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瑶 邢宇微 孙文玉
摘要:校园货是指在校学生向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在校园货以其便捷的特点吸引大量学生的同时,校园货也引发了多起大学生无力偿债而走向歧途的悲剧。校园贷的核心风险是其受众群体是没有偿债能力的学生,正因如此,校园货的坏账率居高不下,极高的坏账率促使校园贷提高借款利率,高额的借款利息又进一步使学生无力还款,形成恶性循环。尽管国家早已明令取缔校园贷,但近期诸如创业货、培训货等“披着羊皮”的校园货开始出现,似乎有卷土重来之势。这一现象不由得引发笔者对校园贷这一类产品的思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校园贷,如何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校园贷;风险;坏账率;措施
1 校园贷产品概述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只要是在校学生,在网上提交身份资料并通过审核后,就能轻松申请贷款,校园贷便捷、快速的特点吸引了一批大学生。与此同时,大学生无力偿还高额校园贷导致的悲剧也接连被媒体曝光。为了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2017年9月6日,国家教育部发布规定:“取缔校园贷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不得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这一规定遏制了校园贷的盛行之风。然而近段时间,培训贷、美容贷、创业贷等披着“马甲”的校园贷大有卷土重来之势。美容贷主要面向爱美心切的女大学生,而培训贷、创业贷则引起了许多憧憬高薪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的兴趣。
2 校园贷风险来源
大部分人都将指责校园贷的矛头对准了校园贷的高利率,认为高利率是引发大学生校园贷悲剧的罪魁祸首。而笔者认为,校园贷风险的核心并不不在于高利率。市面上有一种很受白领欢迎的贷款——工资贷款,很多人利用其满足短期消费需要。工资贷款的特点便是小额、高息,和校园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为什么工资贷款不像校园贷那样容易引发悲剧呢?原因就在于受众人群的不同,白领们通过定时发放的工资拥有了偿债能力,而大学生通常只有刚好能负担生活必需品的低额生活费,自然毫无偿债能力。以一个普通大学生为例,假设他每个月的生活费是1500元,其中70%的钱都要用在必须的生活开销上,也就是说他一个月只有剩下30%的生活费可以用来还贷,而校园贷又普遍高息,那么随着时间推移,该名大学生负担的债务不仅不会变少,反而会越来越多。一旦学生不敢向家长求助,那么他唯一剩下的方法就是继续借钱,越积越多,债台高筑。
综上所述,校园贷风险的核心在于其将钱借给了没有偿债能力的大学生群体。将高息贷款发放给没有偿债能力的人,毫无疑问会带来巨大风险。伴随着校园贷极高的坏账率,自然就产生了各种违法的催债手段,这更容易使社会经验不足、抗压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走上绝路。绝大部分校园贷贷款方没有对借贷方的还款能力进行最基本的评估与调查,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借贷学生的家庭身上。
3 校园贷坏帐率
校园贷的核心风险在于其向没有偿债能力的大学生放贷,这导致校园贷的坏账率极高。虽然校园贷产品往往不会公布其坏账率,不过我们可以进行大概的估计。据不完全统计,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達10%,但对比助学贷款这种正规的官方贷款,校园贷这类非官方贷款的坏账率只会更高,再加上平台为集资付出的利息,也就很好理解校园贷为什么都会有如此高的利息。面对极高的坏帐率,校园贷会设定更高的借款利息来保本,导致更多的大学生无力偿债,如此以往便形成恶性循环。
4 我们该如何对待校园贷
对无偿款能力的大学生群体放贷,大学生还不起贷款又无法接受非法催债带来的生理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势必会带来悲剧的结局。诸如此类以校园贷为代表面向大学生的放贷产品,明知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与风险意识,对法律与金融知识尚不熟悉,却还恬不知耻地说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在法律上负有完全刑事责任,完全了解贷款风险,继续向大学生们发放贷款,一步步带领他们走向巨额债务的深渊。
但另一方面,校园贷既然难以被完全禁止,有关部门至少要做到完全遏止违法催债的行为,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并且让校园贷放贷方合法地承受坏账损失,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园贷引起的恶性事件发生。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尽快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让合法、规范的金融机构在进行过充分调查后对学生发放校园贷,提高校园贷准入门槛,并实行额度限制,必要时还可以与学生的家长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确实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安全、合法的校园贷。
5 我们该如何引导大学生
(1)每个学校都应该开设介绍生活中金融知识的公共选修课供学生学习,让金融常识走进校园,帮助学生了解贷款与理财的常识,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贷款的风险,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告诫学生们远离不规范的校园贷,防止悲剧再发生。
(2)学校要健全助学金申请机制,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助学金名额,用正规的助学金贷款来解决经济困难。
(3)家长与学校都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拒绝盲目攀比,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消费,并且要以正确的方式获取金钱,而不是通过校园贷。
参考文献
[1]刘诗琦,王金荣.论校园货的危害及应对策略[J].改革与开放,2018,(11).
[2]周志勇,邱芳萍,冯志荣.“校园货”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研究——基于广东省独立本科院校的调查数据[J].区建设,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