ⅲ~Ⅳ级FA图为低信号或等信号, 坏死区与囊变区为低信号, 同时ADC图为黄绿色, 相应值也降低, 一般为混杂信号或等信号, 坏死区及囊变区为高信号。
2.2DTT星形细胞瘤表现 Ⅰ~Ⅱ级纤维束形态相对完整,且表示纤维束密度的颜色稍变浅, 压迫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白质纤维束移位、变形, 粗细程度无明显变化。Ⅲ~Ⅳ级周围白质纤维束变细, 且出现移位、推挤现象, 杂乱无序, 断裂稀疏、推移浸润, 与健侧区相比, 颜色变浅, 实质区脑白质纤维束有中断、稀疏、缺失现象。
本研究中, 26例星形细胞瘤患者多条白质纤维束受累及, 随病灶累及位置变化, 白质纤维束也发生变化, 出现在顶叶及额叶的星形细胞瘤通常会使放射冠、纵束受累及, 如果病灶位置相对较深, 则可能会使胼胝体、内囊、外囊等纤维束受到累及[4]。如果肿瘤出现在额叶, 且位置相对较深,则可能会使下纵束受到累及。因肿瘤体积有差异, 因此不同体积的肿瘤所累及的纤维束数目也不同, 肿瘤体积比较大所累及的纤维束数目也比较多[5]。
DTT技术可以将肿瘤与其周围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本研究利用重组纤维束的方式, 发现Ⅰ~Ⅱ级星形细胞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 从形态上来看, 边缘白质纤维束相对完好, 其对邻近白质纤维束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推移和部分浸润, 并且会出现轻度的破坏和挤压[6]。而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以浸润性生长为主, 其对邻近纤维束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完全破坏和完全浸润。此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肿瘤恶化情况相关。相比于Ⅰ~Ⅱ级星形细胞瘤,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的侵袭性更强, 且在生长速度和浸润程度上也更快、更深, 严重推挤着瘤周区白质纤维束, 大范围浸润瘤周区纤维束, 因此对纤维束造成严重破坏, 由此可见, 针对级别不同的星形细胞瘤可通过DTT对浸润范围进行确定[7]。
总之, 针对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 磁共振DTI的应用可以对肿瘤分级进行确定, 还可以对瘤周组织进行确定, 另外还可以对肿瘤组织进行区分, DTT可以将不同级别肿瘤对白质纤维束所造成的破坏显示出来。
[1] 李岩, 高娟 , 苏立凯 , 等 .DTI及DTT在评价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应用.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5,32(1):16-20.
[2] 武传华, 鞠发军.MRIDTI联合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成像在星形细胞瘤术前的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3):398-402.
[3] 胡万朝.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中国医疗设备, 2015, 30(8):43-45.
[4] 田为中, 张继, 沈钧康, 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7, 36(5):673-677.
[5] 王小娟, 潘征, 韩峰, 等.DTI联合DTT对外伤致胫神经损伤的应用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7, 36(6):866-870.
[6] 易亚辉, 周海航, 陆忠烈, 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6):953-957.
[7] 张玉琴, 徐海东, 董海波, 等.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评估中的价值.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5(5):38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