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秋
(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吉林长春130062)
21世纪以来,绿色食品(有机、无公害)产品已经实现了全国覆盖和走出国门的战略目标。从世界版图来看,中国的绿色食品(有机、无公害)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186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全国绿色食品销售额高达数千亿元,现已成为我国出口行业不可缺少的支柱产业。
随着绿色食品进一步推广,绿色食品品牌效益反促进绿色食品骨干加工企业不断完善壮大。在绿色食品发展的进程中,品牌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进一步对绿色食品整个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完善了贸工农、产加销相联结的绿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8大类产品生产加工体系。
实现绿色食品基地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是绿色食品行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之举,也是新时代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2017年,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全国各地基本实现了生产基地标准化,初步形成了水稻、玉米、大豆、杂粮等13个品种的标准化基地群。通过,产—学—研三位一体倡导绿色产品行业向更加专业化进军,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增加农民收入是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绿色产业的发展牵动了农民人均收入增加。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广大客商和消费者的进一步认同,绿色食品品牌在价格中的牵动作用日益显著。2017年,全国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再创新高,占农民总收入的24%;部分地区绿色食品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46%。
调查过程中发现,首先有一些企业存在着重认证、轻培育的倾向,缺乏对品牌培养的投入,甚至从某种角度讲也不愿投入。一部分企业在打造自身品牌的过程中并没有突出绿色标志,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对绿色品牌的认识。其次很多农工党产品取得产品认证标志时都进行了广告宣传,没有从宣传绿色食品的角度出发,对绿色食品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在消费者中影响有限。有的品牌培育缺乏文化内涵,品牌建设大多只停留在标识层次,没有进行深度开发,无法形成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有的甚至有牌无品,品牌建设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动不大。
从目前收集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品牌建设中,政府过多的参与,会导致企业自主空间受限。多数品牌都存在政府行为。政府缺乏对企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导致企业在树立绿色食品品牌时阻力重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实际操作远远不够,缺乏必要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品牌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对品牌培育起来后的一些措施相对滞后,使部分品牌产品规模受限,不能构成规模优势。品牌意识比较单薄,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对品牌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从企业的角度:一是要牢固树立长期思想,科学管理品牌企业品牌的打造。切忌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要有百年老店的意识和底蕴。如某些产品都是重金打造、名噪一时的品牌,但都没长久。只重创牌子,轻视品牌保持与发展是主要原因。例如有些酒的品牌提升策略向奢侈品靠拢,带来众多的不良影响,使品牌管理出了问题,修正代价很大;二是要牢固树立标准化的思想,强化品牌的控制力,保持品牌的稳定性。实行标准化生产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所在,完整的标准体系是农产品品牌的基本要素,也是标准化生产的技术依据和质量控制基础。目前,相当多的品牌农产品在标准和生产规程方面不完备,既不利于品牌的稳定,也不利于品牌的保护。而且只有企业品牌建设搞好了,国家品牌的助推才有发力点,才能共赢。
提升绿色食品品牌之路任重而道远,这一过程漫长而又复杂,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谋划,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食品品牌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