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空间聚落演绎

2018-01-18 07:14王鹤扬
北方经贸 2018年1期
关键词:集群文明绿色

王鹤扬,毛 锋

(1.北京市西城区环境保护局,北京100055;2.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生产是人类从事的最基本的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与生产方式的演进密不可分。陈荣秋[1]认为生产方式变革是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顾客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六大要素是价格、质量、品种、时间、信誉和环保;陈敬东[2]等人提出生产方式演进的“车体模型”,即生产方式的演进是在经济效益的驱动、科技进步的推动以及经济发展的拉动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周圣伟[3]认为促使生产方式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力因素和市场因素。

生产方式的演进是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替代的过程,新的生产方式往往在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改善生产关系等方面拥有旧的生产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生产方式是具有空间聚集形态(本文称之为空间聚落)的,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单元组织生产的方式有所差异。借助空间聚落,生产方式的功效才能实现并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笔者在梳理生产方式演进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生产方式空间聚落演绎过程,并对影响此种演绎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

自人类出现以来,生产方式经历了手工生产、大量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绿色生产的演变。生产方式的演进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某一种生产方式成为进行生产组织的主流,但其他的生产方式不是就不存在(或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同一经济体系中,不同的生产方式总是并存的。[3]

(一)手工生产

早期的生产方式是手工作坊单件生产,以利用自然为主,依赖个人高度熟练的生产技巧,产品只要可用、便宜,就受欢迎。手工生产强调社会效益的取得,融分散性、封闭性和自足性于一体。其缺陷显而易见:效率低、产量少、成本高。

(二)大量生产

18世纪中叶兴起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一场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厂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大量生产作为卖方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方式,以分工和专业化为主要特征,形成规模经济,使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20世纪初,福特制T型汽车的巨大成功是大量生产方式的典型。我们也应看到,大量生产缺乏柔性,品种单一,过分强调产量而对质量重视不够。[4]

(三)精益生产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规模经济”在这里面临严峻挑战,丰田生产方式作为精益生产的杰出代表,以“彻底杜绝浪费”为基本思想,以“三及时”和“自动化”为两大支柱,以“多品种,少批量”为特色,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5]精益生产对市场变化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在同一条流水线上能生产不同的产品,综合了大量生产与手工生产方式的优点,力求在大量生产中实现多品种和高质量产品的低成本生产,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四)敏捷制造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美国为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把制造业发展战略目标瞄向21世纪。198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里海大学共同提出了敏捷制造战略和虚拟企业的新概念。敏捷制造不强调企业的全能,也不强调一个产品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开发和制造,而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对市场机遇共同作出快速响应。[6]这种生产方式促使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从互相保密走向信息交流,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和成本,同时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五)绿色生产

近年来,一股“绿色浪潮”席卷而来,绿色生产应运而生。高投入、高生产、高消耗的生产方式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绿色生产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是一个社会效益显著的行为,也可能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并且能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7]

纵观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追求的效益从单一走向综合,满足的需求从单一迈向多样,生产的模式从竞争步向合作,呈现的形态从分散趋向集聚,绘制生产方式演进脉络图示如下。

图1 生产方式演进脉络Fig.1 The evolution mode ofproduction

二、生产方式空间聚落演绎过程

从人文地理学上看,聚落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8]从最初的分散生产到后来的城镇场集群发展到如今的产业集群,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演进,其空间聚集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生产方式空间聚落演绎就是指在生产方式演进过程中,经营模式从个体转向企业,空间聚集形态由分散渐趋集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演替。

(一)农业经济时期,以个体经营为特征的分散生产的出现

农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特征是自然生产力,正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曾表述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成为主要的争夺对象。其生产力的组成是:智力低下的体力劳动者,以自然的体力和畜力为主,以简单的手工工具为主要的劳动工具,以土地和可再生的动植物资源为劳动对象,生产自给自足。[9]在农业经济时期形成的农业文明效率低下,是属于人类文明的低级形式,主要是解决人们的温饱、生存问题。生产方式主要为小农生产,以个体经营为主要特征,空间聚落是分散的。分散生产是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下自发形成的空间聚集形态,有利于更方便地占有资源、利用资源,不超越农业经济的生产力限制,充分发挥小农生产的功效。

图2 农业经济时期生产方式空间聚落Fig.2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ofproduction mode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period

(二)工业经济时期,以企业经营为特征的城镇场集群的发展

工业经济是以资本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资产资源成为主体性投入要素,发展主要取决于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10]其生产力的组成是:以文化型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劳动者,以机电体系为生产工具的劳动手段,以金属、煤炭等非再生资源为主要劳动对象。[9]在工业经济时期形成的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为专业化,生产工具得到飞速发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物质财富大大增加。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之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人类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11]生产方式主要为社会化大生产,以企业经营为主要特征,空间聚落是城镇场集群。城镇场集群是获得规模型经济效益的要求,因为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操作生产工具的劳动者,这也带动了服务、管理等行业的发展。

图3 工业经济时期生产方式空间聚落Fig.3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ofproduction mode in industrial economy period

(三)知识经济时期,以集团经营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

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首要依托,区别于以往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其生产力的组成是:知识型劳动者,科学知识成为劳动资料的先导和轴心,信息、知识等人文资源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对象。[12]在知识经济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知识文明,是建立在知识、教育和科技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知识资源作为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带给人类物质和精神享受的知识文明成果为主要目标。[13]生产方式主要为个性化创造和全球规模化组织有机结合的精益生产,以集团经营为主要特征,空间聚落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横向的合作和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满足了精益生产的内部要求和外部需求,促使精益生产的功效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挥。

图4 知识经济时期生产方式空间聚落Fig.4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ofproduction mode in knowledge economyperiod

(四)绿色经济时期,以协同经营为特征的生态产业集群的形成

“绿色经济”一词源自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它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又是人类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是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的有机统一体。绿色经济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代际公平,体现着最小资源耗费与最大经济产出、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高新技术创新的生态系统的特征。[14]在绿色经济理念下发展起来的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文明,是以生态为本,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生存作为第一要务,以生态公正作为第一目标,是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融的文明形态。[15]生产方式主要为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的绿色生产,以协同经营为主要特征,空间聚落形态是生态产业集聚。绿色生产是人类为实现永续发展而采取的负责任的生产方式,生态产业集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是一种人为而非自发的空间聚集形态。

图5 绿色经济时期生产方式空间聚落Fig.5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ofproduction mode in green economy period

三、影响生产方式空间聚落演绎的因素

影响生产方式空间聚落演绎的因素包括生产方式的演进(内因)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外因)两个部分。在生产方式演进的驱动下,社会发展需求的推动下,生产方式的空间聚落形态不断发生着改变。

生产方式的演进是空间聚落演绎的内在动力。纵观人类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每一种生产方式的出现都会伴随着空间聚落形态的改变。生产方式的演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三次社会大分工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技术革命,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劳动能力随之提高,新的生产方式以更先进的生产工具、更强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生产效率逐渐取代旧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空间聚落演绎是生产方式演进的要求,只有聚落形态更好地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演进后的生产方式功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在生产方式演进的过程中,社会生产的分工不断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正像陈柳钦、[16]王春宇[17]等学者已经阐释过的那样,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最初的小农生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如图6,生产方式的演进正是以家庭为起点向外进行辐射的,依次经历了企业、集团、园区等尺度。同时,小农生产的空间聚落形态是分散的,在生产方式演进的过程中,其空间聚落形态渐趋集群,这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演进后生产方式的功效也能更好地得以发挥和体现。

图6 生产方式的演进与空间聚落的演绎Fig.6 The evolution mode ofproduction and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ofproduction mode

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空间聚落演绎的外部推手。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生产方式的演进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更高的社会发展需求需要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更理想的空间聚落形态来满足,正是在“需求-满足-更高需求-更好满足”的循环中生产方式不断演进,空间聚落形态不断发生演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马斯洛曾提出个人成长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如个人的成长和发育一样,也有与之对应的需求层次理论。笔者从生产方式空间聚落演绎的角度,将社会发展的需求分为基本发展需求、快速发展需求、利好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四类。

图7 马斯洛的个人需求层次理论Fig.7 Maslow's hierarchyofneeds

图8 社会发展的需求层次理论Fig.8 The theoryofdemand hierarchyfor social development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依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获得,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追求的效益类型也不尽相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期,人类以生存为目的,尚处于个人需求的温饱阶段,是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社会效益的获得处于首位;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管是单纯地追求高增长还是又快又好发展,已经处于个人需求的小康阶段,社会也进入发展阶段,经济效益的获得成为国富民强的最重要指标;伴随个人需求的富裕阶段的到来,人类社会也将步入生态文明时期,社会发展已达到成熟阶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使人类越来越关注环境效益的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成为显著的标志。

表1 生产方式及其空间聚落演绎Tab1 The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四、结语

生产方式空间聚落演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从最初的以个体经营为特征的分散生产到以企业经营为特征的城镇场集群、以集团经营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协同经营为特征的生态产业集群,生产方式空间聚集形态于并存中不断发生演绎。生产方式空间聚落演绎是在生产方式演进的驱动下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发生的,笔者通过集群演绎框架图,并构建社会发展层次理论阐述了这两种因素在生产方式空间聚落演绎中的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产业集群研究热。[18]在学者们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进行较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从生产方式演进和空间聚落演绎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做了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产业集群是生产方式演进过程中为了使其功效发挥到最大化,其空间聚落从分散到集聚演绎的结果。

[1] 陈荣秋.生产方式变革与竞争要素变化的关系[J].中外管理导报,2002(6):56-59.

[2] 陈敬东,刘晨光.生产方式演进的动力学模型与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81-84.

[3] 周圣伟.生产方式变迁的因素分析及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03(6):67-70.

[4]董丽艳,樊玉臣.基于技术进步的生产方式变革——大规模定制模式的演进脉络[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77-79.

[5] 大野耐一.丰田生产方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6] 赵 涛,齐二石.生产方式的发展演变历程[J].工业工程,1998(3):22-27.

[7]刘 飞,张 华,岳红辉.绿色制造——现代制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机械工程,1998(6):76-78.

[8] 赵 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王宝儒.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特征和社会意义[J].生产力研究,2003(3):97-98.

[10]何立胜,魏正兴.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J].河南职技学院学报,2000(1):66-68.

[11]徐传谌,鲁 雁.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政府的功能与定位[J].公共管理,2011(1):53-56.

[12]梁云昌.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要素[J].学术论坛,2006(4):12-15.

[13]冯绍红.知识文明的特征[N].人民日报,2011-10-28(7).

[14]赵 斌.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44-47.

[15]薛建明.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社会[M].合肥:合肥工业出版社,2012.

[16]陈柳钦.专业化分工深化与产业集群演进[J].市场营销导刊,2007(2):24-27.

[17]王春宇.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演进的研究[J].辽宁经济,2006(2):80-81.

[18]安虎森,朱 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3):1-36.

猜你喜欢
集群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对不文明说“不”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文明歌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