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质量监控点及诊断

2018-01-17 08:45赵聪
锋绘 2018年6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诊断监控

赵聪

摘要: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通識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好,严重影响了师生教学参与,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及时采集通识课程质量监控点,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的充分科学论证,建立通识课程质量提升动态分析与诊断体系,为通识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通识课程;质量;监控;诊断

前不久清华大学表示,将在今年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计划到2020年,将此门课程在所有本科生中开设,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此消息即去年清华大学不会游泳不能毕业后再次广受社会关注,同时这也折射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个问题:阅读习惯越来越不好,碎片化阅读,低层次阅读,至于文字写作能力更是良莠不齐,在高职院校中尤为严重,通识课程在高职学生看来没有大的用处,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现象严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基于此,作为通识课程也要有自己独特的诊断与改进机制,方能引导学生回归课程。

1 充分把握通识课程质量监控点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自身修养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对通识课程整体评价要全面,既要涉及课程开设与制定的学校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更应该包括教学效果、师生在课程教学中信息反馈。通识教育要让学生拓宽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及思想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前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理念认识不够深刻,造成了在课程开设中调研不够,如通识课程中的文化知识普及类课程仅仅靠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无法做到,加上课堂成效不好,以至于许多学生上过课程之后感觉收获较少。此外高职院校还存在通识课程使用信息化手段较少,上课形式还存在较为单一现象。基于此,对于通识课程质量的监测点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课程定位、课程培养目标上。通识课程质量监测点还可以细化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参与度,课程教学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测,事前有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教学计划);事中有任务执行;教学日志、学生笔记、课程辅导、小组活动;事后有改进:教学大纲、计划、日志等信息的统计。

2 完善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动态分析与诊断

高职院校可以将通识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点,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能力强、“会做事也会做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探索形成一个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立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课程质量也是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的重要内容,保证通识课程的效果,就需要加强通识课程体系构建,形成立体动态的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分析与诊断体系,也为后期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通识课程诊断需要课前、课中、课后动态信息采集,需要教与学精力投入,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设备。课程质量这里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过程质量,要有规范的标准,检查的方法、记录的系统、抽查的频率,评判的原则,反馈执行的机构、改进的措施等。另外一个是结构质量要看进度和KPI绩效完成情况,不达标则需要改进。

(1)通识课程的诊断还需要具体的执行者教师、学生的诊断,教师的诊断体现在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综合能力表现在:学历学位、培训学习、实践锻炼、任职年限、年度考核、综合获奖等。教学能力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信息,通识课程教师教学能力中课堂教学情况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诊断应该包括6个维度的内容:课程建设、课堂管理、课堂活跃度、学习活跃度、教学评价、成绩评价。课程建设重点诊断课程资料完备情况、课程视频、教学大纲、随堂练习;课堂管理重点诊断在考勤及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活跃度体现在学生抬头率情况,师生交互活动、小组活动等;学习活跃度包括课堂学习效果、辅助课堂情况(在线学习、图书阅读情况);教学评价重点诊断形成性评价过程,学生评教行为等;成绩评价诊断在于考试成绩及随堂成绩评价等。

(2)学生的诊断。主要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人文历史、社会科学、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等知识,在通识课程诊断中针对学生发展制定课程体系,如大学语文课程能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文明修养,创新课程能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创新思维等。针对学生还需要高职院校顶层设计方面有所体现,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班团主题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内容,只有多方配合协调才能发挥通识课程良好的育人效果。

(3)通识课程诊断。通识课程在开设及内容选择上要彰显文化功能,体现立体化教育的效果,内容要以学生为主,多元文化视角设计通识课程,可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评价体系要足够开放,通识课程不能仅仅体现在具体的知识点掌握,要积极融入三维目标,把握好三个尺度,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中。通识课程还因该与专业课程融合,与专业实践课程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走通专结合的道路。通识课程的改革还需要借助信息化设备,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引入网络课程、在线精品课程、微课程及在线直播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立体的感受通识课程魅力,提升通识课程的实效。

通识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不仅关注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完善,而且越来越注重通识课程教学组织与方法改革,以提高通识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诊断监控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