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摘要:以地理试卷为复习手段导向性强,激励作用大,学生关注度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复习情况以及教法学法运用方式的掌控,如果在实践中给予适当的灵活变通,复习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地理复习;检测;试卷;技巧
以考备考,以随堂测验作为导向展开复习进度是教师最常用的复习课教学手段。地理教师依据不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用试题,测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水平,从而为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学生答题表现还可以确定教师制订的复习策略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改进。
一、常见问题
如果教师频繁以考试形式进行复习指导,惯性模式的不足也就会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考试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在所有鞭策方式中是最大的,因为涉及到学生的名次、荣誉一好的成绩是对学习成绩的肯定,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但是频繁的考试会让学生群体产生倦怠情绪,甚至于身心都疲于应付。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对考试形成无所谓的态度,考试对学生的刺激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二)自我反思功能较差
教师的讲解大多是围绕全班出现的普遍情况,对于某些成绩分布于两极的学生来说针对陛不强。而刚交卷的时候学生对自己答题时的思路,存在的问题——哪些是由于掌握知识不扎实使得解答模棱两可,哪些知识是确属于自己根本没有掌握等情况——最清楚;可是到了教师讲解时,学生对答卷过程中的疑惑、答题思路、分析角度等相关的珍贵记忆,大多都已经印象龄朔了。因此学生个人反思、感悟的效果不高,查漏补缺的功效较低。
(三)复习策略调整不足
由于学生考试后自我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不足,师生、生生之间不能及时对暴露出的学法问题、复习策略等问题进行交流,于是出现这样的评语:“这都考过多少次了,暴露出来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毛病依然存在!”“几次考试成绩没有提高,这说明你的学法存在问题,就没啥经验教训吗?”“你一直对这类问题解答的不好,抽时间问问班里其他同学对这类知识是咋学的”。因为没有很好地反思,所以学生对自己效果不佳的复习策略不能及时调整。
二、弥补试卷导学存在问题的技巧
随堂测验作为有效敦促学生复习的手段之一,所表现出的功效是独特而有力的。但如何扬长避短,弥补上述缺陷,将试卷导学的教学功效尽可能发挥到最大,笔者在此介绍一点儿个人心得。
(一)对症编题
因为学生地理课时较少,所以地理教师往往任教班级较多。在编制试题阶段一定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试题——虽然考试范围一致,但针对具体班情考察的侧重点应当有所差别——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检测,或突出答题技巧的检验,或加强知识综合能力的了解等等。为了加强班级之间的可比性和学习的有序竞争,所以笔者在试题的编制上通常采取以下作法:(1)相同试题占30%,这类知识仅限于基础知识,也就是教材中一些数据、概念、基本地理现象等需要识记的纯客观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就存在于教材中,只要学生平时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上课认真听讲,基本不失分。(2)变式题占50%,所谓变式是指各班级考察的内容相同——都是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但考察角度根据班级水平有所调整。比如同样是有关“欧洲西部气候”这个知识点,有的班级中学生普遍对知识掌握较好,而且能够通过学习小组对相关问题开展多角度探究,因此笔者为他们出了一道综合题:“请同学们观察欧洲西部地形图,然后完成下列试题:①在图中相应位置填上正确的气候类型名称。②回答:为什么南美洲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域狭小?”第一小题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第二小题是一道拓展提升题,是上述知识点的具体应用;而学习水平相对不足的另一个班,笔者就相同的考察内容编制了一道简答题:“你能说出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区域吗?为什么会分布在这样的区域呢?”这道题完全是复述知识,是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不涉及应试技巧。(3)不同考点的试题占20%。也就是说这部分试题对各个班是的考察内容、难易程度完全取决于各班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考察的需要,而完全不同。
另外,教师对题目的编排一定要全面,也就是说教材中的知识点基本都要涉及,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平时隋性较大的学生猜题押题。
(二)适当漏题
为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试卷重视起来,消除倦怠心理,从而实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水平、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教师或许可以采取故意“漏點题”的手段。笔者认为此手段的效果会比口头说教要好得多,具体实践经验是:①错开考试时间。所有任课班级的随堂考试自然错开时间,但所有学生还是会知道老师这几天要进行考试。借助部分学生对考试内容感兴趣的心态,允许班级相互“串通”了解试题情况。在互相打探中,调动学生对试题所涉及知识点的兴趣。尤其是主观分析题,因为学生们知道这部分试题不但难度较大而且所占分值较高(大部分学生对30%的相同试题兴趣不大,因为他们知道这类试题平时只要认真听讲,对教材知识勤阅读多关注,一般问题不大)②“划重点”,和大学期末考试一样,适当地明确透露一些考点。教师事先对这些考点进行筛选,主要是那些平时学生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反复强调需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涉及知识较多的综合性问题阐述以及其他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获得“小道消息”的学生往往会立即行动,积极备考,或研读教材,或向班内的学优生们请教。因为各个班级试题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必须对“泄漏”试题开展主动地、多角度地拓展。因为学生知道教师出题的范围涉及了教材中几乎所有的知识点,所以在考试之前,学生们几乎把考试范围整体复习了一遍。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备考时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探究欲望才是最强的。即使那些平时惰性心理较严重、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免行动起来,抓住“漏题”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笔者认为打这个“小算盘”要比为了考试而考试,单纯地把考试作为学生排位依据的效果要好。
(三)不许空白
如果试卷中只有会做的以及空白的,那么这样考试查漏补缺、反馈矫正的功效就没有了。然而许多教师往往会忽略交白卷的行为。即使学生对于试题的解答缺少思路,不知道题干与所学知识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不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也要让学生不能留下空白。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自己平时的答题习惯入手,即使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也要把自己看到试题首先想到的“理解部分”写出来,哪怕是不切合实际的猜测。这样教师在批阅试卷或讲评试卷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学生究竟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各类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定式是什么样的,以及他们思考的角度为什么会产生偏差。掌握这些信息,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辅导,讲评才会有针对陛。根据试卷上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改正不足。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第一手资料,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例如,笔者在初一上册第四章测试题中出过这样一道题:“我县是山区县,县域内分布着大量的传统民居,通过你的观察、体验,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你认为自己家乡的传统民居与所处的自然条件之间存在着哪些方面的联系?不能少于三方面”。本题要求学生们从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河流等对熟知的本地传统民居的布局、结构、用材、方位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传统聚落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主要考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有几个学生可能实在想不出答案了,居然在试题的下面写着“没背着,书上好像没有”“老师,你没有讲过,所以不会,见谅!”也许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带有挑衅口气的回应,甚至可能会火冒三丈;可是笔者看后,认为答案反馈出这些学生学习存在的“背多分”问题——学生们的学习已经离不开教材,学生对于地理的一切认识都在教材里——教师讲了、学生背了,就对了。其实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我们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总结和概括,我们周围熟知的自然环境就是我们教材中知识的来源之一,但事实上学生们已经被完全的装进了教材里了,教材以外的一切东西好像都和自我素养建设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學生们什么都不写,教师怎么能知道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呢?
(四)即时辨析
笔者设计随堂考试时总是安排40分钟以内的题量,收卷之后保留至少5分钟学生自由交流时间。笔者认为把这5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总结、感悟最有学习的针对性,如果按课时收卷,上述效果就收不到了。等到下节课教师开展试卷讲评,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矫正,那种寻求答案的急切心情和刚完成解答的亢奋状态早就消退了,一些有价值的答题情况、思路等也记不清了。因此在编排试卷时,笔者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题量,保证学生能在课时结束前5分钟基本完成答题;对于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完成答题的学生,笔者总是提示考试剩余的时间,提醒先把解答题、综合题的答案要点写上。而刚答完试题,学生自己对自己答题情况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记忆犹新,处于答题后的亢奋中,交流欲望迫切。这时如果给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他们会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或在探讨中去伪存真。这时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才是最集中、最全面的,教师也应该抓住这几分钟,了解学生有哪些困惑、误解、感悟和收获。
以试卷为导向的地理复习效果突出,但任何一种复习方式都会存在不足,教师要经常从实践的角度改正不足,多角度改进教法才能最大程度提高班级的复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始终明确我们采取各种教学手段的根本目的。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