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利,邢志娟,孙云霞,郭少辉
(河南宏力医院 新生儿科,河南 长垣 453400)
无乳链球菌又称B族链球菌,主要存在于人类泌尿生殖、消化系统,属于革兰阳性球菌,是导致产妇围产期发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还可导致新生儿发生脑膜炎、败血症及肺炎等,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其病死率更是高达50%,严重危害新生儿生命健康[1]。既往,无乳链球菌感染是西方国家新生儿感染常见病菌,在我国并不多见。但近年来,有关无乳链球菌导致母婴感染的病例陆续被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基于此,本研究对32例无乳链球菌新生儿临床特征、耐药性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2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3]中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诊断标准,其中男18 例,女14例;早发型20例,晚发型12例;足月生产26例,早产6例;经阴道分娩23例,剖宫产9例;出生体重 1.53~4.02 kg。
1.2.1 分析方法 对32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性别、胎龄、出生情况、发病日龄、临床表现、血常规、试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式及治疗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统一格式逐个登记。
1.2.2 细菌培养与鉴定 使用抗菌药物前抽取双侧桡动脉血各5 ml,于上机血培养瓶中进行菌培养,之后接种于5%羊血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并置于二氧化碳(CO2)体积分数为0.05的环境中进行分离培养18~24 h,之后观察其菌落形态,并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BD Phoenix-100)及链球菌血清鉴定试剂盒(OXOID)进行细菌鉴定。
1.2.3 药敏试验 取无乳链球菌菌液0.5麦氏单位涂布于血HM平板,粘贴药物纸片后置于CO2箱内培养18~24 h,测量抑菌圈,结果判读标准为美国试验室标准化协会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标准,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2),应用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的质控菌株(ATCC25923)进行阳性对照。
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合并症、白细胞计数、hs-CRP水平、菌种培养结果、细菌耐药性、治疗及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标准:两次血培养、脑脊液培养结果为阴性、脑脊液完全正常,无并发症为痊愈;两次血培养、脑脊液培养结果为阴性,但脑脊液糖低于正常范围、存在头颅影像学改变为好转;死亡。
32例患儿临床症状为发热17例、气促14例、发绀11例、反应低下14例、皮肤黄疸11例。20 例早发型患儿发病时间为出生后6 d内,临床表现为反应低下以及气促、呻吟等呼吸系统症状,其中14例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干预,11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8例合并肺炎,5例出现惊厥。12 例晚发型患儿发病时间为出生后7~21 d,首发症状为发热,12 h内出现抽搐、反应差、拒奶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3例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干预,8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3例合并肺炎,2 例惊厥,1例脑疝。
白细胞计数:9例大于20×109/L,14例(4~20)×109/L,9 例小于 4×109/L。hs-CRP 水平:11例大于100 mg/L,9例50~100 mg/L,9例15~49 mg/L,3例小于15 mg/L。32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血液标本共培养出62株无乳链球菌。
进行药敏试验的药物包括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替加环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11种药物,62株无乳链球菌耐药性分布为对克林霉素45株(72.58%)、四环素62株(100.00%)、环丙沙星5株(8.06%)、左氧氟沙星5株(8.06%)、莫西沙星5株(8.06%)。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对球菌、杆菌兼顾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后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治愈19例,好转11例,因病情严重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
无乳链球菌为泌尿系统、肠道寄生菌种,健康人群带菌率约为15%~35%,通常无明显症状,带菌女性妊娠期间免疫能力下降,使得无乳链球菌通过产道上行扩散至子宫、胎膜,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炎及泌尿系统感染等,也可能引起胎儿发育不良、早产、晚期流产及胎膜早破等,也可垂直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引起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常并发肺炎及脑膜炎等[4-5]。
无乳链球菌感染性肺炎以大量中性粒细胞、蛋白渗出进入肺泡以及出血为主要特征,引起肺内皮、上皮细胞广泛损伤[6]。无乳链球菌对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具有较高的黏附性,主要通过内皮细胞避开免疫清除穿过细胞屏障,引起机体炎症反应[7]。根据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发病时间可分为早发型及晚发型,多由宫内感染或经阴道感染。根据本研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菌株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替加环素、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性为100.00%,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敏感性为92.94%,对克林霉素敏感性为27.42%,对四环素敏感性为0.00%,与樊卫红[8]等研究结果一致。青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小,且目前尚无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的相关报道,可作为治疗首选药物,并根据患儿情况进行药物联合作用,提高抗感染效果,如果存在青霉素过敏症状可另选其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症状严重的可加用万古霉素,但万古霉素对肝肾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临床使用具有局限性[9-10]。
本研究在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发病症状、抗菌药物耐药性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可为其临床用药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但因纳入病例数量有限,无法对其进行充分说明,因此临床应加强对菌种的培养、检测,关注耐药水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