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伟琴
【摘要】本文以数学与手工课中的《我的相框》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数学学习、关注文化渗透、关注学生成长,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与手工 《我的相框》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64-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如何将这种学习活动经常化、校本化,丰富数学学习内容,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我们于2016年着手开发《数学与手工》校本课程,试图将数学元素与手工艺术结合,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和发展,《我的相框》校本课程是其中一次尝试。
《我的相框》课题的开发,源于如下考虑:第一,从数学本身考虑。三年级学生已学完周长和面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必要进行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第二,从学生成长考虑。三年级学生大多十岁左右,围绕学校开展的“我十岁了”主题活动,数学学科有必要进行一次实践活动。
一、《我的相框》教学片段及自评
《我的相框》实践活动共设计三块内容,即活动前做好相关准备、活动中开展实践活动、活动后适度延伸拓展。
(一)经验准备,情绪酝酿
活动前,笔者让学生选取一张最有意义的照片,通过日常观察、询问他人等多种方式,了解做相框需要的材料和流程、运用哪些数学知识,为制作相框做好活动经验、数学知识的准备,同时,也逐步酝酿活动情绪,做好活动心理准备。
(二)讨论制作,展示评价
《我的相框》数学实践活动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是制定方案,包括提出任务、讨论策划;第二课时是制作相框,包括动手操作、展示评价。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提出任务
笔者介绍学校开展三年级“十岁成长仪式”活动,提出一个真实的任务——为自己制作一份生日礼物。
师:同学们,今年你们十岁,为自己做一个相框作为生日礼物吧!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1:这是我在哈尔滨拍的,看到许多好看的冰雕。
生2:这是我们家第一张全家福,上面有一岁的妹妹。
生3:这张照片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爸爸给我拍的。
生4:这是我幼儿园毕业时拍的,照片上的好多同学现在仍然还跟我一个班。
师:这么有意义的照片,值得我们珍藏。下面我们一起来做相框吧。
自评:结合“十岁成长”主题,学生说出照片背后的故事,激发珍藏和制作相框的热情。
2.讨论策划
学生在认真观察、思考和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份可行的手工创作方案。
师:想要做好相框,得好好观察生活中的相框。从正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后面呢?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生1:有的相框是长方形,有的相框是正方形,也有圆形或心形的相框。
生2:有玻璃的,有木头的,有塑料的,有金属的。
生3:相框的前面是大长方形挖掉一个小长方形,后面有一个板子和支撑的东西。
师:前面叫做边框,后面叫做底板,支撑的东西称为支架。
生4:有的相框是站立的,有的相框是悬挂的。
生5:有的相框简单,有的相框还有漂亮装饰。
师:看来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装饰品做不同形状、颜色的相框。想要做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纸质相框,怎么办?小组讨论,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交流,小组汇报)
师:结合讨论单,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生1:我们选择好看的彩色卡纸做边框,瓦楞纸硬,它做底板不易被压坏。
生2:我们选择竖着的长方形,因为照片是这样的。
生3:我們会先量出照片的长和宽,在纸上画长方形并剪下来。
生4:我们做好分工,李畅制作边框,尹礼乐制作底板,我做支架,最后李欣美化装饰。
自评:学生观察思考,唤醒一些生活经验,即相框有不同的颜色、材质、形状等,随后小组讨论制作相框需要做什么。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了解到不同纸质材料的作用以及相框制作步骤等,同时初步设想出一套操作方案。学生明确任务,初步完成方案,为下面活动做好必要准备。
3.动手操作
学生分组合作,按照已定方案制作。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有一些想法,小组动手做一做吧!
(教师出示合作要求:1.小组四人商量,组长做好分工,使用工具注意安全。2.比一比,哪一组做的相框最实用、最美观。)
自评: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按方案操作,发现数学问题和操作问题,当遇到方案不可行时,思考调整的方法并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4.展示评价
笔者不仅让学生展示已做成的工艺品,还启发学生介绍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让数学与手工有机地结合,真正做到让手工充满“数学味”。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
生1:先量照片的长和宽,做两个一样的大底板,一个挖出小长方形做边框,用瓦楞纸做一个三角形支架,最后用亮片、蝴蝶结做装饰。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
生2:底板做多大?
生1:照片长15厘米,宽大约10厘米,但底板做大一点,底板长16厘米,宽11厘米。
生3:边框有多宽?
生1:边框宽2厘米,剪出两个长方形,一个做底板,另一个做边框。
生4:支架为什么做一个三角形?
生1:三角形比较稳定,可以支撑住底板。
师:这些作品都很好,但好中还有更好的。你们每人有一颗星星,貼在你认为做得最好的相框上。
自评:介绍相框制作过程,采用互问互评方式,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制作相框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如何设计合适的底板”“如何让相框‘站起来”“如何确定边框宽度”等,进一步凸显和凝练数学问题,拉近操作活动与数学问题的关系,增进数学与工艺融合。
(三)自我回顾,延伸拓展
活动后,笔者要求学生进行活动回顾、自我小结,可以写小短文,也可以与家人交流感受,以使活动留下痕迹,最大程度释放和扩大活动影响力,让活动得到适度延伸拓展。
二、活动反思
通过《我的相框》教学,笔者对如何从儿童学习和成长需要出发,将数学元素与手工艺术有机结合,有了一些思考。
(一)关注数学学习
本次活动带给儿童不一样的感受,即数学可以是有用、有趣、有创意的。学生在制作相框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怎样做一个大小合适的相框”,学生发现要测量照片的长和宽,结合已有生活经验,还要把底板做得大一些,从中真切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为了解决“如何让相框‘站起来”的问题,学生想到在支架处加一个环,创造出悬挂与站立两用相框。
学生自主发现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尝试分析、讨论、解决问题,体会到每个问题有不同解决方法,从而激发数学思考热情,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关注文化渗透
相框制作要经过繁复严谨的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这些相框特有的文化,使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体会。在相框美化装饰环节,学生不仅体会到相框的实用性、耐用性,更体会到制作更美观的相框的方法,审美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被“熏”了一把。
(三)关注学生成长
学生充分经历相框制作过程,获得一些数学经验。学生的探究过程伴随着失败与成功,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会主动向其他小组“取经”。想要完成一个工艺品,不仅考验着学生个人综合能力,还考查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数学学习,更是一次重要数学教育活动。整个活动还关注到课外空间,关注数学带给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以及成长方面的引导等。我们之所以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旨在为学生十岁成长打下牢牢印记,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