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女与野兽》插曲《贝儿之歌》中的“法式”风情

2018-01-17 00:03苏冬昕
戏剧之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洛可可室内乐电影

苏冬昕

[摘要]电影《美女与野兽》的插曲《贝儿之歌》(Belle)是一首标题性的室内乐作品,该作品选材于法国传统民间音乐,作曲家通过在创作中使用乡村音乐回旋结构、法国民间舞曲节奏、“洛可可风格”音乐元素、法国文字词汇等要素,使乐曲整体风格呈现出18世纪初期法国音乐的特征,这些充满“法式”风情的音乐要素同时也在电影的背景环境營造、人物塑造及剧情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功效。

[关键词]电影;室内乐;法国音乐;洛可可;功效

《美女与野兽》是美国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奇幻电影,该电影由比尔·康顿执导,艾玛·沃特森、丹·史蒂文斯、卢克·伊万斯等联袂主演,于2017年3月17日在美国、中国等地同步上映,电影根据迪士尼1991年同名动画电影改编,讲述了少女贝儿为解救父亲而与受诅咒化为野兽的王子朝夕相处,最终用真爱战胜魔法的故事。动画电影中的音乐皆由美国作曲家艾伦·曼肯谱曲,霍华德·阿什曼和蒂姆·莱斯填词,而其中的插曲《贝儿之歌》(Belle)更获得了第64届奥斯卡最佳歌曲提名的殊荣,在这次上映的真人版电影中,迪土尼公司再次邀请原动画电影音乐的主创团队对《美女与野兽》中的配乐进行改编与创作,力图为观众打造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

《贝儿之歌》是一首以女主角的名字来命名的标题性室内乐作品,它出现在电影中女主角初次登场的场景中,主要起到定义女主角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的作用,由于贝儿是一个生活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乡村中的少女,为了表现时代的特点以及贝儿的生活环境,作曲家在乐曲《贝儿之歌》的创作中使用了乡村回旋音乐的结构、民间舞曲的节奏、“洛可可风格”的音乐元素等具有18世纪法国音乐特色的各种要素,这些音乐要素不仅形成了乐曲中独特的“法式”风情,使《贝儿之歌》成为了一首具有法国音乐魅力的古典乐曲,更对电影剧情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将对乐曲中包含“法式”风情的各种音乐要素及它们对电影的作用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能让观看这部电影的人们对《贝儿之歌》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他们的观影活动增添更多乐趣。

一、简朴的乡村音乐回旋结构及其功效

《贝儿之歌》是一首富有乡间气息的室内乐作品,乐曲中人声声部的主唱旋律由电影主演艾玛·沃特森亲自演唱,其余人物作伴唱,器乐声部则为弦乐器、钢琴及管乐器等混合演奏的重奏形式,乐曲中歌唱旋律的创作使用了极简主义的手法,主干音为#C,D,E,#F,A五个音,作曲家把这几个简单的音符串联成整段的旋律并来回重叠,最终构成了乐曲的结构体系。该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倒装回旋曲式,即由插部开始的回旋曲式,这种回旋曲式在表现乡村风格的音乐中较为常见,“其每一个插部都很个性化,相当于民间集体舞蹈中的领唱或领舞,而‘迭部则十分简单,统一,使人感觉这是属于群众边唱边舞的部分。”(曲式结构图见表1)回旋曲式的结构多用于18世纪初叶法国的乐曲之中,此种曲式也正是由这个时期从法国兴盛起来,18世纪的回旋曲式又被称作古回旋曲式,多为生活性、风俗性的题材,特征为叠部结构短小,一般为简单乐段,插部的数目不限,大多是叠部的变化发展,有时也可用全新的主题材料,其图式为:“ABAcAD……A”,特别是在F·库普兰的作品中,插部已达八个之多,由此可见《贝儿之歌》总体的结构形式实际上是对法国古回旋曲式的重现。

从曲式结构图中可以看到,乐曲由引子、叠部、插部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叠部有6个,插部的数量亦多达7个,这使整个乐曲形成了单式十三部回旋曲式的庞大结构,乐曲的调性以D大调为主,叠部基本为8+8的方整性结构,使用V-I的完满终止,由于电影的女主角贝儿是个言行不被村民们接受的“奇怪”女孩,因此在属于村民伴唱的叠部中,作曲家使用相同的旋律与结构不断地从众人的演唱中论证贝儿与小村庄是如何的格格不入,这种通过音乐从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的处理手法明显比直接使用旁白来陈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式更具感染力;在第五叠部(A4)出来的时候,正是男配角加斯通的登场,为了突出加斯通雄壮浑厚的男性魅力,作曲家把调性降至C大调,至最后的叠部才回归到D大调以表明主调的地位,虽然这部分音乐的调性被转换,但其音乐材料实际上是对前面乐段中音乐材料的重复,作用同样是为了从他人的描述中完成对女主角形象的塑造,所以在这几段音乐中并没有出现新的乐段,这又使乐曲呈现出三部曲式的对比和再现原则,在电影中加斯通是个自大又奸诈狡猾的人物,而村民们则是愚昧无知极易被煽动的盲从群体,相同的音乐结构与音乐材料重复出现在村民与加斯通的演唱中,可看出两者间存在着必然的内部关联,这种关联性为日后加斯通哄骗村民们与他一同去攻打野兽城堡做出了铺垫。

插部多为全新的音乐材料,在调性上却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转调而是仍以D大调为主,这显然是作曲家为了突出简朴的乡间音乐趣味而采取的特殊手段,插部同样使用方整性结构,但每一个插部的大小与终止并不固定,这与叠部稳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插部作为女主角的主要唱段,表达了贝儿对村民质疑的反驳、贝儿的希冀等多个内容,贝儿对小村庄日复一日相似的生活产生了疲倦感,她期盼着人生的改变以及爱情的到来,作曲家通过不同的歌唱旋律抒发了贝儿强烈的个人情感,不断变换的优美旋律亦预示着贝儿日后的“梦想成真”。美中不足的是主演艾玛·沃特森并非专业的歌唱演员,由她来演唱贝儿的歌曲显得甜美有余而技巧不足,她的声音缺乏感情只是机械地贴合着曲调,在一些段落中甚至能听出她歌声中音准的偏差,这也成为了该电影上映后一直遭人诟病的最大原因。

二、旋律中包含的法国音乐元素及其效用

(一)舞蹈性的节奏及其效用

为了增强电影剧情的活力性,作曲家在《贝儿之歌》第一插部(B)与最后一个叠部(A5)中频繁地使用了多种民间舞曲的节奏。B乐段以小步舞曲的节奏3/4拍为基本节拍(见例1-a),后转为加沃特舞曲的2/4拍节奏(见例1-b),最后则使用了布雷舞曲的2/2拍节奏(见例1-c);A5乐段则以加沃特舞曲的节奏4/4拍作为基本节拍(见例1-d),后转为小步舞曲的3/2拍节奏(见例1-e),紧接着又马上以布雷舞曲的2/2拍节奏替换了之前的舞曲节奏(见例1-f),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与布雷舞曲皆为盛行于18世纪的法国民间舞曲,三种舞曲各自呈现出独特的节奏性格,彼此在节拍和速度上形成对比,作曲家在《贝儿之歌》的钢琴旋律中交替使用这三种舞曲的节奏,使乐曲充满了强烈的法国舞蹈音乐色彩,同时又使乐曲在“整体上具有一种因对比而获得的丰富性,但却又因其总体上气质相投、情味相近,从而取得宏观意义上的、体裁内部的一致性。”endprint

电影中女主角贝儿出场时通过温柔、细腻的歌声唤醒了仍在沉睡中的小村庄,在这段歌声中正是三种舞曲节奏的首次登场,小步舞曲具有速度中庸、风格典雅优美的特点,在这种舞曲节拍操持下的音乐旋律可以体现小村庄早晨的宁静平和,随着小村庄的逐步苏醒,女主角的演唱变得更有活力,于是节奏也相对地变成了较为欢快的加沃特舞曲节奏,最后小村庄被彻底地唤醒,村民们开始相互问好,这时作曲家使用了轻快、活泼、具有动力性且风格与加沃特舞曲相似的布雷舞曲节奏,意在表现小村庄既热闹又富有人情味的场景。由于在乐曲结尾部分相对应的电影情节中已发展出轻微的舞蹈场景,因此作曲家再次使用了这三种舞曲节奏,它们“帮助旋律获得解放,给予旋律以节律性动力,”对表达村民们歌唱与舞蹈时激动的心情与兴奋的语调都有莫大的帮助。其实早在《美女与野兽》的宣传期间迪士尼公司已把该电影标榜为一部歌舞电影,因此舞曲节奏的加入除了是电影剧情发展的需要外,也可视为对迪士尼打造歌舞电影意图的响应。

(二)装饰性的旋律及其效用

从《贝儿之歌》第四插部(E)开始,频繁地出现了由滑音、琶音、震音、倚音等多样的演奏法与装饰音构成的装饰性旋律(见例2),同种旋律装饰手法以联结成队的形式出现,在听觉效果上制造出一种富有规律性又非常“华丽”的景象,但作曲家在乐曲中对装饰旋律要素的使用手法其实是对“洛可可风格”音乐创作方式的模仿,“洛可可风格”是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法国的一种趋于玲珑秀巧、装饰华丽的建筑风格,经引申后该风格已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含义,音乐上的“洛可可风格”多指代华丽、优美的作品,这种风格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倚音、琶音、颤音、回旋音、经过音等演奏法与装饰音的大量运用,可以说装饰旋律艺术是最能代表“洛可可”艺术风格的一种表现形式。

乐段E是带有浪漫色彩的个人剖白段落,唱段宣泄了女主角情窦初开之际的丰富情感,暗示了电影剧情的后续发展,精巧的音乐装饰元素在乐曲中的使用使音乐的进行更具灵活性,通过带有多样演奏法与精妙装饰音的音乐形式可以获得节奏的微妙变化,丰富的装饰性旋律表现形式更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实际上平淡的旋律显得生动有力,给人一种少女活泼俏皮的意态和少女情怀总是诗的由衷感慨。《贝儿之歌》钢琴伴奏旋律中最常见的装饰性演奏法与装饰音分别为谱例2-b中由柱式和弦构成的八度琶音与谱例2-d中由小音符与柱式和弦构成的短倚音,琶音与倚音容易造成小巧玲珑、精致细腻的音响效果,聆听起来单薄、娇弱,对于展现贝儿女性的柔美形象具有很好的功用,但作曲家以柱式和弦来支撑装饰性旋律,增加了音乐的厚实感,在丰富了音乐织体的同时也体现出女主角坚强勇敢的性格特点。

三、简洁的和声及其功能

放眼《贝儿之歌》全曲,钢琴旋律基本由和弦组成并以D大调的正三和弦为主,这些和弦的结构十分简单,大多为三度叠置而成的柱式三和弦,虽偶有转调或离调和弦,但它们并不会损害到主调在乐曲中的地位(见例3)。

谱例3-a是《贝儿之歌》中第48小节的旋律片段,该小节中的和声进行为D大调I-V级的正格进行,主、属和弦皆是重复了根音的正三和弦,且两个和弦都置于强拍的位置并被加了重音,体现出音乐强烈的主调意识;谱例3-b仍是《贝儿之歌》中的旋律片段,该小节的和声仍以柱式三和弦为主,虽然在第二个和弦中出现了变化音#G,但由于和声的低音部分使用了双重主持续音,且变化音出现的时间太短,更像是一个辅助音,因此并未引起转调,主调在音乐中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如此大规模且简洁传统的和声创作也与“洛可可风格”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世纪初期的音乐创作已逐渐由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转变,音乐创作的思维也由横向的线条旋律转向纵向的和声一和弦结构,这个时期和声普遍的特征为重视主调的作用并使用以调式主音作低音的柱式和弦结构,和弦多为三度叠置且不转位的三和弦,“洛可可风格”音乐代表人物拉莫也曾在他的和声学理论中提出过与上述原理相差无几的定论,如在其歌剧作品《伊波利特与阿里西》中就可以看到和声都以柱式三和弦为主,和弦的结构也十分清楚明晰,皆是以根音为低音三度叠置而成的传统和弦(见例3-c),《贝儿之歌》中的和声创作与18世纪法国和声创作的要求相吻合,再次体现了“洛可可风格”音乐的特征,进一步加深了乐曲的“法式”风情,而柱式和弦的使用简化了配器的伴奏旋律,顺应了电影创作“剧情为主,音乐为辅”的要求,不会让花哨的音乐掩盖了电影的剧情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

四、文字中所包含的法国特色元素及其作用

除了上述的音乐创作要素可以反映乐曲的法国音乐特征外,在歌曲《贝儿之歌》的歌词以及音乐表情词汇中也能发掘出体现法国音乐特色的元素,《贝儿之歌》的唱词主要以英语谱写,但在整首乐曲中都可以看到有不少的法语词汇夹杂在歌词中,例如通篇乐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bonjour”(早安)一词就是最明显的法语词汇,与之相对应的便是“mais oui”(日安),在对人物的称呼上,贝儿与老约翰打招呼以及村中其他妙龄少女见到加斯通时都使用了“Monsieur”(先生,阁下)这个词汇,市集上卖东西的小贩把女顾客称为“Madame”(夫人,女士),村民们在谈到贝儿是个美丽而“奇怪”的女孩时,也使用了法语词汇“Mademoiselle”(女生,小姐)来表示,为了增强异国的地方特色,在一些细节处填词人也使用了不少具有法国特色的法语词汇,如“baguettes”(法式长棍面包)、“fa9ade”(外表,外观)、“pardon”(对不起),普通的生活用语词汇是最能让人直面感受异国情怀的“自然风景”,这些零散的法语词汇在歌曲演唱中不仅为音乐增加了法国语言的浪漫气息,带来了异国的情调,更为观影者展现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而在乐曲《贝儿之歌》的音乐表情用语中,每当进入到女主角的演唱段落,总可以在乐谱的演奏说明当中见到诸如“innocently”(天真地),“grazioso”(优美的),“romantically”(浪漫地)等音乐表情词汇,这些表情词汇是18世纪法国音乐最常用的演奏说明词汇,它们能够使音乐显得纤美轻巧、雅致随意并富有浪漫的情调,令人有感于女性的魅力,同时也使音乐具备娱乐性,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由于《美女与野兽》的背景设定与人物国籍、风俗习惯等诸多电影创作需要考虑的因素通通都无法脱离法国本土,因此作曲家和填词人在插曲《贝儿之歌》中点缀般地使用法语歌词与法式音乐表情词汇既是加花也是必要,表面性的法国音乐特征配合电影中演员华丽的服饰及复古的法国场景,达到了观众可以理解的浅表层面的音画合一,这对电影背景与基调的奠定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词汇与画面的结合,又能让观众对电影的背景、风格以及偏向作出瞬间反应,使电影的整体格调虽变得高端大气却能让人觉得通俗易懂。

五、结语

縱观全文,文章围绕着《贝儿之歌》中具有法国特色的音乐创作手法及其对电影剧情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新旧乐部循环交替的回旋曲式展现出单纯、质朴的法国乡村音乐风格,表现了村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多样民间舞曲节奏的使用体现了乐曲的民族性,其所具有的舞蹈特点满足了电影场景的需求并迎合了歌舞电影的主题;带有“洛可可风格”的旋律与和声反映了音乐的时代特点与地域特征,同时抒发了女主角的个人情感;而继承了法国乐曲偏好的演奏表情用语与歌词中的法语词汇增加了乐曲的法国元素,使电影中的戏剧场景更具真实性。总而言之,“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影场景的渲染以及人物情感的刻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音乐与电影相互间高度配合,才是令双方都得以成为佳作并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endprint

猜你喜欢
洛可可室内乐电影
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在音响上的新探索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小号的演奏和室内乐发展
洛可可风格的时装设计研究与应用
——以作品《Recoco》为例
洛可可风格在现代针织女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