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
一、镜像理论与电视剧镜像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
1936年,第十四届精神分析学会的年会上,拉康首次提出了他的“镜像理论”。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主要包括三个过程:首先,婴儿在镜中看到了自我,并将镜中的这一自我看作是一个现实的存在物,这一阶段,主体还不能辨别镜中的自我与自己以及他人之间的差别;其次,婴儿发现镜像不是物体,而是他人的影像主体,能够区分他人的现实性,也能够辨别影像与他人,但不能区分自己与自己的镜像;最后,婴儿认识了镜中的自我,确认了身体和身份的同一性。拉康的这一镜像理论表明了事物主体通过镜中自我确定自己的身份,从而完成真实身体认同镜中自我的身份确定过程。
通俗一点说,镜像阶段就是所谓的“主体”的形成过程,这个阶段中的儿童开始在大人的引导下学习语言,开始从一个没有符号表征的想象世界来到一个用符号来表意的象征世界。儿童在这时会获得除了本身以外的另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就是他认为镜子中的那个呈现出来的自己正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而站在镜子前面的自己正在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
(二)电视剧镜像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电视的屏幕与拉康“镜像理论”中所说的镜子是有相似之处的,电视屏幕将电视剧的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划分出了一条界线,观众在凝望电视屏幕观看电视剧的时候,就像是婴儿在面对镜子时对自己的寻求。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会像拉康所说的婴儿一样从影片的角色中寻求认同,将自身的欲望、经历或者想象与电视剧中的情节、内容以及人物联系起来,然后反过来再与人物所表现的价值或者动机进行认同。电视剧的观众的认同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认同,尤其是女性受众在观看一些家庭伦理电视剧时,非常愿意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电视剧通过真真假假的影像资料为人们建构出一个虚拟的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受众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会逐渐将其认同为真实的世界。而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说是源于生活的,它的取材和构思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电视剧的取材来源甚至人物原型是来自于生活,并不完全是凭空的想象,而只是在原来生活形态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艺术加工,这些艺术加工是有必要的。试想,在十几集的电视剧当中,若想塑造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必须要在其身上加注更多的偶然,以及更多重的矛盾,这个形象才能深入人心,也更加立体,所以这种艺术加工是合乎艺术创作的逻辑的。
二、电视剧镜像下的媒介素养
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媒介化的社会,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多多少少都浸润了影视媒介的影响,这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媒介化的色彩,这也就要求在这样一个媒介化所制造的景观与仪式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学会媒介化生存。
(一)电视剧媒介素养的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时传播、视听兼容等是电视这个媒介的最大特点,电视媒介向受众传达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影像图像,新的社会思潮以及思想观念也会通过电视媒介表现出来。在传统电视剧环境下,电视剧塑造什么样的人物身份,什么样的人物身份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媒介的这种机制让受众误以为呈现出来的身份就是现实中的身份。但是逐渐地,受众开始有了自己的媒介素养,对电视剧中传达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思考,从而形对塑造的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观点。
电视剧中所呈现出的各种情节内容,并不完全是原原本本地反映客观真实的世界,它是经过加工的,而加工者在加工过程中会有着自身的目的以及经济利益,同时也会将自身的意识形态渗透进去。具备电视剧良好媒介素养的人应当对电视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电视剧所传达出的信息所暗示,甚至影响自身的看法和观念,能够做到轻松辨别电视剧生产和传播的种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受众应在批判中不断地培养对电视剧镜像的認识,认识到电视剧是一种艺术形式,不要对电视剧中传播出的价值观或者内容做单向度的妥协。
(二)电视剧镜像下的受众媒介素养要求
笔者认为,所谓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功能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判断能力,以及运用传媒信息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具体而言到电视剧,就是指电视剧观众这一群体,在观看电视剧文本的时候面对剧情、角色以及电视剧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世界观的解读,并在电视剧所呈现的镜像当中寻找自己,并产生认同,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电视剧的媒介素养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培养思考者、批评者和老于世故的文化消费者,媒介素养除了对电视剧文本的批判性解读以外,还需要提出关乎社会权力和行动建构的问题,包括电视剧受众自身身份的建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