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朋 刘玉林
【摘 要】新课程倡导学生寻求学生动主对知识的建构,科学的探索,关注学生的“整体人”的发展,从而使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受到关注.本文试图通过从心理学的角度描述问题题分类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在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有效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总达到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和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7-017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079
【Abstract】New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advocated moving the students to construct knowledge,scientific exploration, students concerned about the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so that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concern.Paper tried to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problem and that the general process of problem-solving,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students in problem solving and innovation capacity-building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discussed how effective the new curriculum in the context of training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Ji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o meet the communitys demand for qualified personnel,the most to the tot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harmony with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 Solve the problem with the ability to innovate;Problems;Strategies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三维一体目标的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而使在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通过从心理学的角度描述问题题分类和课堂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分析了目前教育中在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有效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总达到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和谐。
1 问题的分类和目前课堂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根据问题是否有明确的答案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所谓结构良好问题一般是指那些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学校测验中,老师让大家解决那些有明确属于各个内容领域(历史、数学等)的结构良好问題,在教学中大多数都是结构良好问题。所谓结构不良问题是指那些有没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结构不良问题没有接良好问题的问题空间,而且,很有可能问题解决者可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心理表征为这些及其答案建立模型,面对结构不良问题主要是靠顿悟来解决,是对一个问题或策略形成独特的,有时看起来还是突然的解释。[1]当前的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步:认清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设想、解决问题和进行反思。(1)读题,有了问题后,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2)审题,学生收集解题相关的必要信息,逐渐理解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3)尝试解题方法,明确了要探讨的问题后,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方法去尝试解题。(4)解题。通过思考与慎重的筛选,学生找到他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并按步解题。(5)反思。学生要在解题后进行反思:有无可以改进的地方、该题目可以作哪些改动,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对此,老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让他们形成反思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拓展性思考能力。[2]
2 目前教学中在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也强调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如应试教育,分数是本钱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过度,效率低
在目前中小学中,虽然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但是,为了追求升学率,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是好多学校仍然让学生去进行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效率低,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与关注学生“整个人”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相违背。
2.2 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不强
迁移是指把知识和技能从一个问题情景转移到其他问题情景的现象(Detterman & Sternberg Gentile,2000)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只注重结果,轻过程的分析,从而当问题情景变化时,同一个问题学生就不会解答,可见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匮乏,不能很好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问题中去,缺乏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2.3 注重结果,轻过程
“注重结果,轻过程”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答案是否相符,而轻视对问题的分析,特别是对那些学要分析清问题情景才能解决好问题的课程学习,只有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具体的问题才能很好的解决好问题,如物理课就如此,可是在目前教师和学生中几乎都忽视了这一点,死记硬背,注重结果,缺少对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思维的发散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4 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心理需求目标是分数,升学,所以他们更多的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而轻策略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学生的发散思维性受到抑制,同时,由于学校按升学率评价学生和老师,老师在这种压力下,对学生的教育多是分数主义,学生迫于目前的教育体制,只能按老师的去做,从而使学生在创新方面最求过少,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就会被磨灭,学生成为为书侍从者。
2.5 教师观念落后,新的观念认识不足
虽然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存在一些学校的老师对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足,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在教学过程中,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呆板,对学生完全按照传统教学思想进行灌输性教育,学生成为死记硬背的机器,没有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整天沉侵在墨守成规的知识海洋中,发散思维与个性被淹没。
2.6 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好多学校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局限与课堂,缺乏实践性,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大打折扣,效果低下。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整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与社会需求相和谐
进入信息社会,对教育带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那就是对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素质,但是没,目前教育在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筆者在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探讨了提高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以下策略:
3.1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树立,以促进教师改进传统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至在教学过程中敢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发展,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意愿和动机。要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满足心理需求,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挖掘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潜能,通过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潜能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师几乎是单一的教学方式,被动的接受,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成为记忆知识的机器,即使有些学生对一些问题有什么想法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意识就会被磨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危害,学生成为千篇一律,没有什么个性,即大家所说的模式培养,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相违背,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也不相符合。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新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应建立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课堂归还给学生,师生平等化、民主化,建立一种充满轻松、愉悦、和谐的师生课堂环境,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创建问题情景与课堂情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运用生动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加强学生正迁移能力的培养
正如前面所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迁移能力显得有为重要,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迁移应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所谓正迁移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使新问题变的更加容易解决,而负迁移在解决前面问题的过程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对后面的问题产生干扰,使其甚至变的更加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该增强学生正迁移能力,抑制负迁移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组织好上下位知识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采用有效的多种方式对陈述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进行表达,以促进正迁移能力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抑制负迁移的影响。
3.4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等的多种学习方式,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目前学生学习大多数都是唯书为本,很窠臼,学生的思维呆板,这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对此,应开展多种自主合作、问题式、探究式等的多种学习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研究性学习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或主题,自主的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等的过程,从中习得知识与进行意义建构,这不仅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摆脱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3.5 加强实践训练,深入问题情景,增强分析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质是在做中学,熟中产生的,特别是策略性知识的习得。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关注整个人的发展,加强实验环节,重视问题情景的分析,问题来源于实践,问题解决回归与实践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熟悉问题情景,增强分析能力,同时,应加大学生的实验操作力度,促进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学生不仅是观察者,而且应该深入到实验的过程中来,自主的发现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6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激发学生的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发现学生会犯错误,甚至是同一个错误犯好几次。美国心理学家阿维谱曾经说过,教育者一定要能够接受和警惕到学生在成长过程的高原期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停顿期,。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正却对待学生的错误,并不是不允许学生有不足之处,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不应反感或厌恶学生的缺点与错误,尤其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更不应该歧视,挖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培养意志上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要教育学生勇于战胜错误,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当学生因经验不足,操作错误时,老师不应责备学生,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耐心指导,恰当点拨,鼓励学生不要灰心,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起为探求正确结论而不灰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灵感。
【参考文献】
[1]Robert J.Sternberg[译者]:杨炳钧、陈燕、邹枝玲[审校]:黄希庭认知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三版,2006.p303-306.
[2]http://acad.cersp.com/article/1733016.dhtml.[Z].
[3]傅忠.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J].创新教育.56-58.
[4]邵康.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