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蔬菜产业转型时期的发展与建议

2018-01-17 06:53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苏鹤
河南农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蔬菜生产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苏鹤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蔬菜作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要食材,从种植面积、产量、品种及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科技的运用在蔬菜生产中逐渐广泛,蔬菜种植企业、农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及蔬菜种植大户成为蔬菜生产中的主力军。

一、蔬菜产业现状

2016年,河南省蔬菜栽种面积177.25万hm2、总产量7607.6万t,分别比2015年的175.17万hm2、7456.5万t增长了1.19%、2%。其中主要发展的温棚设施蔬菜栽种面积35.33万hm2,设施蔬菜总产量2300万t。河南省连续多年蔬菜栽种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分别占全国的9%和10%。

二、蔬菜产业转型时期的形成原因

(一)蔬菜专业种植人员在逐年减少

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临近城区的主要菜田被占用,以往专业种植农户转往其他行业,再加上大量农村务工者进入城市打工、生活,现阶段菜区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且妇女居多,中年劳动力多为兼业,80后年轻职业菜农极为罕见。

(二)蔬菜种植主体在逐渐转变

农村务工人员减少,将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以往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正逐渐被新型种植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所取代,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方式,企业化运作,合理化集中分配。

(三)高科技技术的逐步运用

蔬菜专业种植企业、种植合作社的出现,带动了蔬菜产业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精量播种、穴盘育苗、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以及互联网监控等一系列先进设施设备、科学生产管理技术在蔬菜生产中得以运用,减轻了用工压力,减少了土传病害的侵袭,提高了单产效益,增加了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四)销售方式的顺势改变

以往销售方式较为单一,产品从地头进入批发市场再进入二级市场进行销售,中间环节多,时间长,冷链物流不完善,产品损失较大,损失率近30%。现阶段销售方式在往多元化发展,除保持原有传统销售方式外,订单直销、农超对接、直营实体销售等新兴销售模式在逐步探索和成熟,新兴销售模式在产后管理、保鲜运输、供给保障等方面更加注重对产品鲜活度和优质感的保证,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产品损耗,增加了产品收益。

(五)政府扶持监管的政策引导

我国蔬菜产业长期存在生产单元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链不完善、政府监管难等问题。国家为了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以将一家一户单一的生产种植模式发展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模式为目标,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提升其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逐步增强发展生产、开拓市场、经营服务的能力,做大做强一批有特色、叫得响、带动强的品牌,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蔬菜职业技术和管理科技人员

蔬菜产业由小做大、由盛做强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能力。目前,河南省蔬菜园区和种植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多为本地或蔬菜生产发达地区的生产技术能手,其中良莠不齐,技术水平差异大,一些园区和企业缺少职业经理人经营,重技术轻管理、重生产轻市场,导致有时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二)生产成本大幅提升

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2013年,全国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年薪由6969元增加到25820元,增长了2.7倍,规模化蔬菜生产企业的劳力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为40%。另外,农资价格持续攀升,流转土地费用逐年提高,物流成本急速加剧也给蔬菜园区和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规范及完善

基础建设依然薄弱,露地蔬菜排灌设施不足单产不稳,温室、大棚设施建设标准低、不规范,抗灾能力弱,容易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生产、流通环节存在采后处理不及时,田头预冷、冷链设施不健全,储运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产销信息体系不完善,种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造成部分蔬菜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农产品市场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现代化水平低,批发市场设施简陋,县乡农贸市场以街为市、以路为集的特征仍然明显,城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数量不足,摊位费普遍较高。

(四)科技转换生产力能力不强

蔬菜产业科研技术力量依然薄弱,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周期较长,推广应用较慢。因蔬菜种类繁多,种植制度复杂,生产相对分散,农资、农机企业对蔬菜生产领域关注度较低,专用物资及设备开发迟缓,例如综合机械化率小麦达95%,玉米达75%,水稻达70%,而蔬菜只有20%。国内生产的产品设备质量品质方面现阶段与从国外先进发达地区引进的产品设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国外产品又普遍价格昂贵,一般中小型蔬菜生产企业和合作社难以接受。

(五)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一定隐患

我国蔬菜质量总体是安全的,食用是放心的,但局部地区、个别品种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豇豆、韭菜、西瓜等农残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曾一度引发消费恐慌,给当地蔬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杀虫灯、防虫网、黏虫色板、膜下滴灌等生态栽培技术控制农残效果明显,但普及率较低;标准化生产推进力度不大,农药使用不够科学,容易引起农残超标;产地环境、农药、化肥、地膜等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等关键环节监管不足,蔬菜生产经营规模小、环节多、产业链长也加大了监管难度,致使部分农残超标蔬菜流入市场。

四、对蔬菜产业转型期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培养新型技术农民及管理科技人员

通过农技服务体系及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平台,组织各级蔬菜生产技术专家、优秀企业经理人及涉及蔬菜行业农资、农机企业对河南省主产菜区进行全覆盖、多层次、不间断培训,以办培训班、开展示会、分发资料、地头指导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现代农机装备及先进实用技术,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并针对蔬菜园区及企业详细讲解当前蔬菜生产形势及企业经营之道,狠抓技术生产的同时重视科学管理和市场营销,全方位打造一批技术骨干力量和管理经营人才,为现代化蔬菜产业发展夯实牢固的根基。

(二)重点扶持蔬菜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阶段为蔬菜生产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阶段,资金投入大、基础条件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营销经验匮乏、市场把握能力不足等等因素制约着企业及合作社的发展。为了推动蔬菜产业有序发展,保障蔬菜市场供应,提升蔬菜产品质量,政府农业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扶持蔬菜生产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规划设计方面。从建园初期就参与帮助其规划建设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达到生产条件成熟,功能分配清晰,不盲目扩建,不盲目生产。二是资金投入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帮助其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完善育苗设施与预冷车间的建设,尤其要投入资金购买配置防虫网、黏虫板、杀虫灯、防雾滴棚膜、滴灌、水肥一体化、农机具等生态、节本的设施设备,增强其病虫害防控、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高质量安全和保障供应水平。三是技术指导方面。组织专家技术力量对蔬菜合作社及企业进行定期指导,从筛选优良品种、推广集约化育苗、应用生物防治、合理安排施肥、控制农药用量、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管理档案等多方面帮助合作社与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和长效管理机制。

(三)逐步完善产后销售链条

从蔬菜产后到销售至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是连接生产和市场,最终实现生产效益和生产目的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商品化处理、运输和销售,每个步骤处理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产品损失程度的大小与产品质量的优劣。因此,政府在抓好蔬菜生产的同时也应对产后销售链条进行完善与补贴。具体措施为:一是对修建冷库用于蔬菜储存的进行相应一次性补贴;二是对冷链物流用于运输鲜活蔬菜的企业与个人进行一定的费税减免;三是投入资金完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配套设施,筹建规划一批中小型蔬菜交易市场;四是对实体蔬菜直营店进行政策性补贴;五是建立蔬菜网上交易平台,提供蔬菜产销信息,进行实地监督管理,保障公平合法交易。

(四)着力加强政府监管能力

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存在人员少、经费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我国普遍存在农业生产中监管较弱,蔬菜生产中质量安全问题、卖难买贵现象时有发生。加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水平是下一步政府农业工作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具体办法为:一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懂管理的正规军;二要规范种植习惯,严查农药化肥使用情况;三要建立准出、准入制度,禁止有问题蔬菜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四要建立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信息,促进生产流通;五要建立供给保障制度,确保菜篮子供应及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蔬菜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用旧的生产新的!
蔬菜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生产管理系统概述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