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学——语文自主课堂的“催化剂”

2018-01-16 12:15吴永树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催化剂习惯交流

吴永树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有效预学促使语文课堂自主、高效的途径:教给方法,让预学不再是天马行空;严格检查,让预学不再是蜻蜓点水;鼓励交流,让预学不再是闭门造车;养成习惯,让预学不再是昙花一现。

【关键词】有效预学 方法 检查 交流 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46-02

“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学,是指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自主性的前置性学习。正如《论语》中提及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认为,学生通过预学能够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并能自主地探究新的领域,探求新的知识,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品质。

一、教给方法,让预学不再是天马行空

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正确的方法,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就小学高年段学生而言,要想做到有效预学,需要做到“七个一”:

“读一读”。接触一篇全新的文本,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刻就明白其内容。“读”,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唯一且最佳的途径。预学一篇新的文本时,应该要求学生放声朗读三至五遍,基本做到正确、通顺、流利。至于具体的遍数,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

“查一查”。学生在预学时,总会遇到“拦路虎”,需要利用工具书查阅这些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学生只有解决了这个障碍,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更加充分有效地进行接下来的预学。

“划一划”。苏教版语文教材大都文质兼美,学生需要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并在预学的过程中用相应的符号划下来。长此以往,必将增加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为学生今后的习作提供源头活水。当然,布置预学要求时,预学句子的数量不必做硬性的规定,由学生凭借自我感觉和能力来决定。

“批一批”。针对自己所划出的句子,学生需要完成简单的批注。因此,教师要对此做前期的指导,如教会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以感悟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由写下几个词语到连词成句,再到形成一段通顺的话,书面表达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搜一搜”。让学生及时搜集作者及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等相应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在布置预学任务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删减、处理、整合,而非整篇地照搬。这样,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能得到锻炼,而这项能力也是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中所必不可少的。

“写一写”。苏教版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书写能力相当重视。因此,教师应该把对学生书写能力的训练适当提前,如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描红练习,并归纳、总结字形特征、书写要点以及自己在描红过程中的得与失,从而为课堂上教师指导书写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使得写字教学更具实效。

“问一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要求学生预学时应鼓励学生至少针对文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伊始的质疑环节也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才是教学的目标。

二、严格检查,让预学不再是蜻蜓点水

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预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不一定会达到教师的预估效果。尤其是在刚开始训练学生预学时,肯定会有学生如蜻蜓点水般地敷衍了事。例如,《黄山奇松》开篇就提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但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却是“黄山有哪‘四绝”。因此,严格检查应该作为预学环节必要和重要的手段。学生要想真正达到教师所提出的预学要求,必须要过“三关”:

家长关。教师通过班级QQ群、家长会、个别交流等形式,首先让家长明确预学的步骤及要求,让家长在学生进行预学的第一时间给予关注、指导、检查,避免学生马虎了事。

组长关。每个组长会在有预学任务的第二天,逐一翻阅本组同学的语文书,就每一项预学任务进行检查,对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加星的奖励,对预学不认真的同学进行记录,并给予扣除星级的惩罚。

师长关。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学习惯之初,教师应该坚持逐个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这既是对组长工作的复查与监督,同时也让每个学生明白预学任务的重要性。在学生逐渐养成预学习惯之后,教师的检查可以变为不定期、不定人的随机性抽查。

三、鼓励交流,让预学不再是闭门造车

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没有答案的对错之分,只有缺席交流而留下的遗憾。在交流中,学生思维更加积极活跃,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也更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变“听众”为“主人”。要想让交流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如下方面开展交流:

成果的交流。学生在认真完成预学任务后,都会有自己的成果,如朗读得很好,搜集整理的资料精当,阅读批注很精彩,这些都可以成为课堂中交流展示的资本。如教学《灰椋鸟》一文时,学生搜集到了作者徐秀娟的资料。在课堂交流环节,学生之间认真倾听,相互补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呈现——

师:很多同学都去查找了作者的资料,现在大家来分享一下。

生1:徐秀娟,1964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一个养鹤世家,爸爸是鹤类保护工程师,妈妈也养鹤10年,因此,她从小也爱上了丹顶鹤。

生2:徐秀娟的小名叫娟子,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她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到100%。

生3:徐秀娟因为寻找走失的天鹅而溺水牺牲,年仅23岁。后来她被追为烈士,也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

生4:后来人们根据她的事迹谱写了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还学了一小段,现在唱给大家听听。(随即现场哼唱起来)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预学的成果,没有重复的汇报,有的汇报还是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现场进行的二次整理,既精當又精彩。

问题的交流。每篇课文教学之初,教师都会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目的就是实现教师基于学生的问题而教,学生基于自己的问题而学。此时教师就要遴选相关的问题“教”学生“学”。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时,学生在质疑环节有如下对话——

生1:我在预学的时候有个疑问: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章也用很多篇幅写了这株柳树,但为什么还要写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生2: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成长非常容易,作者说“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就成了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这种容易恰恰和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手法应该就叫作反衬。这种手法我们在五年级下学期《水》那篇课文里就学过。

师:相信经过你的阐述,大家一定回忆起了这种“反衬”的手法,也一定知道了作者写家乡柳树的真实用意。

生3:我在读文章的时候,对文中的“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句话不太理解。

(半晌没有学生举手要求解答,说明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困难)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先板书下来,等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再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一起探讨。

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看似对问题的交流与解答,其实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下,学生对预学更加重视,对课堂学习更加有目标、有兴趣、有期待、有收获。

四、养成习惯,让预学不再是昙花一现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而学生要想养成预学的习惯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教师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指导与监督。我们不能把培养学生预学的习惯当成是教师心血来潮的冲动之举,更不能让学生的预学行为只是昙花一现。我们相信,只要学生能够养成预学的习惯,一定会对其今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以及生活和工作都有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有效预学是学生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的效率,巩固已学的知识,发展自学的能力,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催化剂习惯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上课好习惯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直接转化CO2和H2为甲醇的新催化剂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新型钒基催化剂催化降解气相二噁英
掌握情欲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