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新军
摘 要:通过开展不同放养密度对有机稻株型塑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本地梅鸭每667m2放养20只,杂交鸭每667m2放养15只较为适宜,能抑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并增加产量。
关键词:有机稻;稻鸭共育;放养密度;株型塑造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32-02
为了探讨稻鸭共育中不同放养密度对有机稻株型塑造的影响,笔者于2014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有机稻基地进行了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有机稻品种为常优5号(单季稻),采取机械化育插秧技术,5月25日硬盘播种(旱育旱管),6月17日移栽,栽播密度23.8万穴/hm2,株行距30cm×14cm,每丛3苗。供试土壤为马肝泥田土种,前茬为紫云英;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为31.4g/kg,pH值5.8,全氮(N)1.94g/kg,碱解氮176.2mg/kg,有效磷17.5mg/kg,速效钾74mg/kg。基施菜籽饼100kg/667m2,6月23日施分蘖肥50kg/667m2菜籽饼,8月9日施50kg/667m2菜籽饼作穗肥。
1.2 试验方法 试验按裂区设计,主处理为鸭品种,分别是本地梅鸭(A)和杂交鸭(B),副处理为放养密度,按每667m2放养10只、15只、20只、25只设4个处理,分别标记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未放养鸭子为对照区(ck),栽培管理相同。试验裂区面积667m2,每裂区取3个样方作为重复,每样方面积20m2;栽插后第15天开始投放25日龄、个体重150~200g的雏鸭,水稻齐穗后第10天将试验田的鸭子进行圈养。试验期间观察记载有机稻的分蘖动态、成穗率和产量及其构成等情况。鉴于有机稻重点病虫害在贵池区主要以纹枯病和稻飞虱为主,故以稻飞虱和纹枯病分别作为有机稻虫、病的观察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群体构成及成穗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每667m2最高苗数比ck平均减少16.52%,减少最多的是B4,达到19.56%,最少的是处理A1,仅少8.83%;分蘖成穗率变化较大,A3和B2分别提高了12.65%和10.4%,A4、B4则分别下降了10.02%和7.52%。前期鸭子个体较小,活动对有机稻分蘖影响不大,随着个体的增长,其在稻丛间物理碰撞和啄食接触,抑制了中后期部分无效分蘖的发生,从而提高了分蘖成穗率;但放养密度过大则会造成部分有效分蘖的死亡,进而导致分蘖成穗率的下降。
2.2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稻鸭共育处理由于减少了有机稻后期无效分蘖,增加了分蘖成穗,穗型相对较大,实粒数普遍高于ck,千粒重略有增加(表2)。经裂区新复极差分析,2个鸭品种间的产量及其构成差异显著,处理A3和B2与对照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3 不同处理对病虫草害发生的影响 由表3可知,鸭子放养只数越多,除草效果越好,放鸭45d后宽行(30cm)间杂草基本被鸭踩踏和啄食,8个处理与对照相比除草效果均达85%以上;以稻飞虱为例,试验处理的除虫效果较显著,最低和最高防效分别是A1(63%)和B3(86.8%),本地梅鸭和杂交鸭除虫效果平均值分别为72%和81.5%,表明后期杂交鸭捕食大于本地梅鸭。纹枯病是有机稻生产需要精心防治的重要病害之一,稻鸭共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发生危害,平均减轻病指数21.2%,究其原因,应该是鸭子的活动抑制了有机稻后期的无效分蘖和加速基部枯黄叶脱落,促进了有机稻群体基部的通风透光,从而减轻了纹枯病的蔓延和危害程度,而B4处理加重纹枯病,可能是杂交鸭密度大,后期体型肥大,在稻间活动损伤茎叶,菌丝粘在鸭子身上,更易侵染叶鞘之故。
3 结论
稻鸭共育是有机稻生产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鸭子能很好地完成稻田除草、治虫、防病、施肥、中耕浑水和刺激生长等多项任务,在贵池区有机稻种植中的作用日趋凸显。鸭子放养密度与鸭子品种、田间食料多少、共作效果等均有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本地梅鸭每667m2放养20只,杂交鸭每667m2放养15只较为适宜,不仅能抑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产量,而且有效除去了稻田中的杂草并能消灭有机稻中下部的害虫,特别是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金千瑜,禹盛苗,欧阳由男,等.中国稻-鸭农作系统发展概况与稻鸭共育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2004(增刊):120-122。
[2]童泽霞,黄璜,李平,等.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模式——高档优质稻稻田养鸭试验[J].作物研究,2003,17(4):189-19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