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钊
(建昌县种畜禽监督管理站,辽宁 建昌 125300)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一种文明的形成研究动物的起源进化对提示生物多样性的本质、了解动物基因库资源状况,进而知道动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据《葫芦岛市畜牧业志》记载,荷包猪是东北民猪的小型猪种。其中心产区在建昌县境内。荷包猪是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育成的肉脂兼用型品种。在《建昌县畜牧志》中详细描述了荷包猪核心产区的地理气候特征荷包猪的核心产区大部分为山区,属于燕山山脉,而山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道路不便,与外界沟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猪种的进化与古代农业的发展更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定居条件的游牧生活方式,就难形成猪的品种。另外,荷包猪的核心产区在“红山文化”范围内,“红山文化”又以农耕文明为主,科学界一致认为现代家猪的祖先源自野猪,那么可以推断荷包猪的祖先应为核心产区山林中的辽西野猪。这种野猪通过长期的人工饲养和选育逐渐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体型体态特征明显的荷包猪猪种。
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兽骨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红山文化”信奉萨满,用屠宰家畜来举行萨满的祭祀行为。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猪首龙身玉器的猪首形象与荷包猪猪头的形象极为相像,“玉猪龙”其总体造型与人类和猪的胚胎造型极为相像。胚胎的产生是新生命萌发的象征。史前人类用象形胚胎的图式“红山玉猪龙”来作为性生殖崇拜图腾。这也有力证明了荷包猪猪种应该起源于距今5000余年的“红山文化”时期。西汉杨雄《方言》卷八记载:“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文中所提及的北燕朝鲜之间从地理上看是现在辽宁省,这一史料记载从侧面说明了在汉代时期,辽宁省境内不仅有饲养猪的行为,并且养猪业在当时的辽宁地区已经说是十分发达了。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随着生产的发展,猎获的野猪逐渐驯养成为家猪,出现了原始的养猪业。
荷包猪在5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饲养。在距今300多年以前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荷包猪的祖先为辽西野猪,后经长期的人为饲养与驯化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品种特点鲜明的猪种,荷包猪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的畜禽品种资源,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荷包猪这一古老的猪种在其核心产区繁衍至今。荷包猪肚子较大,肚子大相对腹腔较大,腹腔较大相对来说肠道容量就较大,这一特征正适应了其核心产区缺粮少料的特点,由于荷包猪核心产区缺粮少料,为了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荷包猪就需要采食大量的青绿饲料和粗饲料,荷包猪的肚子较大正是为了适应核心产区土地贫瘠、缺粮少料这一特点而形成的;荷包猪口腔前端尖后端宽,这一特征使得荷包猪能在放牧时或野外可以采食到的食物范围更广,同时也能适应圈舍饲养中的采食,这种特征的形成也与荷包猪核心产区缺粮少料相适应;荷包猪四肢短细有力,能跑善动,这种特征决有利于荷包猪在复杂地形特别是山地地形上活动,这一特征与荷包猪的核心产区大部分为山区相适应;荷包猪的肠道非常发达,可以有效的利用粗饲料进行消化吸收,在荷包猪育肥猪饲养中,粗饲料的比例可以达到60%,这种对粗饲料能有效消化吸收的特点适应了其长期在核心产区缺粮少料精饲料不足的养殖;荷包猪被毛呈黑色或黑褐色,冬季生有绒毛,这样的特点,有利于荷包猪在全年无霜期短,冬季气温偏低的地区生存,黑色或黑褐色的被毛,有利于在白天吸收太阳辐射能从而提高体表温度,在冬季生有绒毛又使得荷包猪在寒冷环境中可以很好的保持体温,同时荷包猪体内较厚的脂肪层和较高的肌间脂肪含量,这些因素都使荷包猪的御寒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所以,荷包猪猪种种质特征的形成与其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荷包猪的这些种质特征使得荷包猪这种猪种完全适应了其核心产区的自然地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