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华
[摘要]川剧是一个典型的以“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地方戏曲曲种。在川剧中,旦角的又可以细分为:青衣旦、闺门旦、花旦、武旦等。
[关键词]川剧;青衣;闺门旦;武旦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川剧广泛流传在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是中国戏曲界中的一朵奇葩。
一、两剧“一旦”
在川剧舞台上青衣者就是已婚穷苦妇女。这类女性久处逆境,饱受生活的折磨。她们具有吃苦耐劳、道德情操高尚、不苟言笑等特点。服装非常朴素,青布青杉褶子服饰,故有此名称。例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铡美案》的秦香莲等。
川剧青衣不光以唱功为主,还有唱和做俱佳的青衣戏,考验演员功底全面性,如《打神》焦桂英被王魁抛弃,来到海神庙告状,有怨恨、凄凉优美的唱腔,还有在推打海神菩萨所展示的水袖功双碗花、单碗花、水袖吊鱼等,这些水袖技巧的添加让整折戏更丰富多彩。《叼窗》钱玉莲不从继母改嫁富豪,继母将其禁闭小屋,她叼窗出逃。这折戏同样唱、做并重,唱腔和《打神》一样使用川剧独具特色的高腔腔,后面其表现跳窗、摸黑辨路、隐蔽等情节动作经过编排组合形成飘逸身段。川剧贫穷妇女受生活折磨为青衣,衣食优越的妇女为正旦。
京剧青衣又叫正旦,京剧青衣区别于川剧青衣,京剧青衣包括的人物角色及剧目要广泛得多。受生活所迫,《三娘教子》《铡美案》这些是悲情青衣,而《春秋配》的姜秋莲、《法门寺》的宋巧姣、《牡丹亭》的杜丽娘等,这类青衣她们衣食无优,没受生活所迫也称青衣,但这类青衣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这就是京剧的特色。
二、川剧中的“一小”
前面说了川剧艺术以“三小戏”为特色,“三小戏”其中一小讲其小旦。闺门旦就是这小旦中的分支,有“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大家闺秀”指的是闺门旦。二八妙龄少女“大家闺秀”的特点是:出场总是眼观鼻,鼻观心。其艺术表演的要求是小腹常收,缓行从容,下肩松腰,“一”字步行。装扮也与众不同,服饰为穿裙子或褶子,捆大头,化古装。坐姿为侧坐,转身较慢,只转一半。指物多用兰花手,言谈举止很有教养,堪为闺范。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梁祝》中的祝英台等。
这“小家碧玉”,一般指年轻姑娘,正如大家常说的“邻家少女”。其为闺门旦特点:天生丽质,清新气质,动作柔美。正如李白诗句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尽管没有大家闺秀的贵气、沉稳,但也无纤弱、拘谨的缺点。在表演上,步法轻快,多用手巾而少用扇子,观众对这类角色十分喜爱。梳大头而扎偏转,头饰较简单,尤其不可珠光宝气。多梳长辫,常耍手巾、耍辫子等,借以表现少女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诸如《法门寺》中的孙玉姣、《柜中缘》中的玉莲等人便属于这类角色。
三、“短打”和“长靠”
在川剧舞台上,武旦是善于扮演行兵布阵、会使枪弄棒、精通武艺的古代女子。唱、念少重做、打,有巾帼不让须眉女将军,有江湖女侠士。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一類是“长靠”(刀马旦),短打穿短衣裳,打衣打裤比较灵巧轻便,所以重技巧,表演翻、打、扑、跌、把子功,如《打焦赞》的杨排风、《泗州城》的水母,《打店》的孙二娘,武松人住店内孙就想杀之,在与武松打斗中有倒匍匐、过肩甩、高下等技巧,都是展现短打、武旦功夫技巧,演短打武戏武旦演员们的功底可见要有多扎实。
穿长靠的大部分是女将军,她们身穿大靠后背靠旗,顶盔贯甲,一般均骑马,手拿一把尺寸较小的刀,“刀马旦”由此得名。刀马旦不仅要有很好的武功,还得擅长做功等。扎靠与不扎靠在动作上有所区别,靠功戏要注意表现人物的感情和舞蹈动作的美与有力,如把穿打衣打裤时的动作方法用到扎靠戏上,就会感到膀子张不开,动作小,不精神。扎靠戏的动作要大,走脚步也要稍大些,脚尖要稍撇点,下盘功很重要,这样在人物上就有了气魄。翻身的时候应使靠旗扫地,涮腰时要用点腿塌下去,这样涮腰的幅度大,也有了冲的劲头。不经过艰苦努力是做不到的,更不用说有时还有扎靠翻筋斗的表演了。如《桂英打雁》《战金山》《寿州救驾》扎靠跑圆场时步子要小稳,压着走。武旦的亮相要求脆、美,不能拙、野。抖靠旗时就给人以拙、野的感觉。亮相的有劲没劲,不在抖靠旗,而是手、眼、身、法、步统一的一个巧劲,如果没有这统一的巧劲,使多大力气也看不出有劲来。要柔中带刚,刚中带柔,不失女性柔美,要带男儿刚强,英姿飒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