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国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吉林长春130118)
目前,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为考试招生制度,由于评价标准、选拔方式和入学通道单一等情况,对于高等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办学来说已经难以适应。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吹响了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号角。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及招生录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招考分离、双向选择”的考录模式,使高校选拔人才更加科学,社会公平得到进一步维护,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本研究是在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聚焦新制度对于地方农业院校招生的影响,在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招生工作的应对策略,为同类型高校的招生工作提供借鉴。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改现行“一考定终身”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考试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
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将逐步取消高考招生录取批次,在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推行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尝试一档多投模式,积极探索“专业+院校”的录取方式,增加学校和考生的双向选择。在引导高校重视专业建设的同时,实现高校录取考生的机会平等[2]。
在新的考试招生制度下,取消文理分科,不再区分文理科试卷,考试总成绩为语数外3个科目成绩与学业水平考试的3个科目成绩总和组成。高考试卷内容将更加注重科学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重点考查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1 专业一志愿录取率排名情况(2013年~2017年)
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必将对中学教育产生影响,新的改革必将使大学生能力发生变化。在选考模式下,文理不分科,由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起来较难,所以选择传统理科科目的学生人数明显降低,选择文科科目的人数增加。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与工程、技术、数学等这些影响社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专业密切相关,物理、化学选考人数的减少必将影响中国未来高科技的发展[3]。
受社会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大众对农业院校及农业类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社会认可度低。据调研情况来看,农业院校在同区域或同层次与其他理工类、经济类、医学类和师范类等院校相比,录取分数都相对较低,说明学校的社会声誉还不够高,行业吸引力不足或者排名吸引考生报考的意愿不强。
从表1的数据上反映出,一是考生和家长对该专业了解不够、认可度不高;二是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或宣传不到位,社会美誉度不够;三是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学习上思想波动较大,给学生管理和教学安排带来一定的影响。
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各省高考改革方案也陆续出炉,有关改革录取方式等方面也相应出台,这些变化必然给学校招生工作带来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录取批次的合并。这一变化给学校和考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克服简单用录取批次来划分和评价高校的倾向,但所有招生院校同时参加录取,对考生来说在选择高校志愿上和相对准确的判断一所学校的质量上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原来在上一批次录取的高校将失去政策保护,生源竞争更加激烈,再加上农业院校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仍相对较低,必将受到其他院校的冲击,录取生源质量及分数线没有保障。
二是投档模式的变化。目前大部分省份采用“学校+专业”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的方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可通过校内专业间调剂完成招生任务。高考综合改革将志愿改为“专业+学校”组成,分专业平行投档。这种方式突出了专业导向,将专业志愿和学校志愿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特别是对于地方农业院校的农口专业,无法进行校内专业间调剂,极有可能不同专业间生源质量差异加大,甚至会出现无人报考或低分数段考生报考的情况。
面对国家及各省招生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以及各高校招生的发展趋势,录取批次的取消,高校竞争在一个起跑线上,倒逼地方农业院校改革。招生工作要深度参与教学工作,更要积极与院系之间实现协同效应,加强招生、培养和管理的联动,实施招生改革,推行大类招生培养,从学校大类招生的制度顶层设计到运行管理机制再到学生的生活细节管理等,要做到全方位覆盖了解、熟悉,以便更好地在招生宣传中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或专业。
通过数据分析,科学分配省内外计划、动态调整省际间专业招生计划等,合理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综合参考录取率和就业率、报到率等诸多因素,动态调整分专业计划;综合考虑现有办学条件、专业规模效益最优化以及近年来专业录取和就业状况等因素,适时对省际间的规模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招生、就业与培养联动机制,对报考率低、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的招生规模予以适当控制,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主动减少或停招,使得专业计划投放更加符合考生意愿,促进和带动生源质量提升[4]。
招生宣传是展现办学水平与特色,提升学校声誉的重要手段。招生宣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思维来谋划,需要全校群策群力。一是加强招生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并且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二是要加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对原有的生源基地做好维系工作,同时深化与优质中学的合作,对专业、学科宣传及职业规划提前进入中学阶段,吸引优质生源报考;三是用好各类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社会认可度;四是要营造全员招生氛围,拓展师生员工参与招生宣传的渠道,让师生员工了解和熟悉招生政策,全面务实地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五是充分发挥校友及兄弟院校作用,加强沟通与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提高学校的知名度[5]。
良好的就业质量是学校竞争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的重要检验。学校声誉度及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也将吸引优质生源报考,从而形成“报考率高、录取分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良性循环。因此,学校要加强就业工作,强化就业市场拓展,组织有关人员赴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生推荐、就业市场建设与调查工作,建立运作良好的就业市场网络系统。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学校毕业生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