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群 ,段兆祜 ,许金波 ,冯洪泽 ,白志刚 *
(1.云南省保山市农业局,云南保山 678000;2.云南省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云南保山678000;3.云南省保山市植保植检站,云南保山 678000)
蔗糖产业是保山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有重要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市蔗糖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如何研究制定、巩固、提升蔗糖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已是摆在各级主管部门、各制糖企业和广大蔗农面前的一项新任务。2017年11月6日至10日,保山市农业局对全市蔗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困难,并探讨下步工作策略,为促进保山蔗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1 甘蔗生产基本情况
我市甘蔗种植面积在五县(市、区)均有分布,涉及38个乡镇、260个行政村、2101个村民小组、68235户,种蔗农户达284199人。5年来全市甘蔗种植面积、产量、蔗农收入在全市的产业发展中呈现下降的趋势(详见表1)。
我市是全省甘蔗产业发展最早的州市之一,也是云南甘蔗生产的最适宜区域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甘蔗生产一直名列全省第一,进入90年代退居第二,进入新世纪退居第三,尤其是最近几年下滑更快,2016/2017年度已退到第四(排在前的分别为:临沧、德宏、文山)。全市甘蔗产量最高位是2007/2008年榨季,入榨甘蔗产量255.4万吨,农业产量270万吨。
1.2 企业生产情况
保山蔗糖产业自1956年全省第一座机制白糖厂怒江糖厂建成投产至今已历经61个年头,最高峰时全市共有19条生产线,现全市仅有10条生产线生产,有企业职工4109人。隆阳区仅有上江、罗明两条生产线生产,施甸县有旧城、龙坪两条生产线,龙陵县有龙塘、勐糯两座糖厂维持生产,昌宁县有卡斯、湾甸、勐统、更嘎4条生产线生产。目前施甸旧城、昌宁更嘎和卡斯为红糖生产线,其他为白糖生产线,10条生产线日处理甘蔗能力16200t。
5年来全市企业入榨量、工业产值、上交税收(年份差异较大,含抵扣税税率按工业产值的10%估算)受糖市、种植难度影响,逐年下降(详见表2)。
1.3 甘蔗科研推广情况
市级设置市甘蔗科学研究所(甘蔗技术推广站),隶属于保山市农业局,有专职工作人员17人;制糖生产管理职能在保山市工信委。县级,龙陵县、昌宁县设甘蔗技术推广站,隆阳区甘蔗技术推广职能在亚热带作物技术推广站,腾冲市、施甸县甘蔗技术推广职能在农业技术推广站,县级有专职工作人员32人,全市平均1万亩(666.67hm2)有1名科技人员。2017年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5.11%,农业机械使用率3%。
2.1 国际食糖价格低于国内价格,走私糖对食糖市场冲击较大
据统计,2016/2017榨季全国共生产食糖928.82万吨,到2017年7月底累计进口食糖193.7万吨,按全国2016年消费食糖1290万吨计算,走私糖数量大概在170万吨左右。国内外食糖价格差距大,造成食糖走私活跃,直接影响国内食糖市场的稳定和食糖企业的发展。
2.2 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不足
2015年国家出台了针对广西、云南两省的《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规划明确将糖料蔗主产区(广西、云南)蔗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云南省7个州市21个县区纳入核心基地,我市龙陵县、施甸县、昌宁县被列为核心基地县,2014—2017年中央投入龙陵县、施甸县、昌宁县甘蔗核心基地建设10608万元。省级从2013/2014榨季开始每年分别实施国储糖50万吨、省储糖80万吨财政贴息扶持。2013年省政府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全省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扶持制糖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原料基地建设;2013—2015年贴息扶持和三年行动计划共向我市扶持3200万元。2016年省政府下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全省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扶持制糖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原料基地建设,2017年安排我市450余万元。
近几年来,市人民政府没有成立甘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来抓产业发展。2014年市政府办以保政办发〔2014〕1号文下发了全市2014年粮食及甘蔗生产意见,至今已3年未制定甘蔗生产发展意见。
县级,昌宁县、龙陵县设立专门的甘蔗(蔗糖)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落实与考核,县级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700万元扶持产业发展,特别是昌宁每年县财政都拿出资金对甘蔗产业进行扶持,2015、2016、2017年分别扶持753、286、546万元,每年都由县级主要领导组织召开全县甘蔗大会。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市均没有相应机构领导产业发展,财政也未对产业发展进行扶持。
2.3 制糖企业自身发展不足
酒店企业文化,就是酒店根据自己的特点,为达到一个共同认可的目标,为酒店的生存和发展而树立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是以酒店价值观为核心的诸多内容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精神、观念、作风、习惯、行为准则等。我国酒店业对企业文化重视不够,没有形成主体的企业价值观。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职业的热爱程度讲,存在较大的差距。酒店业无论是经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多数都缺乏“职内满足感”,没有发自内心地把酒店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热爱,归根结底是缺少企业文化的熏陶,没有形成主体的价值观。
保山市制糖企业自1957年全省第一座机制白糖厂建成投产以来,企业的工艺、产品一成不变,产品缺乏多元化、产业链延伸研发不足。企业无原料基地,原料严重不足。全市目前还在生产的10条生产线日加工能力16200t,按每榨季生产期120d计算,需194.4万吨甘蔗才能满足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现有入榨量仅能满足61.7%~66.9%的生产能力,造成了巨大浪费,生产成本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亏损导致制糖企业融资难、发展难、举步维艰,用企业的话讲是处于生死边缘的境地。企业4109名职工年龄偏大、技术单一,无其他谋生手段,一旦企业破产,将会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尽管2016/2017榨季所有生产线均扭亏为盈,但企业资金链紧张,龙陵县、施甸县、腾冲市、昌宁县兑清了蔗款,隆阳区尚有30%的蔗款未兑付给蔗农,甘蔗扶持政策均未兑现。由于连续4年不能及时兑付蔗款和补助政策,极大地打击了蔗农种蔗积极性,甘蔗产业难以巩固。
2.4 甘蔗产业自身发展困难重重
2.4.1 甘蔗比较效益低,逐步被边缘化 种植甘蔗的效益比种植其他作物的效益偏低,使甘蔗种植区域从好田好地向旱坡地转移、从低海拔适宜区向高海拔次适宜区转移、从糖厂周边向远距分散。甘蔗种植的海拔越来越高,造成甘蔗生育期缩短、生长量严重不足、糖分下降。蔗区越来越分散,从集中连片向零星种植分散,远离集镇、村落、主要交通道路,造成企业拉运成本较高,每条生产线每年道路维修成本均在200万元以上。
2.4.2 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差 好田好地植蔗的面积越来越少,旱坡地基础设施较差,造成了甘蔗有收无收、多收少收完全取决于年度间气候的好坏,一遇旱情,产量就大幅下降。自2008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持续干旱,部分蔗农绝收,大部分农户产量和效益下降,种植大户持续发展能力弱。
2.4.3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 由于旱坡地生产条件差,仅有少量地块在种植时能使用机械,目前没有适用的田间管理、砍收机械。甘蔗虽然是懒庄稼,但在种植、收获时又属于季节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大,且在短时间内须完成种植、砍收工作,与当地的冬季蔬菜种植收获等产业用工高峰叠加,造成了劳动力严重不足,推高了劳动力成本,种植甘蔗的工价从2005年的每亩 (667m2)80元上涨到2017年的每亩550元;砍蔗工价从2005年的50~60元/t上涨到2016/2017榨季的120~220元/t。
2.4.4 专业村、组少,分布呈现“细、碎”化,产业发展未形成规模 流转土地难度大、数量少,产业集聚度低,造成甘蔗专业村、组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难以稳定发展,种植分布上趋于面广、零碎。种植大户主要为单一性的种植,未能做到种养结合,综合效益低。由于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尚未完成,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滞后,种植大户融资贷款难。
3.1 继续严厉打击走私糖,适度进口原糖,适当提高食糖产品进口配额关税,维护国内食糖市场稳定。
3.2 加强对甘蔗产业的领导,对产业发展重新定位。建立健全市级组织领导机构,重新明确甘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甘蔗产业发展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等工作,制定甘蔗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及措施。对甘蔗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应进行再认识。若全市现有的10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有所需的194.4万吨原料蔗,按产糖率13%、甘蔗收购价460元/t、糖价6350元/t测算,可产糖25万吨,可实现农业产值8.94亿元、工业产值15.9亿元、利税1亿元以上。目前暂无完全替代甘蔗的产业,甘蔗仍然是全市不能丢、丢不起的一项传统支柱产业。
3.3 解决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产业链条短,融资难的问题。引进实力强的企业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采取承债式重组、股权并购式重组等方式,推进企业整合,把制糖企业单品做精、主业做强,带动甘蔗产业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制糖企业白糖现货或期权作抵押,政府担保,帮助制糖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3.4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积极发展大户、专业村组、专业合作社、专业公司,稳定原料基地。优先将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国家大宗农产品功能保护区等项目放在甘蔗专业村、组和企业自有基地实施。市级财政每年用于甘蔗产业发展的500万元资金重点在土地流转上进行扶持,具体扶持办法由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意见。企业要以自有基地为依托,稳定原料生产,鼓励企业采取返租倒包、托管、培育种植大户、种养结合等方式稳定原料来源。
3.5 加大甘蔗保险力度。力争实现甘蔗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全覆盖,减少农户因灾损失,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希望上级将甘蔗收购尽快纳入目标价格管理,建立并实施目标价格指数保险,提高蔗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