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抗感染中应用的药理分析

2018-01-17 22:27李国霞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耐药抗生素菌株

李国霞

广东省工人医院药剂科,广东广州 510700

抗生素具有抑菌、杀菌作用,是一种消炎药物,常被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1]。尤其是喹诺酮类、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比例超过80%。我国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为严重,导致我国出现大量耐药菌群,甚至超级细菌[2]。其抗药性明显升高,感染患者死亡率明显上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安全[3]。因此严格控制抗感染治疗中抗生素的应用尤为重要。

1 正确认识抗生素

抗生素主要用于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种类包括氨基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十余种[4]。抗生素中有抗病原体物质,可杀灭生命体,包括病毒、细菌、肿瘤细胞以及寄生虫等,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抗生素对各种病原体均具有一定杀伤或抑制作用,正确使用抗生素可起到促进疗效的作用[5]。但临床上对很多无需使用抗生素治疗的疾病仍然采用抗生素治疗,这就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引起各种耐药菌株的出现。

1.1 抗生素和抗菌素的关系

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微生物活动过程中产程的一种产物,具有抗病原体的一类活性物质。抗生素在临床上也被成为抗菌素,具有杀伤细菌、寄生虫、病毒等致病菌和致病细胞的作用[6]。由于近年来随着对抗生素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抗生素不仅能有效治疗上述病原体,还对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具有相同效果,因此近年来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1.2 抗生素与抗感染药物

抗菌药是一种具有灭杀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物质,在临床上种类繁多,包括多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以及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如甲硝唑、异烟肼)等。由于除细菌以外,还有其他微生物能引起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抗病毒和抗细菌药物均可算作抗生素范畴。

2 抗生素药物的药理分析

药理分析主要是分析药物的药动学,以研究血清和组织中药物浓度情况为主。对抗生素药效学的研究是以微生物活性和抗感染药物动力学之间的综合作用为主[7]。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是多种因素影响而成。为进一步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确保抗生素的疗效,研究抗生素的药理性质具有重要价值[8]。目前根据抗生素的药效学特性,将抗感染药物分为以下两类。

2.1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该类抗生素主要靠药物浓度进行杀菌,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明显。如喹诺酮嘞药物及氨基苷类抗菌药物,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剂量越大时,病原菌治疗效果越佳[9]。氨基苷类抗生素则需要峰浓度超过10 ~ 20倍MIC(最低抑菌浓度)才能达到理想杀菌效果。动物实验显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也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具有相同的性质[10]。在使用沙星类抗生素治疗肺炎患者时发现,AUIC水平的升高与患者临床疗效具有密切关系。在AUIC超过125倍MIC时,治疗效果明显提高,达到80%以上。若AUIC低于125倍MIC,则疗效明显降低,不足30%[11]。

2.2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指4倍MIC下MIC和PAE(抗生素后效应)达到峰值,即使再增加血液浓度,也不会加强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因此又称为非浓度依赖性抗菌素。代表药物有林可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其与浓度依赖性抗菌素不同,并不重视峰浓度,主要重视药物浓度维持于MIC水平以上的时间,以此来进行杀菌。简而言之就是感染部位药物浓度水平超过MIC的持续时间才是治疗感染效果的重要表现。对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来说,若药物浓度超过MIC水平以上的时间>40%时,细菌学治愈率明显升高。不同病原菌种类最大活性所需浓度高于MIC的时间也不同。研究显示[12],葡萄球菌贝塔内酰胺类抗生素浓度超过MIC以上时间>给药间隔的40%时效果最好。而在治疗肺炎和肠道细菌时,给药时间间隔60% ~ 70%时间高于MIC即可达到最大治疗效果。

3 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

抗生素的出现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效方法,但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为人们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就目前抗生素的应用情况来说,抗生素品种繁多,需求量大,因此临床上普遍出现了滥用现象,是导致耐药菌株出现的重要原因[13]。在目前报道中总结出了临床抗生素应用存在几个问题[14]:(1)无指征用药:在医师对患者诊断为感染时,不明确感染的具体致病微生物种类,即开始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是目前临床存在抗生素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还有部分患者更习惯口服药物治疗,部分医师则盲目遵从患者意愿,随意使用抗生素治疗。(2)联合用药不当:由于部分医师专业知识性较低,缺乏相关知识,对抗生素药物的认识不足,从而产生抗生素治疗时品种越多越好,剂量越大越好等思想误区。虽然目前认为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确实有效提高了治疗安全性,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离异,甚至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3)特殊患者:对于特殊患者来说,合理运用抗生素更加重要。研究显示,新生儿群体、妊娠期女性、肾功能减退以及肝功能减退患者在运用抗生素时更需要慎重。

4 正确使用抗生素

4.1 适合使用抗生素的六类疾病

抗生素主要用于对感染的治疗,有其独有的适应症[15]。(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外耳道流脓,可应用抗生素治疗。(2)鼻窦炎,表现为流脓性鼻涕。(3)化脓性急性扁桃体炎。(4)细菌性感冒、发烧,长时间持续高热不退。(5)细菌性肺炎。(6)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白细胞超过12000/mm3,其中嗜中性粒细胞超过80%。

4.2 感冒、腹泻者慎用

4.2.1 感冒 抗生素在治疗感冒后咳嗽中多无效果,因此对于常规感冒的患者不应使用抗生素治疗。医学研究显示,感冒后引起咳嗽约90%以上致病菌为病毒,抗生素对病毒并无治疗效果,因此判断为不是由细菌引起的感冒时,不应该采用抗生素治疗。

4.2.2 腹泻 多数腹泻患者是由细菌引起,因此临床在治疗多数腹泻患者时大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在治疗腹泻患者时不能千篇一律均采用抗生素治疗。经研究报道[16],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较多,其中70%的患者出现急性水样便,通过体液疗法即可完全治愈。若抗生素应用不当,则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其他疾病的感染。

5 抗生素的合理运用措施

5.1 提高合理运用的意识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医务人员需要掌握的原则和基础,对抗生素使用的意识进行培训,加大宣传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力度,做到合理运用抗生素。明确患者感染的致病菌,应用抗生素的种类及作用,熟悉掌握抗生素使用的给药途径以及使用后的不良反应,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修养,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

5.2 合理运用抗生素

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明确感染类型后针对性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给予患者最适剂量及最优给药途径,提高患者体内对抗生素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抗生素的作用和效果[17]。详细为患者讲解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因素,避免服药过程中弱化药效,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

5.3 抗生素在特殊病理下的应用

对于特殊病人群体,如新生儿、肝肾功能减退等患者,根据患者感染程度选择使用对肝肾损伤较小的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等。对于老年患者群体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按照轻度肝肾功能减退患者给药,对小儿进行抗生素的运用时应尽可能减少肝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给药。妊娠期孕妇避免给与致胎儿畸形或明显毒副作用的抗生素。

6 总结

抗生素的出现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较好方法,在临床抗感染中运用十分广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随着抗生素运用的越来越广泛的同时,抗生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逐渐体现出来。目前临床抗生素应用种类较多,多数抗生素在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有显著效果。但目前临床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滥用现象。滥用抗生素不仅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还会加速细菌的变异速度,使抗生素的效果越来越低,最终导致无药可用的地步。且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还会引起患者免疫能力降低,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上应制定较为合理的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和方案,对抗生素的运用进行合理加强,针对性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抗生素的不合理卵用,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延缓病原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该根据抗生素的药理特性进行分析。其中有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和浓度依赖抗生素,仔细观察患者属于何种感染类型,具体采用何种抗生素治疗。感冒和腹泻患者慎用抗生素,这是由于感冒患者多数为病毒感染所致,但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并无效果。采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患者不仅不会起到相应效果,还会引起患者免疫力下降,合并细菌感染的发生。甚至出现耐药菌株,治疗更为困难。而腹泻患者则可能由轮状病毒引起,抗生素使用不当时则加重疾病,引起其他感染。

目前无论国内和国外在抗生素的应用上均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虽然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治疗效果,对部分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但正因为抗生素的强大功能,导致临床上部分医务人员惯用抗生素,引起各种耐药菌株的出现,扰乱药物的应用原则。抗生素的功能广泛,种类繁多,因此临床上在运用抗生素的同时,应加大对抗生素药理的研究,设计合理的运用方案,从而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现象。而对于临床医务人员来说需要提高对抗生素的认识,从药理角度出发,应用合适的抗生素针对性治疗感染疾病,从而尽可能消除病原菌,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耐药抗生素菌株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毛木耳优良杂交菌株的选育*
抗生素的故事
超级耐药菌威胁全球,到底是谁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