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仪》课堂教学与考试模式改革设计

2018-01-17 08:45叶晨曦
锋绘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叶晨曦

摘要:交际礼仪是高校的一门通识课程,对于学生礼仪教养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很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交际礼仪在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上均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墨守成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习效果等问题。本文就课堂教学与考试模式改革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优化交际礼仪课程。

关键词:交际礼仪;课堂教学;考试模式

礼仪是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是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知书达礼、以礼待人应当是现代人的一个基本素养。因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礼仪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等方式,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交际礼仪》的课程教学与考试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对《交际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与考试模式的研究的契合度不够,基本上是彼此独立的,所以,对课程这两方面进行的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社交礼仪》课程目前采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是纯理论教学或者案例教学,礼仪课程对学生而言能很容易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并且由于大部分知识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都是平时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想把知识内化为自我的言行习惯,却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枯燥无味的授课手段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授课方法和实际需求的割裂也难免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环境满堂灌授课,不与学生进行成功的教学沟通,重视“教”忽视“学”,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应根据授课对象、授课专业采用新颖适宜的教学方法,努力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力求知行合一、学做合一。

1.2 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实践不足

《社交礼仪》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实操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但由于很多学校把其列为一门公选课或者是考查课,重视度不够。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交际礼仪》课程实操性的特点,但是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目前这类课程仍然是以课堂授课为主,以教师作为传授主体,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纯理论的授课方式,缺乏与实操环节的有机结合,在讲解实际技能点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操作次数和时长由于受课堂环境的限制少之又少,学生只是简单的理解记忆,甚至水过地皮干,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内心,物化为行动,运用到现实场景中,更谈不上个人礼仪修养的提升。课堂教学和实际场景的结合度不够,学生很难有人戏感,学生即使对理论知识较为熟悉,但也不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精髓。在真正的礼仪现实中,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力较弱,二者明显脱节,达不到开设礼仪课程的目的。

2 《交际礼仪》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为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为教学成效分析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课程的考核模式要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深入探讨,和教学模式要有一致性和协调性,既要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让学生对课程有较深入的认识。目前《交际礼仪》现有的考试模式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试,没把实践技能列入考核的范畴。由于考试多采用试卷的形式,虽然题型也比较丰富,最终也会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来加权最后的期末成绩,但笔试的形式仍然会让学生停留在背诵记忆概念、意义、特征等枯燥的知识点的阶段,这无法测试出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礼仪素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也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好好背诵就能过关的心理,更加形成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的思维,养成学习过程无所谓的态度。所以,要对传统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以期与课堂教学改革相匹配。

3 《交际礼仪》课堂教学与考试模式改革探讨

通过对《交际礼仪》课程教学与考试模式的改革探索,以及在笔者教学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将和礼仪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使学生知礼用礼,做到内外兼修。

3.1 课程教学设计

3.1.1 故事学习法教学

礼仪知识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非常繁琐零碎。通过故事学习,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把礼仪的学习置于有意义的故事情境中,更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故事学习法与早期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传授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或者重要途径,更强调学习者应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或借助于其他学习工具,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根本宗旨在于强调学生的中心性,要求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即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样一来,零碎繁琐的礼仪知识在学习起来也会变得更加系统性、轻松和有效。通过最通俗的故事引出实用的礼仪知识,由故事本身渗透出的教育价值及礼仪理念,引导学习者去联想、去思考,促使他们主动地建构知识。

参考教材和实际情况,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或者适当的增减,做到课堂讲授内容与现实要求接轨,突出实用性、综合性与应变性。同时,可以把授课内容采用图文类普及读物的形式编成文本进行礼仪常识普及。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学生将课程的每一部分搜集筛选出10个左右礼仪故事,內容将涵盖相应礼仪的核心知识点,每一个礼仪故事还拟配选相应插图,力争做到图文并茂。每一个故事后面还会根据故事反映的内容,提出1-3个思考问题,针对思考问题提供小故事大智慧的启示与思考,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参与度。

3.1.2 项目驱动法教学

项目可以使课堂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愿望,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加强对礼仪知识的深度理解,帮助学生提升礼仪素养。在项目驱动法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日常交际场景作为课程需要模拟实践的项目,比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也可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礼仪知识点,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这些项目的设计与完成来进行,学生既需要提出操作方案,又要对项目的进展情况展开评价反思,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增强能力,提升素养。比如可以设置一个晚宴社交项目,根据这个要求进行礼仪内容的编排,让同学们分饰不同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应注意见面、电话、着装、交谈、仪容仪表等进行模拟和训练。项目驱动法要注意设置项目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3.2 考试模式改革

根据课程的实际需求,可探讨场景模拟、小组项目竞赛、行业礼仪调研等多重评价标准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礼仪素养的评价以场景模拟和口试及行业礼仪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成绩(百分制)=场景模拟×40%+现场口试×20%+行业礼仪调查报告×40%。

场景模拟要求如下:(1)学生根据授课内容,从着装礼仪、仪容礼仪、仪态礼仪、见面礼仪、交谈礼仪、通讯礼仪、餐饮礼仪、座次礼仪、馈赠礼仪和求职礼仪等十多个模块中选择相关内容进行组合,分组进行,自行设计表演场景,融入多个礼仪文化知识,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2)场景设计中融入的礼仪知识点不少于八个;(3)小组场景模拟时间不少于15分钟,不超过25分钟(4)若需道具,自备;(5)现场测试按照抽签的次序进行。

场景模拟评分标准:(1)整体风貌(0~10分),从小组成员的精神风貌、展演的态度等方面评判。(2)场景情节的设计(0~20分),场景设计的合理性、完整性、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判。(3)场景中的礼仪表现(0~50分),从场景中融入的礼仪知识点的数量,对礼仪知识的诠释准确性,表演者展示出的个人礼仪修养等方面进行评判。(4)场景中相关要素的表现(0~20分)。从小组成员对模拟场景表演是否到位,是否把握场景要点,语言组织条理性,语音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流利,准备的充分性,模拟时间是否恰当,对剧设人物诠释的准确性、感染力等方面进行评判。百分制计分。

现场口试要求如下:现场展演结束后,老师根据展演内容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回答情况进行评判。百分制计分。

行业礼仪调查报告按照调查报告的格式和要求进行,要求以某一个行业为调查对象,对其礼仪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际调研。百分制计分。

4 结语

交际礼仪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氛围。我们通过课程改革,一方面让学生参与课堂实践,获得学分,另一方面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实际上,为了更好地缩短专业學习和实际需求的差距,进行课程的OBE改革势在必行,突出社会需求,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企业欢迎的、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交际礼仪课程的教学与考核而言,更要以实用为主,以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珊.“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的改革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20):47-49.

[2]马玥妓.高职院校学情变化中的《商务礼仪》课程改革[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9):67-68.

[3]莫少红.高职“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6):148-149.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与发现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