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考作文命题之“变”与“不变”

2018-01-17 01:46周颖
江西教育B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全日制语文课程命题

周颖

导 读:

近十年来,江西中考作文命题有许多形式上的变化,但实质上,命题更多的还是“不变”:鼓励考生自由地表达、真实地表达、感情真挚地表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综合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读懂这些,对我们把握今后的写作教学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读之后,我们发现了什么呢?

一、形式上的“变”

考量江西近十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我们看到了几种形式上的变化。

2016年以前,中考作文题牢牢抓住“我”字做文章,有些直接以“我”为中心词进行命题,例如:“我很幸运”(2009年)、“我读____”(2010年)、“垒高自己”(2012年)。这些题目均以“我”为中心词,无论是主谓式还是动宾式,“我”均处在主体地位,写作时,只要以“我”为中心进行发散即可。

有的间接以“我”为中心词进行命题,虽然没有出现“我”字,其实也暗含了“我”,如“传递____”(2011年),其实,题目中暗含了一个“我”字,我们可以这样补充题目:“(我)传递友谊”“(我)传递亲情”。再如2013年“带着___出发”,横线上无论补充怎样一个词语,题目中都暗含了一个“我”字,写作时,考生可以这样审题:“(我)带着友善出发”“(我)带着梦想出发”。这些题目均可以让“我”暗暗地处在主语的位置上。2014年和2015年的题目亦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这些年中考作文命题要牢牢守住“我”呢?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找出根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第四阶段目标”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这三处表述中,均提到“自己(自我)”一词,因此,命题者始终抓住“我”字,其实是牢牢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虽然其中“教学建议”也提到“认识世界”的问题,但估计命题者觉察“认识世界”有一定难度,近十年都未有涉及。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发布,其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表述开始发生转变。如在“第四阶段目标”表述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个表述比实验稿外延有所扩大,要求有所提高。虽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语文教材到2017届的学生才能完全使用,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的要求却润物无声地渗入教师和命题者的心中。

2014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确立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无疑也对命题老师产生了影响。

因此,我们发现,2016年和2017年的中考作文命題,从“我”的地盘走出来,开始关注“我”以外的世界。例如:“那个影响了我的人”(2016年)、“向___学习”(2017年)。这两道试题,均关注“我”以外的第三方,2016年的这个第三方仅仅指人,2017年的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以外的事物,范围更大。“小事”(2018年)这道命题作文,其实又是一种变化。如果说2017年以前的作文更加关注“人”的话,那么,2018年的这道中考作文命题的重心则在“事”上。

这些细微变化其实是对“核心素养”最巧妙的对接,命题者不仅关注对“文化基础”和“自主发展”的考查,更关注对“社会参与”的考查,同时也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目标的呼应。放眼国外教育,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6年就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可以肯定地说,“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吸纳了国外教育理念的先进元素。

二、实质上的“不变”

近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作文命题,无论重心在“我”还是在“他”或“你”,也无论关注“人”还是关注“事”,江西中考作文命题都特别注重让学生有话可说,如“我读___”“那个影响了我的人”;有事可写,如“小事”“垒高自己”;有情可抒,如“我很幸运”“向___学习”;有感可发,如“丢”“勇往直前”。

透过江西十年中考,我们还发现,题目每年都很平实,没有审题难度,没有在内容上故作深沉姿态,也没有在文字表达上有意去捉迷藏,试题非常质朴,也非常透明。因此,对于中考作文的命题目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不变的结论:用自我之笔,叙熟悉之事,描身边之人,绘自然之景,抒真挚之情,发真实之感。

如果说“变”是依据时代以及课标的变化和核心素养而提出的,那么“不变”其实也是如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对比。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对比两段话,我们不难发现,这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中考作文命题所坚持的“不变”,也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一贯坚持的、不变的地方。

总之,中考作文命题的“变”与“不变”,都是时代和教育使命所赋予教师应有的担当。明白这点,我们才能对中考作文命题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

猜你喜欢
全日制语文课程命题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