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辉煌

2018-01-17 10:41冯果山
锋绘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东莞文化

冯果山

摘要:自东晋立县以来,东莞的劳动者们在这上千年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数不清的民俗文化,其中有的被世代传承,有的却是昙花一现。迄今为止,东莞从国家级到市级大大小小的非遗名录已达九十多项,这些成就无一不是东莞劳动人民的汗水结晶。但即便如此,这座拥有着上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城,依旧流失了许多民间工艺,本文将浅析一种曾经带动了整个东莞地区经济发展的东莞民间工艺:莞草编织工艺。

关键词:东莞;文化;民间工艺

1 “县名,莞草名,可以为席”

东莞和莞草自古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莞草古称咸草,因野生于咸淡水交汇之地而得名。而作为岭南草编产业发源地之一的东莞,因地处东江下游,同时因珠三角地势而时常受到南海海潮回落的影响,南海海水与东江支流咸淡水交汇,形成了一片水生植物的天堂。于是莞草开始在此处疯狂生长,同时也为后来移居到这片土地的客家人提供了上好的草编材料。东莞一词,也得名于此。

东莞自立县以来便已经有人开始以莞草编织草席来满足生活需要,而东莞自东晋咸和六年立县,唐至德二年县治迁至到涌,这么算来,莞草织席起码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莞草因其柔韧顺滑的质地而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草编产品上,尤其是织席的上好原料。东莞盛产莞草,为草织品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莞草编织的产品轻盈结实,坚固耐用,莞草一度供不应求,于是东莞人渐渐开始了人工种植水草,主要种植大穗红芽、白芽仔、石竹等品种,为草织品提供更为优质的原料。

莞草编织工艺从挑草开始,因莞草生长粗细、长短、本身质地不同,因此上等的草席需要经过严格的挑选,选取大小长短质地一致的莞草方能进行加工处理,这是最基本的工序。挑选完毕后进行“破草”,意思就是工人们用“破草刀”或“破草机”将莞草从中间破开。接着就是染色,也叫“打皮”——把挑选出来的莞草按捆扎好,分别泡水,祛除莞草杂质。然后用染料进行染色,上等的颜料耐用不褪色。染完色需趁天气晴朗之时放在阳光底下暴晒三日,若遇上阴雨天气则少需十天半个月,经过晾晒的莞草变得更加柔韧、顺滑。至此,原材料的处理就算完成了,接下来是行绠的部分:先用纺织机编好麻绠,然后根据织席垢上的长孔和圆孔按照席的种类将麻绠编成绠绳。两人配合,一人以绠绳织纬线,一人以莞草为经线,合力编织。熟练的技术工编织一张草席需花费四个小时的时间。编织完毕需要再次晾晒,然后用剪刀剪去多余的草头、草尾。同时为保证草席表面光滑、均匀,需要仔细检查,剪掉草席正背面的断草,用手拍打厚薄不均的地方。有时织席的机器较大,一捆席织下来可分十张。这时需要将席的头尾留下的短绠用“席针”捅进席头或者席尾的席草内,称为“捅席”。“捅席”完成后,就算织成一张完整的草席了。

2 巨大的经济价值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大开。成本低廉,品质优越的草织品开始引起西方国家的注目。同时这也是东莞草织业兴起的时候。有了海外供求市场,巨大的商机开始刺激国内商人兴办工厂。大量洋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光是东莞厚街就有几十家草席洋庄经营出口业务。其中较为有名的发行庄号有联栈、质栈、东栈、端记、万全栈等。主要销往英、法、荷兰、美国和印度等国家。一战期间,广州出口贸易收到影响,洋庄纷纷关门。一九二八年后,莞草编织行业开始复苏,并集中在广州交易。此时广州经营莞草织席的洋庄有十八家,香港有瑞香园、广泰祥、和记、东栈等数十家代理商。一九三五年,广东省销售总额占全国比例约七成,外销市场以英国最大,荷兰次之。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莞草织席的经济价值远远大于其文化内涵。新中国成立前,莞草织品的主要加工工厂都设在东莞厚街,由厚街草织厂负责生产、加工、销售。新中国的成立导致企业实行公私合营,于是在厚街、莞城、虎门、道滘等地又分别成立了涌口草织厂、莞城草织厂、虎门草织厂和道滘草织厂等企业。从一九五六年从业人员七千多人,产值四百万元。到一九七五年從业人员六万人,产值一千六百五十万元。这短短十九年时间可谓是莞草织品行业的巅峰时期,同时与交通运输、建筑工程行业等联成经济网,解决了数十万人口生计。

莞草织席最开始是由原条草以粗纺麻线为梗编织而成的,这种编织品经常被当地人用作晒咸鱼,故又称鱼荐席。十八世纪中叶,广东草织席迅速发展,不断吸收周边地区的编织技术,其中就有郁南连滩白连席制作技术。东莞本地织作工人通过研究这种白连席的织法学会了水草开边织幼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莞草织席的品种花色,完善了编织技巧,提高了草织席质量。后来,由于通商口岸的便利性,东莞人开始从德国进口高品质的化学染料,使原本的单一色草席变成了多种颜色拼接的彩色图案花席。接着织作工人们又开始研究宁波席“密经薄地”的织作方式,使品种不再局限于连滩席。这时,东莞草织席的品种已有鱼荐席、白连席、宁波席和江绿席等品种。到了一八九口年,涌口街市席开始驰名南洋。各式各样的草席编织技术让东莞一度占据岭南草织席进出口产业的主导地位。

3 百“花”齐放

莞草织席的品类可分绳席类、辫席类和草席类三种。绳席类分蛋圆席和环边席,起初是纯白色,后染色加印花制成花席。后莞织工人经学习研究,将穿鼻绳技法加入花席编织,创作了时花席。时花席的特点是凹凸花,绳地匀滑,色泽淡雅,玲珑显现。主要销往英国、荷兰等地,是伦敦市场的抢手货。辫席类分辨圆席和四方席,算是草织席里的试验品种,编织花样多,但技术单一。重点是草席类,东莞草织席以花色品种繁杂、编织工艺精湛见长,可大体分地席类和床席类两种,地席类包括时花席、大时花席、密码时花席、杂花席、白密珠席、什花长机席、假全色席、印花席等花色。同时不同花色可配不同花纹图案,有五彩花、风车花、普通杂花、红绿格、顶天花、中天杂花、中央花、时花等等。床席类则分白床席和色床席,外销产品大多为色床席,销往泰国、印度、印尼等国家,占出口总量的九成。

莞草织席从初期一直到一九七五年都是以手工编织为主,从业人员高达六万人,对于当时的厚街镇来说几乎是每家每户都参与编织。后采用织席机,开始编织十字纹、人字纹、方格纹等。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自动提花机,创造了提花席、沙滩席、旅行席、提花坐垫、提花草篮、麻地毯等新草织工艺品种。

4 消逝的辉煌

一九八二年,随着中国合成树脂的年产量突破百万吨级,塑料,这种高分子聚合物开始广泛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塑料因其轻盈、柔韧、耐冲击、耐磨的程度远高于莞草,因此对传统的莞草编织行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九八三年,东莞开始推行“引淡驱咸”,在东江沿岸以及人海口兴修水利工程,阻隔了海潮的回落,目的是为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但同时也让莞草失去了生长的空间,村民纷纷改种水稻、香蕉。至此,莞草织品行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至二○一五年东莞道滘镇成功将“莞草编织技艺”申请为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莞草编织工艺也从一个曾经带动东莞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变成了需要保护的非遗,令人唏嘘。但无论如何,这是东莞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技艺,也曾经为东莞带来了无限的风光,时代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祖先一代代传承的智慧和汗水,是那些带给我们欢乐的记忆。

参考文献

[1]陈凤君,彭小鹏.岭南草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以广东非遗莞草编织为例[J].艺术科技,2017,30(08):35+37.

[2]林明体.岭南民间百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0.

[3]陈伯陶.东莞县志.东莞养和印务局,1927.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东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谁远谁近?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
安徽民间工艺大师:杜平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