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立军
摘要:最近几年,在给学生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时,我才用了项目引导教学法,用实际例子,给出任务,指导学生按照讲述内容的思路,动手实做,逐步画出分析的机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耐心、仔细,控制作图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任务驱动,学生感到更充实,把学生摁在座位上,踏踏实实地完成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铰链四杆机构;极限位置;极位夹角;行程速比系数
铰链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是其重要的运动特性,它是通过机构的极位夹角和行程速比等参数反映出来的。所以,研究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是设计机构应用的重要知识点,全面系统的解析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下面就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路和过程进行阐述。
1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进行急回特性的分析,要把问题落实到实际机构中,因此,首先给出相应尺寸,绘制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简图,带着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如图所示,该机构由4个杆,用4个铰链连接而成,四个杆的长度分别为LAB=20mm,LBC=60mm,LCD=40mm,LAD=50mm,接下来需要判断其类型。四个杆的长度满足长度和条件,最短杆为连架杆,所以最短杆AB为曲柄,杆CD为摇杆,该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现在明确思路,画出该机构的运动简图,过程如下,在作圖平面上画出水平线段AD,标注固定符号,设定为机架,以A点为圆心20mm为半径画出圆周,表明曲柄上的B点运动轨迹是该圆周,在圆周上任意确定一点B。连接AB,确定曲柄的一个任意位置,当曲柄位置确定以后,连杆BC和摇杆CD的位置相应就确定了,关键是找到C点,以D点为圆心40mm为半径画出C点运动轨迹圆弧,C点的运动轨迹是该圆弧的一段曲线,也就是说C点在这个圆弧上,再以B点为圆心60mm为半径画另一段圆弧,那么,两圆弧的焦点就是C点的位置,连接B点和C点,连接C点和D点,用铰链简单符号表示4个杆的连接处,就得到了该铰链四杆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曲柄整周连续转动,可以到达360度任何一个位置,摇杆在摆角范围内来回摆动,存在左右两个极限位置。因此,需要确定摇杆的摆动范围,确定摇杆的两个极限位置。机构在运动过程中,曲柄和连杆有两次共线的位置,当重叠共线时,摇杆处于最左端,展开共线时摇杆处于最右端。所以,以A点为圆心40mm为半径,画圆弧与C点轨迹圆弧的交点为C1,连接C1D,此处就是摇杆的左端极限位置,连接C1A延长到B点圆周交点为B1,AB1C1D就是该曲柄摇杆机构左边极限位置的形状。然后,以A点为圆心,80mm为半径画圆弧,该圆弧与C点轨迹圆弧的交点为C2,连接C2D,此处就是摇杆的右端极限位置,连接C2A, C2A与B点轨迹圆周的交点为B2,AB2C2D就是该机构在最右端极限位置形状。现在就展示出曲柄摇杆机构的三个位置,一个一般位置,左右两个极限位置,C1D和C2D夹角为摇杆的行程摆角Ψ,AC1和AC2夹角θ为该机构的极位夹角。用量角器可以测量摆角θ和极位夹角Ψ。
2 急回特性的分析
设曲柄AB为原动件,则原动件AB在转动一周过程中,有两次与连杆BC共线,共线位置为AC1和AC2。铰链中心A与C之间的最短距离为AC1,最长距离为AC2,所以,C1D和C2D分别是从动摇杆CD向左和向右摆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对应于摇杆处于两极限位置时曲柄所在AB1和AB2两位置之间所夹的锐角θ称为极位夹角。
当曲柄以等角速度ω顺时针转过角φ1时,摇杆由位置C1D摆动到C2D(工作行程),摆角为Ψ,所需时间为t1,摇杆CD摆动的平均角速度为ωm1。当曲柄继续转过角φ2时,摇杆由位置C2D摆动到C1D(空回行程)摆角仍为Ψ,所需时间为t2,摇杆的平均角速度为ωm2。由图可知,曲柄所对应的两个转角φ1和φ2分别为:φ1=180°+θ,φ2=180°-θ。由于φ1>φ2,因此曲柄以等角速度ω转过这两个角度时,对应的时间t1>t2,且φ1/φ2= t1/t2。摇杆CD的平均角速度为ωm1=Ψ/t1,ωm2=Ψ/t2,显然,ωm1<ωm2。由此可见,当曲柄等速转动时,做往复运动的摇杆在空回行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工作行程的平均速度,这一性质称为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机构的急回特性用ωm2和ωm1的比值K来表示,它说明机构的急回程度,通常将K称为行程速比系数。
若已知K,即可求得极位夹角θ为
公式表明,机构的急回程度取决于极位夹角θ的大小。只要θ≠0°,总有K>1,机构具有急回特性;θ角越大,K值也越大,机构的急回特性也越明显。当θ=0°时,K=1则机构无急回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