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渔业防灾减灾—以广东省为例

2018-01-17 15:22钟小庆戴远棠王广军
当代水产 2018年9期
关键词:赤潮网箱渔业

■ 钟小庆 戴远棠 王广军

(1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 2 东源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自然灾害是一个客观现象,而广东省地处典型气候脆弱区,是自然灾害多发省份,广东渔业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是全国渔业的一个缩影,每年都会遭受到一系列灾害袭击,其中主要是原生的台风、洪涝、干旱、赤潮、寒潮以及次生的病害、污染等灾害,灾种多,灾期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大。例如2018年,广东全省就因灾害造成渔业直接经济损失24.1亿元,水产品损失11.3万吨。其中损毁池塘0.7万hm2、网箱11,157只、围栏1,109km、堤坝5,831m、泵站4,691座、涵闸1,911座、码头705m、护岸2,028m、防波堤5,531m,工厂化养殖1座,苗种繁育场11个,沉船19艘、船损94艘,人员零伤亡。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台风和洪涝,受灾面积4.3万hm2、损失水产品7万t、损失金额7.8亿元,依次是病害,受灾面积1万hm2、损失水产品2.6万t、损失金额3.7亿元,污染面积1,258hm2、损失水产品1,662t、损失金额3,321万元,干旱面积261hm2、损失水产品312t、损失金额788万元。民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根杆秤挂一个砣。意味着渔业防灾减灾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共性原理指导下实施个性化方案,最终将每一种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1 台风

1.1 特点

台风主要是指强热带气旋,它能给广大地区带来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会带来各种破坏,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即刮风、下雨和涨潮三个因素引起,而且还会交织在一起形成合力,其破坏性就更大了,是世界上尤其是沿海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广东乃至全国沿海地区,台风是头号自然灾害。每年夏季防台抗台工作就是渔业防灾减灾的中心工作 。

1.2 灾前防范措施

1.2.1 关注天气预警信息

高度关注台风天气预报,尤其是台风预警预报,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1.2.2 及时收捕成品上市

对于达到上市规格的养殖生物,在台风来临前,可适当提前收获上市,以尽量减少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

1.2.3 检修供电供气设备

检查并维护好养殖场发电机、水泵、增氧机等设施设备检查,防止因暴风雨造成停电无法开启水泵、增氧机等设备,并要求预先配备一定数量的增氧剂。

1.2.4 检查加固养殖设施

固本强基。认真检查养殖场水渠、排洪沟,进排水系统是否畅通,如有破损,应尽快加固和修复。 同时,加固育苗池、养殖池的顶棚、搭盖等设施。

就池塘养殖而言,要检查池塘的塘埂、塘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高塘埂、加固塘基,防止塌方、溃堤。当台风来临之前,适当降低池塘水位,并采取增氧措施防止缺氧泛塘。对筏架、浮筏、围网等养殖设施进行检查加固,加长锚固绳长度,防止水位暴涨造成锚绳断裂或走锚,造成养殖生物逃逸。在台风可能影响的海域,要采取迁移疏散养殖网箱的方式,及时把网箱转移到不容易受到台风、洪流和漂浮物冲击的内湾内,或下沉网箱。台风时,网箱养殖鱼类会产生极大的应激反应,加之网箱活动空间狭小,鱼体表面极易擦伤,诱发细菌性、寄生虫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应降低养殖密度,增强其抗风浪能力。

1.3 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1.3.1 抢修养殖基础设施

尽快修复供电、道路交通和房屋等基础设施,保证道路畅通、恢复电力供应。 抢修倒塌和冲毁的池塘、网箱、拦鱼设施、温室大棚和水渠、进排水系统。 整理并加固相对完好的网箱及其附属设施,重新调整网箱锚泊设施,必要时应起锚重抛,及时补充断缆或丢失的铁锚。修复渔业机械设施,对过水的养鱼设施如增氧机、水泵、投饵机等,应抓紧进行检修和维护,以便尽快投入使用、恢复生产。

1.3.2 抢收留存的养殖生物

台风过后,立即清理网箱及池塘水面漂浮的损毁木料、泡沫、网片,将养殖区内受伤的、尚有治疗价值的养殖生物另行集中养殖;死亡个体集中运回陆上无害化处理,避免二次污染环境。

1.3.3 及时检查养殖生物存量

在抢收留存养殖生物的同时,对池塘、网箱等养殖生物进行检查和评估,以摸清养殖生物存活量,调整养殖密度,确定补放品种及放养量。当养殖密度低时,按照规格大小应考虑并塘并网,腾出的池塘和网箱重新投放其他鱼种,选择生长快、效益好的品种进行养殖。

1.3.4 尽快调节养殖水质

台风过后,池塘养殖应及时排出表层淡水,并开启增氧机,促进水体交换和增氧;暴雨后,适时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对过水的池塘应尽快清除池塘里的淤泥,迅速恢复养殖生产。

1.3.5 抓好亲本培育和鱼种生产

尽快落实灾区所需的亲体、种苗调运等工作。一方面及时购进原良种亲本,加强对亲本的强化培育,恢复育苗生产,增加苗种供应量;另一方面抢抓鱼种调剂,保证养殖生产需要。

1.3.6 抓好水生生物疫病的防控

组织养殖户迅速将死亡个体打捞上岸,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大灾后出现大疫,杜绝次生灾害发生。 应及时对池塘等养殖水体进行清理、消毒。 灾后可能发生各种疫病,应加强违禁药物的监控。加强疫病监控,对重点灾区重点水域进行严密监测

1.3.7 加强科学投饵与日常管理

台风过后,养殖生物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应激影响,此时应加强营养,投喂优质饲料,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水产多维、免疫多糖等,以增强养殖动物体质,提高其防病抗病力。 加强巡查和水质监测等管理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养殖记录。

2 暴雨(洪涝)

2.1 特点

大气自然降水对水产生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水域生态环境,例如水源、水的肥沃度、水质及其稳定性等,来间接地影响水产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 降水过少所造成的干旱会危害水产养殖生产,但降水过大、过猛,也同样会给水产养殖生产带来损失。

2.2 灾前防范措施

2.2.1 关注天气预警信息

高度关注暴雨天气的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2.2.2 检查加固养殖设施

检查池塘的塘埂塘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固加高塘埂,防止塌方溃堤并适当降低池塘水位,并采取增氧措施防止缺氧泛塘。 水库拦网养殖应在堤埂缺口处固定好围网并防止围网设施倾倒,阻止养殖生物逃逸。

2.2.3 检查疏通水渠排洪沟

认真检查养殖场、池塘的水渠、排洪沟,进排水系统是否畅通。如有破损,应尽快加固和修复。

2.2.4 加强设施设备检修

检查并维护好养殖场发电机、增氧机等设备,防止因暴风雨造成停电无法开启增氧机等设备,并要求预先配备一定量的增氧剂。 暴雨期间,易导致池底溶解氧不足,需特别留意池水溶解氧的变化,及时增加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必要时投放一些增氧剂。

2.2.5 强化养殖生物培育

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营养类物质,以增强养殖品种的抗应激能力。 对水质过浓,池底有机质含量过多的池塘,建议使用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等,以改良池塘水质和池塘底部的生态环境。

2.3 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2.3.1 抢修养殖基础设施

尽快修复电力、道路、水渠和房屋等基础设施,保证道路畅通、恢复供电。 抢修倒塌和冲毁的池塘、网箱、拦鱼设施、温室大棚和进排水系统等。 整理并加固相对完好的网箱及其附属设施,重新调整网箱锚泊设施,必要时应起锚重抛,及时补充断缆或丢失的铁锚。 修复渔业机械设施,对过水的养鱼设施如增氧机、水泵、投饵机等,应抓紧拆卸、烘干、冲洗并进行检修和维护,以便尽快投入使用、恢复生产

2.3.2 抢收留存的养殖生物

暴雨和洪涝后,立即清理养殖场、池塘水面漂浮的杂物,将养殖区内受伤的、尚有治疗价值的养殖生物另行集中养殖,进行治疗和恢复管理;死亡个体集中运回陆上无害化处理,避免二次污染环境。

2.3.3 及时检查养殖生物数量

在抢收留存养殖生物的同时,对养殖生物的逃逸、死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以摸清养殖生物存活量,调整养殖密度,确定补放品种及放养量。当养殖密度低时,按照规格大小应考虑并塘并网,腾出的养殖场地和设施重新投放其他养殖品种,选择生长快、效益好的品种进行养殖。

2.3.4 清除淤泥消毒水质

暴雨和洪涝灾害后,对过水的池塘应尽快清除池塘里的淤泥,并排出表层淡水,适量添、换水,并开启增氧机,促进水体交换和增氧;适时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迅速恢复养殖生产。

2.3.5 抓好亲本培育和鱼种生产

尽快落实灾区所需的亲体、种苗调运等工作。一方面及时购进原良种亲本,加强对亲本的强化培育,恢复育苗生产,扩大繁育能力,增加苗种供应量;另一方面抢抓鱼种调剂,保证养殖生产需要。

2.3.6 抓好疫病的防控工作

组织养殖户迅速将死亡个体打捞上岸,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大灾后出现大疫,杜绝次生灾害发生。及时对池塘等养殖水体进行清理、消毒。 灾后可能发生各种疫病,应加强违禁药物的监控。四是加强疫病监控,对重点灾区重点水域进行严密监测。

2.3.7 加强科学投饵与管理

水灾后,水质变瘦,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难以保证养殖生物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而且养殖生物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应激影响,此时应加强营养,投喂优质饲料,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水产多维、免疫多糖等,以增强养殖动物体质,提高其防病抗病力。并加强巡查和水质监测等管理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养殖记录。

3 赤潮

3.1 特点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容易引起中毒;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

3.2 灾前防范措施

3.2.1 密切观测水质

赤潮危害性大,要密切关注各级海洋与渔业部门的海水监测动态和赤潮信息,及时掌握当地和附近海域水质状况和水质变化情况。陆基养殖包括池塘和工厂化养殖应根据水质监测情况,提前做好养殖用水储备。

3.2.2 尽早提前出售

掌握我省海域赤潮发生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结合不同养殖生物的生长性特征和市场行情,每年利用春节海产品销售旺季,提前出售养殖产品。

3.2.3 疏散养殖网箱

在赤潮可能影响的海域,迁移疏散养殖网箱或下沉网箱到5m以下,也可将网箱搬移到无赤潮海区或潮流畅通海区。

3.2.4 转变养殖方式

在赤潮多发海域,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转移养殖,将中上规格的养殖品种转移到陆上育苗室和养殖场进行度夏养殖。

3.2.5 科学投喂饵料

赤潮期间,养殖生物尽量减少饵料投喂量,甚至可以适当停止投喂。

3.2.6 配置增氧设备

在鲍鱼养殖海域大规模配备微孔增氧机,随时观察海水流动情况,如果发现海水流动缓慢,将随时发动增氧设备对鲍鱼养殖海区实施增氧。

3.3 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3.3.1 清理养殖设施

应尽快检查和清理养殖设施,并进行消毒处理,采用日光曝晒或用高浓度氯制剂浸泡等方式进行消毒,以预防病害发生。

3.3.2 改善水质条件

网箱养殖可以采取开启增氧机增氧的方式,增加养殖水体的溶氧量;陆基养殖可通过人工增氧、利用蓄水换水等措施维持水质稳定。必要时泼洒石灰水或其它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等措施维持水质稳定。

3.3.3 检查养殖生物

及时检查养殖生物的存量,及时去除死亡个体,对存活的养殖生物进行分选、归并,重新分箱(笼)养殖。对死亡个体,应按照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集中收集,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3.3.4 调整养殖密度

受赤潮污染海域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修复到位,要充分考虑养殖区水质状况,根据养殖生物的存活量,适度降低养殖容量与养殖密度。

3.3.5 适时补放苗种

对于赤潮影响、造成养殖生物大量死亡的海区,应及时补充苗种或更换养殖品种。补苗时,不要盲目一次性大量抢购,应注意选择健康苗种,分批采购,观察其在本地海区条件下的适应性后适时补充到位。

4 寒潮

4.1 特点

寒潮是指在冷空气入境后,当地气温须在24h以内下降10℃或10℃以上,且最低温度要在5℃以下的才能称为寒潮。达不到规定的称为强冷空气或冷空气。寒潮过境时不但造成气温下降,造成冻害、寒害、冷害和霜冻,而且常形成降雨、大风,对农业、牧业、养殖业以及交通运输等造成破坏。尤其是像广东这样地处热带、亚热带的省份,水产养殖的都是抗寒能力弱的热带品种,寒潮的危害就更为严重,每年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4.2 灾前防范措施

4.2.1 及时抢收上市

围绕寒潮可能带来的低温、大风,及时将达到商品规格的养殖产品起捕,出售上市,避免冰冻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4.2.2 检查保温设施

开展陆上育苗室、养殖场等保温设施和充氧、供暖、供水等设备检查,对易受冻害的养殖品种,要尽可能采取搭棚保温,室内池加温等提高水温。

4.2.3 适时加水保温

及时补充池水,加高养殖池塘水位,增加池塘蓄水量,保持鱼池水深在2米以上,提高鱼池及鱼的抗冻能力,避免养殖生物大面积冻伤、冻死。

4.2.4 下沉养殖网箱

网箱养殖的地区可将网箱尽量下沉,保持2米以下水深,对无法改善防冻条件的养殖品种和亲体要及时转移陆上养殖。

4.2.5 提高饵料质量

采取提高饵料质量,强化营养,科学投喂等措施,增强养殖生物体质,提高养殖生物抗寒抗冻能力。

4.2.6 做好亲鱼保种

做好大宗养殖品种的亲本保种和培育工作,确保来年养殖生产有充足的亲体和苗种。

4.2.7 做好物资储备

为防止水霉病、小瓜虫病和细菌性疾病发生,要做好水质改良调控、消毒和治疗等疫病防治物资的储备工作。

4.2.8 加强巡查管理

做好应急值守,密切监视养殖生物活动状态,及时如实报送相关情况。

4.3 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4.3.1 检修养殖设施

检查并尽快修复大棚等保温设施和充氧、供暖设备,及时清除积雪和结冰,修补损坏的薄膜,补充加温所需的燃料和养殖饲料,保证温室正常运行。 抓紧进行冰冻损坏的繁殖设施、电力设施、进排水渠道、水闸、网箱、网衣和倒塌管理房屋等维修和重建工作,做好大水面“三网”养殖设施的防护工作,保障灾后安全开展渔业生产。

4.3.2 做好亲本调配

一是摸清损失,查清亲本存量,制定补苗计划。根据亲本数量及苗种生产计划,及时补充、调运亲本。 二是强化亲本培育。针对持续低温导致鱼虾亲本摄食不佳的情况,加强亲本饲养管理,补充营养和能量,促进亲本正常发育,确保用于春季繁育生产的亲本数量和质量。三是做好苗种繁育。严格按照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开展苗种生产,保证苗种质量。

4.3.3 实行科学饲养

科学投喂,增强体质。适当增加蛋白质营养,可投喂添加多维或免疫增强剂的精饲料,增强水产养殖生物机体的抗性和防御能力。 加强养殖生产管理。尽量避免对养殖品种的应激反应,及时处理冻伤鱼虾,减少容易造成养殖生物受伤的作业,减少操作死亡。加强巡塘,记录水质、溶氧等变化。

4.3.4 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开展水质环境和病害监测。要做好大宗养殖品种的常规性、多发性疫病的监测工作,并做好水体消毒。 及时清除水体和底泥中的死亡个体,可采用撒网检查的办法,发现后及时清除以免破坏水质。 进行鱼体消毒,预防冻害后水霉病等病害的发生。

5 病害

5.1 特点

病害是指动植物体因疾病造成死亡及其经济损失,病害主要是由气候、水体、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和寄生虫、细菌、真菌、病毒、藻类等病原生物以及动植物有机体自身先天遗传或后天营养不良造成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低下共同作用引发的,它具有客观性,是生命体生老病死一个周期中的一个环节,属于属于自然灾害范畴。例如水产养殖病害,古已有之,现代水产养殖病害主要是由于放养密度和投喂强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和养殖生物的负荷造成的,目前,水产养殖病害频发、高发,控制不当就会引起疫病的爆发和流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5.2 预防措施

5.2.1 防控疫病

至上而下进行。一是控制温度,寄生虫和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实施温度调控,调节气温和水温,或高或低,破坏病原生物生长环境和条件,使其不能成活。二是优化环境,通过排灌调节水体水质,通过清淤改良底质土壤,为水产养殖生物生长营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该举措能抑制病原生物的滋生。三是进行生态预防,即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的机理控制病原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平衡,实现水产养殖正常进行。例如,在养殖水体中放养一些吃食性种类,投放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益生菌和绿藻等藻类,通过其生长、繁衍,扩大优势菌藻种群,促使池塘中有害物质的分化和转化。

5.2.2 控制病原

一是构建检疫体系。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开展引种不论是引进亲本还是购进苗种都要进行检疫和隔离,潜伏期过后再检查无病再进行投放。二是控制生态环境。严格对养殖水环境进行检测和管理,因为在养殖生产环境中,有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非致病微生物,前者是致病因素,后者则是调节水域平衡的必要条件。投放药物在杀死有害病菌的同时还会对有益生菌造成危害。要控制消毒剂的运用,消毒剂分为氧化剂和非氧化剂两大类,氧化剂杀菌能力强,非氧化剂毒副作用大。三是运用生物防治。水产养殖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即运用多品种立体混养和套养,尤其是肉食性、杂食性和滤食性鱼类,通过食物链网,层级降解、分解,可以使一部分病原生物被混养和套养品种杀灭或吞噬。

5.2.3 提高抗病力

一是应用稀土防治疾病。饲喂适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用来防治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鱼的食量,增加鱼的抗逆性,从而达到鱼的防病防治效果。二是研制和采用生物活性物质。从动植物中提炼生物活性物质,尤其是复合维生素,调节生物体内神经传导和酶系平衡的作用,对蛋白质合成,加快生长发育、提高抗病、抗突变、提高免疫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5.3 治疗方法

即进行药物防治,合理用药。防治水产养殖病害合理使用药物,不但能很好的治疗,对调节新陈代谢、改善消化吸收、促进繁殖生长、提高饲料和肥料效应都能起到带动作用。科学的选药,就是对病体及养殖环境低毒、无害、少残留、成本低的良药。

5.3.1 精准施药

即对症下药。当下最流行的是西医的科学精准治疗。它由正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和科学使用药物等环节组成,是水产养殖病害预防措施的辅助、配套和延伸。正确诊断疾病就是依照正规的兽医诊断程序和采用正确的诊断方法,例如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原分离、培养及鉴定—药敏试验—综合诊断,最终确定药敏性最强的药物。在开展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配伍使用药物和不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

5.3.2合理施药

目前,水产养殖疾病治疗主要有3种方式投药:一是药浴浸泡,即药与水混在一起用,药遇水后杯水稀释,全池喷洒。二是拌饲投喂,即混饵给药,在给水产养殖动物喂食时,将药物混入食中然后调匀,药物剂量要合理搭配。三是注射给药,不是普遍使用,只用于免疫时用或给鱼催产时用。要根据水产养殖动物的具体情况实施内外相结合的给药。

5.3.3 提高药效

一是联合用药,即西药+中药+添加剂,同时防止药物的拮抗作用,以增强疗效;二是坚持用药,主要是为了巩固疗效和防止疾病复发,同时,用药时间长就存在了抗药性问题,应该得到重视,要经常更换药物,使用不同种但药效相同的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药物的功效。

6 污染

6.1 特点

污染是指沾上脏物或有害物质。污染有两种定义,其一:环境中出现的因其化学成分或数量而阻碍自净过程并产生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其二为外来物质或能量的作用,导致生物体或环境产生不良效应的现象。是否是污染取决于行为造成的后果,例如由于工农业生产或人类生活排放含有氮、磷的有机营养物质,会造成水体中藻类异常繁殖,因此在淡水水体中产生水华,在海洋中产生赤潮。如果给渔业生产造成损失这就是渔业污染。其实,渔业污染由来已久且越演越烈成为一大公害。例如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就指出,我国地表水污染严重,七大水系中,除珠江、长江水质良好外,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而江河野生渔业资源和环境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尽管我国渔业产量多年居世界首位,但是繁荣的同时却陷入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和生态债台高筑的境地。渔业环境污染不但制约着渔业发展更危及到水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到水产品市场供应和社会人心稳定。

6.2 防治措施

6.2.1 实施功能区划

通过划定特定功能区防止工农业生产废水及油类污染养殖水体。首先是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功能区划封闭式管理,设置工业区,工在不影响周围环境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其次,工业废水必须有序排放。工业废水在排放前,必须经过严密处理,在符合排放标准的条件下排放,也可以在排放时进行废水再利用处理,自废水中提炼有用的物质,达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目的。对于油类污染,一方面要杜绝人为因素,不可将油类排放于水体;另一方面,在海域中运油前要加强运输工具检修,小心操作,谨防油类流入海域。

6.2.2 控制污水直排

依然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划,设置特定功能区,例如生活区,实施雨污分流,构建污水处理设施,集中进行处理,避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于养殖水体。排放之前一定要通过专用设施和工艺进行净化、无害化处理,保证污水无毒排放,即将污水导入蓄水池中,经过滤、沉淀、分离、除去杂物,并加入生物试剂,去除毒害物质再进行排放。要加强水体监测,发现水体出现异味、异色,或者透明度下降,鱼类浮头,就要迅速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

6.2.3 保护资源环境

加强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宣传普及《渔业法》及《环境保护法》。一是要加强保护江河和湖泊等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坚持资源的适度有序开发,杜绝不必要的小水电梯级开发及河道采矿行为;二是开展渔业生态环境调查和渔业环境监测,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生态环境,防止和减少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污染事件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损害。

6.2.4 防治自身污染

关键是要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式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一是优选场地,建场筑池,充分运用光热气和水质调节剂、底质改良剂以及菌藻类为水产养殖动物生长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二是根据实际,严把投入关,引种必须进行检疫,保证亲本优良纯正、苗种健康无病害,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购买饲料和药物;三是控制放养密度,即在光热气负荷和水体、土壤和植被承载下制定放养密度,放养品种要合理,规格要整齐,数量要适宜;四是控制投喂强度,把好投喂、施肥关,合理使用投入品,科学投喂,合理施肥;五是开展疫病防控,把好鱼病防治关,坚持以防为主,有病早治;六是把好日常管理关,坚持巡塘,关注鱼情,做好水质调节,温度调控等日常工作,走生态渔业、绿色渔业之路,确保渔业快速、健康发展。

7 结论

自然灾害是客观的这就表明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打压渔业生产发展,诸如原生的台风、洪涝、干旱、赤潮、寒潮以及次生的病害、污染等灾害,每一次发生都会给渔业造成损失,让从业者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它刺激渔业科技进步,渔业防灾、抗灾、减灾技术就是现代渔业科技的一部分,每次灾害就是一次考试,小灾是小考,大灾是大考,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它最终促进传统渔业实现了现代化。

猜你喜欢
赤潮网箱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网箱养鱼中的网衣清洗方法
高密度聚乙烯(HDPE)近海养殖网箱框架抗弯刚度分析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一道样本的数字特征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交汇问题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10kV配网箱变局放检测案例分析
揭秘韩国流
征子与引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