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培养语感循序渐进提高能力

2018-01-17 01:46王晓燕
江西教育C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想象

王晓燕

语感是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怎样才能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能力呢?

一、语感训练的依托——积聚生活点点滴滴

语感的训练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切身体会,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语感的积累才水到渠成。比如看到“麦子”一词时,不仅会想到这是一种粮食,还会联想到一种丰收的景象以及劳动人民为此付出辛勤汗水的勤劳美德,甚至还会联想到“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的真正含义。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慢慢得到训练,语文教学的实践观就会逐渐得到突破,那么学生的语感在无形中就得到提高。

在积累语感的教学上,笔者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看到孩子们课间活动结束,笔者趁机提问:“你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这时,孩子们玩兴未尽,思维活跃开阔,都纷纷争相发言:“我们很开心!”“我们很快乐!”孩子们有了自己的体验,思维和语言立时变得活跃和灵动起来。如果教师再让学生把刚才的发言及时记录下来,稍做修改,应不失为一篇语言真实且丰富的习作。这样,从玩到说,接着从说到写,这就是一个生活感悟过渡到语感训练与积累的过程。

二、语感积淀的主导——美文朗读与背诵

(一)朗读训练

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意思的主要方式。大声、自由地朗读,不仅可以体现个性,更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了一种无形的语感积累。比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并把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再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欣赏画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再播放钢琴曲,让学生伴着乐曲读。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自然会把文中一些最美的句段铭记于心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就有了自己的语感积累。

(二)诵读积累

诵读是朗读的融会贯通。在教《秋天的雨》的第二自然段时,笔者着重让学生从读中理解“五彩缤纷”一词。先让学生找出该段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积极想象,生发出自己的感悟从而真正沉浸于秋天的五彩缤纷中。比如:当你看到“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个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哪个词给了你这个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想象开启了,对句子的理解更透彻了,那么整段句子所描绘的绚丽画卷全都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了。接下来,引导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进行该段的背诵。这样,文章的语言文字及所表达的情感全都淋漓尽致了,学生的语感训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三、语感强化的蹊径——合作与想象

合作学习、想象画面这一学习方式,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运用。如教《女娲补天》这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用“——”画出描写天塌地裂,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相关句子,并让学生想象画面。

下面摘录小组汇报片段:

A生:我找的句子是“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我从“一大块” “黑黑的大窟窿”中体会到天空塌的地方很大,破损很严重。

B生:我仿佛看到了天空破的那窟窿很大很大,很深很深,就像凶猛的野兽张开了血盆大口,要把我们人类一口吃掉一样,实在太可怕了!

C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我会抓关键词来体会。我从“一道道” “深沟”中体会到大地上的沟壑多得数不清,深不见底。

补充:我会想象画面来体会。我仿佛看到了大地上的一道道深沟,就像万丈深渊,掉下去的人们连救命都来不及喊一声,就已经粉身碎骨,实在太可怕了!

小组汇报后笔者追问:“天塌地裂之后,可能还会有哪些可怕的景象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他们的发言越来越精彩。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想象画面,强化了学生的语感。

四、语感提升的宝典——迁移与运用

有了说、读、悟等不同方式的积累,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在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与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与积累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运用。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出示一幅秋天的景物图,让学生仿照本课的写法,并结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欢庆》等课文,进行尝试说话,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所说的、所喜欢的景物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語感便得到了更为踏实的训练与提升。

总之,语文的语感是在实践中进行训练与积淀的,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时间空间,学生的语感一定会得到循序渐进的积淀与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想象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快乐的想象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