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农业局 裴智鑫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为“三农”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当前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已经有点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模式,建立高效、长效的农技推广机制已迫在眉睫。
虽然从中央层面来说,所下达的资金庞大,但是由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覆盖面广,涉及人数多,到基层每个人身上,一年也就3000多元,不能有效地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给农技推广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有一大部分都是乡镇从事农业服务工作人员。这些人员有几个特征:一是工作量大、业务繁杂。乡镇基层是政府工作的最末端,一般具体工作都会安排给乡镇来做,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往往对口好几个单位,如农业、畜牧、农机、水务,有的还会对接扶贫,所以业务非常繁杂。二是将就应付、不够重视。由于机构改革的问题,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大多数属于政府管理,而农业部门不能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往往哪个部门催的紧,乡镇对哪项工作就做的勤,而体系建设由于是长期性的工作,乡镇总会有应付心理。三是业务素质不高。农业技术指导属于技术类工作,本身农技人员应该有较高的农业业务素质才能胜任,但是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真正懂农业懂技术的人很少,仅仅靠一年几天的业务培训、观摩学习,并不能系统的让农技人员掌握到真本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体系建设工作是希望打造一支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技推广队伍,系统地掌握全国农业情况,及时了解各地动态,以便于制定国家政策,这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但是对于基层,信息化程度偏低,大部分还停留在微信群发一个信息、朋友圈发一个广告上,这对于农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大数据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农业从业人员长期从事于一线,对信息化接触较少;二是因为农技推广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了解的不深入,不能很好地指导农业从业人员;三是农业信息化平台覆盖面低,没有一个覆盖面大、认知度较高的信息化平台。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覆盖面广,科技示范主体多,但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示范主体并不多,有些只是象征性的拍几张照片,应付工作。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监督不到位,由于科技示范主体覆盖面广,人员基数大,想要全面监督非常困难,农技人员只针对示范主体进行指导、培育,对于科技示范主体是否能够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没有时间精力去监督;另一方面,由于基数庞大,对示范主体的补助并不多,所以示范主体并没有太大的积极性。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覆盖面大,如果单单提高财政资金需要资金量过于庞大,而落到基层每个人手里并不会增加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提高农技推广人员收入就应该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如益农信息社,将两项资金补贴用于一处,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也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为从事农业服务行业的在岗在编人员,这样有利于政府管理。但是,也会增加政府负担,降低农技人员的积极能动性。建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从社会人员中选聘一部分人员,与益农信息社、农村淘宝等结合,农忙时节从事农业技术指导,闲时从事自身工作,既带动了农技推广工作发展,又增加了就业机会。
与益农信息社等农业项目相结合,组建一个专门培训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堂,统一制定课程,采用学分制,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课程,通过网络授课、集中培训等方式,让农技人员进行系统学习,每年定期组织考试,修够一定学分发放结业证书,多次考试不合格取消农技人员及益农信息社等资格,以此激励农技人员自主学习,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同时,鼓励农技人员考取培训资格证,自身组织收费项目等培训,如农用无人机驾驶培训、农机手培训、农业信息化培训等,这样既能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又能带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由农业部主导建立一个集信息统计、信息发布、商品交易、培训学习为一体的全面性的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各地基层农技人员作为信息员,统计所辖片区各种作物种植面积、预计产量、人数、土地面积等各类信息,县级农业部门进行审核后统一上报,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农技人员推广平台,在平台上发布商品、推送广告采用收费模式,每发布一条都有提成,既增加农技人员的收入,提高农技人员积极性,又能让平台有收入来源,持续平稳运行。
选拔科技示范主体主要是为了示范推广带动农业发展,虽然覆盖面广,能让更多的农户受益,但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建议减少科技示范主体数量,提高示范主体门槛,建立完善的科技示范主体考评机制,每年进行科技示范主体验收考评,对于优秀的示范主体给予奖励,对于不达标的科技示范主体取消资格,保证科技示范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