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亮
摘要: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因此,学校要注重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和家长一起关注学生的发展,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家校共建的意义,探讨了家校共建的有效途径。
关键詞:农村;家校共建;有效途径
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学校精心培育,还需要家庭用心关爱呵护。家庭和学校都是儿童最重要的生活场域,因此,很有必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1 家校共建的重要意义
1.1 家校共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环境千差万别,每位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同,但家长和教师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是相同的。家校合作就是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互相配合,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让孩子充分享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关爱,享受到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
1.2 家校共建有利于家校合育有利于优化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虽然不同,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是一致的。家校合作可以促使家长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通过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借鉴好的教育经验,从而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素养。同时,家长将社会上对学校教育的一些建议带到学校,并监督学校不断完善。学校利用家长丰富的资源,可以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 家校共建的有效途径探究
2.1 完善家校共建体系,调动家长学校参与积极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管好孩子的吃穿住行就好了,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要负责把孩子培养成才,于是出现了“教育只在学校”的落后理念。在家校共建理念下,学校把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列为家校共建的首要问题。为了搭建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我们首先要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两个家校共建组织机构,并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为了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切身体会学生的在校生活,学校应该组织家长开展家长进校园的体验活动,如家长开放日、集体家长会等,通过活动,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更深的认识,明白“受教育不仅仅是读书”的道理,树立起参与家校共建的积极性。
2.2 探索创新型家长会,构建家长学校交流新模式
变革家长会,由原来的“单一”“定期”的家长会形式向“多元”不定期”的家长会形式转变,创新家长沙龙、分层诊断型家长会、答疑解惑型家长会、约谈型家长会等形式。从育人需求出发,打造定制型家长会,而量身定制拓展了家长会的诊断、沟通、学习、交流、研讨、反馈等功能。改变家长的角色,邀请家长主持、家长策划,给予家长充分的话语权,能极大调动家长积极性和主动性。校讯通系统、网站、博客、QQ群和微信群等载体,既丰富了家校沟通平台,又实现了“互联网+家园”之间的跨时空沟通。
2.3 建立家访长效机制,不断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
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最有效方式,为让家校共建的桥梁更牢固、更通畅,学校有必要建立家访制度。学校根据学生家庭住址、经济条件、家长工作时间等具体情况,积极开展家访活动。活动分面对面家访和网上家访等方式进行。面对面家访的主要做法可以是上门家访,也可以是邀请家长带孩子来校一起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到学生家中访问,与家长沟通,相互了解情况;也可以邀请家长来校交流,了解学生假期学习、生活、心理、交往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所有形式的家访,学校均要求每位教师本着“以诚感人”的态度,深入到全校每个学生家庭,通过心灵的沟通,教师了解到家长的愿望和困惑,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家庭生活状况和教育状况,对家长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推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走向课堂。这种家访的长效机制,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谊,形成道德合力,提升教育效果。
2.4 共建相互尊重意识,促进家长老师之间平等交流
教师与家长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的“后进生”和“不听话”的学生家长的人格。因此,教师与家长交谈时要做到文明礼貌,树立良好形象。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作为学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要广泛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学生教育之中。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有些事情很可能学校、教师没有接触到,有些家长已经接触到了,有些家长在某些方面的特长甚至超过了老师,所以作为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调动家长在家教育好孩子的积极性,更应该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
习总书记说,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校共建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期待共担、共育、共赢,将激起更多的家庭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家校携手才能共育孩子美好成长。
参考文献
[1]夏全民.建构家校共建新模式——开创和谐教育新局面[J].基础教育参考,2015,(21).
[2]戚晔.家校共建,共创孩子们辉煌的明天[J].小学教学参考,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