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农业局,河南周口 477200)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属鲈形目、鳢科、鳢属,当地俗称黑鱼。乌鳢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是一种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凶猛性鱼类。乌鳢含肉量高,肉质鲜美,无肌间细刺,营养价值高,据测定,每100 g鲜鱼肉中,含蛋白质19.8 g、脂肪 1.4 g、碳水化合物1.2 g,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据医籍记载,乌鳢还有去瘀活血、滋补壮阳、收肌生津、怯寒调养等药理作用,一向被视作佳肴兼补品。近年来,乌鳢养殖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水产养殖热门之一。
乌鳢在我国分布较广,有鳃上辅助呼吸器官,对缺氧的忍耐性强,能于水沟、池塘或水库的浅水区等水体自然繁殖,适应范围广。乌鳢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变化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乌鳢适宜生长的水温是13~30℃,最适生长温度是25~28℃,当水温低于12℃时即停止摄食。
乌鳢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生长迅速,一般当年繁殖的幼苗到年底体长可达8~18 cm,体重30~200 g,有“头年鱼种、二年成鱼”之俗称。捕食对象随鱼体大小而异。体长3 cm以下的苗种主食挠足类、枝角类及摇蚊幼虫等,体长3~8 cm的苗种以水生昆虫的幼虫、蝌蚪、小虾、仔鱼等为食,体长20 cm以上的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鱼类和青蛙为捕食对象。乌鳢还有自相残杀的习性,能吞食体长为本身2/3以下的同类个体。乌鳢常潜伏在水浑浊、水草丛生的浅水地带,若在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或平静的地方,则多隐蔽在水草下面或静止的水层中,等猎物出现时捕食。
选择采光良好、通风,进、排水方便,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的池塘养殖乌鳢。池水溶氧量5 mg/L以上,pH值为7~8,透明度为30 cm左右,水深1.5~2 m,进、排水口须设防逃网,池底部为泥质,面积667~3335㎡,水深1~1.5 m,四周种植一些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并在较低的地方用网片围拦,这样既可防止乌鳢外逃,又可隐蔽、遮荫,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乌鳢的生长。
一般采用干塘消毒。若淤泥过厚的要挖掉过多的淤泥,留下20 cm左右。清塘时,先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140~150 kg/667㎡化水,全池均匀泼洒,并用耙等工具翻动淤泥,充分消毒。乌鳢苗种放养前一周,将池水注至1 m深,并施适当基肥培肥水质。
鱼种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野生,一种是人工繁育养殖。不管哪种来源的鱼种,下塘前均要进行筛选,将规格基本一致的鱼种用3%~5%的食盐水洗浴5~10 min,然后放入同一个鱼池。放养密度视水源、注排水条件、饵料鱼来源等情况而定,鱼种规格3~5 cm,放养密度6000~10000尾/667㎡;鱼种规格 10~15 cm,放养密度 4000~6000尾 /667㎡,鱼种规格20 cm左右,放养密度2000尾667m2。若水源、注排水条件好,饵料鱼来源丰富,放养密度还可适当加大一点。
当地池塘养殖乌鳢的投放鱼种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每尾50 g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宜在初冬放养入池;一种是60~200尾/kg的小规格鱼种,由当年早春繁殖苗经2个月左右的培育而成,宜在6~7月放养入池。
乌鳢为肉食性鱼类,选用未变质的冰、鲜小杂鱼。养殖初期,对于规格较大的野杂鱼经切碎后投喂,冰冻饲料鱼,待温度与池水水温大致相近时,投喂于食台。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总重量的5%左右。
乌鳢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配方为:绞碎的杂鱼虾糜70%、豆粉20%、酵母粉5%,多维素矿物盐等添加剂5%。乌鳢苗种养殖也可投喂膨化颗粒饲料,以提高成活率。
放入池塘后应暂停喂一两天,然后每天上午沿池四周投喂适量的死饵进行驯化,以后逐步移到池塘一处投喂,形成驯化摄食习惯。
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上午8:00~9:00,下午16:00~17:00,日投饲量为鱼体总重量的3%~10%,应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以鱼种不上食台吃食为度。夏季水温高时相当贪食,摄食量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动物性饲料不足时,也能以豆饼、菜饼、鱼粉等人工配合饲料为食。
经常加注新水,排放老水,保持池水清新,促进乌鳢的正常生长。早期,隔10~15d换新水一次,每次换去全池水量的1/3即可,在7~9月的高温季节,一般是3d一小换,换水1/3,7~10d一大换,换水2/3,以改善水质。视池水水质情况,不定期泼洒生石灰水,用量为1m水深用生石灰10~15 kg/667㎡,兑水全池泼洒,以调节水质。
每天早晚巡塘至少各一次,主要内容是“看天、看水、看鱼”,根据天气、水质、鱼类活动情况制定并实施各项饲养管理工作。在乌鳢养殖过程中,应经常查看水质、鱼情、打捞残饵、防止外逃等,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乌鳢具有较强的溯水能力和过道习性,应堵塞塘埂漏洞,杜绝塘埂渗水漏水,要加固加高塘埂,维修尼龙网等围拦设施,以防止乌鳢逃逸。
乌鳢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饵料不足时会自相残杀,饲养前期1~2个月,应及时用网将生长特别快、个体大的乌鳢捞起,另池养殖,做到同池塘养殖的规格尽可能相同。养殖后期,每一个月捕大留小一次,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上市销售。若规格相差较大,且数量较多,可分养到其他同种规格的鱼池或网箱中。
放鱼前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必须消毒,可用2.5%~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 min。定期对食台进行消毒,可使用漂白粉溶液进行泼洒。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新鲜充足,定期用药对水体、食台、渔具等进行消毒。对捞起的病鱼、死鱼应及时深埋处理。
乌鳢虽然抗病力较强,但在高密度养殖后,也容易发生疾病,主要是出血病、烂鳃病、水霉病等。
①出血病:是由多种细菌、病毒感染而致,常发于7~9月高温季节,发病急、死亡多,呈暴死现象。
防治方法:采取内服药物和水体消毒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内服药物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外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药物对水体、食台、渔具等进行消毒。
②烂鳃病:病鱼离群在水面慢游,不怕惊吓,鳃片呈灰白色,有些局部坏死。治疗方法:以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每半月用二氧化氯100 g/667㎡对水全池泼洒,内服恩诺沙星等。
③水霉病:水霉病菌感染而致,病鱼身长有白色絮状物,食欲减弱,逐渐消瘦,直至死亡。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消毒,防止乌鳢出现擦伤现象,发病时,用浓度较低的食盐水浸泡即可杀死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