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伟数,严国山,陈华,史章强,何莲,钟琳娇
在神经内科疾病中,脑血栓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近年来其发病人群逐渐增高,此疾病具有发展快、起病急等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威胁,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临床发现血脂异常、血液粘稠度增高以及血小板聚集增加等因素也会促进血栓形成,故寻找切实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极为必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脑血栓应用抗血小板药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68例2015年8月~2017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脑血栓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根据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获知情权,且同意加入此次研究。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9:15,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4.71±5.62)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1:13,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6.18±5.40)岁。纳入标准:确诊为脑血栓且伴有意识改变及肢体功能障碍等现象;对阿托伐他汀耐受者。排除标准:其他脏器或系统严重疾病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基础治疗,予以降压、降糖、吸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以及抗脑水肿等措施。
1.2.1 对照组 采取抗血小板药口服治疗,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剂量为50 mg/次,阿司匹林(呼伦贝尔康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5020766)剂量为300 mg/次,1次/d。
1.2.2 观察组 采用抗血小板药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阿托伐他汀钙片)剂量为20 mg/次,1次/d,晚间使用,抗血小板药用法用量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血小板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黏附率)以及后遗症发生情况。
1.3.2 疗效判定标准 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基本可生活自理,肌力基本恢复(Ⅳ级以上),即为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肌力恢复两级,语言、运动等功能明显改善,即为显效。症状、体征、肢体功能等均有所好转,即为有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总概率-无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概率为94.12%,优于对照组(χ2=4.2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概率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对比 两组治疗前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黏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血小板体积(11.56±2.28)fl、血小板计数(276.24±7.71)×109/L、血小板黏附率(33.82±4.23)%,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后遗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后遗症发生概率为17.65%,较对照组的41.18%明显更低(χ2=4.53,P<0.05),见表3。
在脑血栓形成的诸多诱发原因中,脂类代谢紊乱是较为重要的一项,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总胆固醇增高会直接造成动脉粥硬化[3-4],通过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直接沉积于动脉壁,进而形成斑块,另外,相关脂类物质进入血管壁后,会对内皮细胞、平滑肌产生一定刺激,进而促使其分泌黏附因子等物质,经过限制、介导等一系列反应,造成血小板聚集,引发脑血栓。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黏附率对比(x±s)
表3 两组后遗症发生概率比较(n)
本文所用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较佳,作用于肝脏,对其胆固醇合成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可有效减少总胆固醇,同时可对低密度脂蛋白合成产生刺激[5],促使受体增加、活性增强。此物质作为选择性抑制剂,能够抑制相关还原酶活性,在调节脂类水平的同时,有利于胆固醇内环境稳定,通过加快生物转化过程[6-7],达到清除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抑制炎症、优化神经、改善血管内皮状态。同时配合抗血小板药,抑制相关环氧化酶合成,进而起到抗血栓作用,适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
本文结果中,观察组总有效概率为94.12%,相比对照组数据而言更具优势(P<0.05)。这表明在治疗效果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优势明显,治愈概率更高。在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方面,治疗前,两组数据对比性不高,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血小板体积(11.56±2.28)fl、血小板计数(276.24±7.71)×109/L、血小板黏附率(33.82±4.23)%,相比对照组均明显更优(P<0.05)。显然,观察组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情况改善效果更佳。观察组后遗症发生概率为17.65%,低于对照组的41.18%(P<0.05)。这也提示着观察组所用方法远期疗效更佳,可保证预后效果,降低后遗症发生风险。岳新胜[8]曾对脑血栓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进行治疗,研究结果与本次试验相类似。
综上所述,在脑血栓的治疗中,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可取得较佳效果,有利于血小板参数水平调节,且在预后效果改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1] 唐凌雯,付欣羽,李作孝,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对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血小板参数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5,21(6):367-369.
[2] 褚全红.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1):6247,6249.
[3] 张海风.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6):5120-5121.
[4] Tomizawa Y,Tanaka R,Sekiguchi K,et al.Cerebral infarction in a case of Parry-Romberg syndrome[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he official journal of 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2014,23(2):393-394.
[5] 刘雪琴.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治疗对脑血栓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41.
[6] 孙宣龙,任彩霞.抗血小板治疗对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6):37-38.
[7] Stefania Momi,Michela Tantucci,Maarten Van Roy,et al.Reperfusion of cerebral artery thrombosis by the GPIb-VWF blockade with the Nanobody ALX-0081 reduces brain infarct size in guinea pigs[J].Blood: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2013,121(25):5088-5097.
[8] 岳新胜.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