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强文本研读 提升教学设计水平

2018-01-16 08:36李英俊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7年10期

李英俊

摘要:通过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学习到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上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就要对文本有深入的研读与把握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抓住關键语句、抓住主问题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并不断用高要求来要求自己。

关键词:观摩优质课;深入研读文本;提升教学设计水平

史铁生的《合欢树》,是河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一篇课文,笔者没有教过。前段时间,区教研室组织教研活动,内容为观摩河北省优质课的录像课,并进行评课议课。活动前,教研员要求各位教师提前阅读这篇文章,并自己设计大致的教学思路。笔者把这篇文章读了两遍之后,认为文章写得很感人,充分体现了史铁生的作品风格。但对于如何很好地设计教学过程,笔者却很难理出头绪。所以,抱着诸多疑惑,笔者参加了这次的教研活动。

看完由郭老师执教的《合欢树》一课,笔者顿觉豁然开朗。郭老师的教学设计真是高屋建瓴、独辟蹊径,由这节课所体现出来的他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与巧妙设计、对学生的点拨与引领、对主题的挖掘与升华等都给了笔者极大的启发,引发了笔者对自己教学的深刻反思。

说实话,当笔者第一遍读完《合欢树》时,根本想不出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何人手。再细读一遍,看到前边的内容很明显是采用时间顺序进行叙事,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主要内容,但主问题是什么、概括事件的落脚点在哪?笔者无从下手。看完了录像课。不禁为郭老师教学设计的高明之处拍案叫绝,他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关键句,“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这一句话就总括了文章前六段的内容,于是郭老师顺势引出问题:母亲的苦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们边读边画,并交流看法,前半部分内容就这样轻松完成了。看来,寻找关键句非常重要。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沉下心来认真研读文本,向文本要答案,只有当自己能够全面细致地把握文本内容,能够针对文本质疑解疑时,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疑。

文章的后半部分,基本围绕合欢树进行叙述,笔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明白,文章题为《合欢树》,为何却在写了一半的篇幅之后才出现了合欢树的相关内容?它与前半部分的内容有何联系?

郭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高屋建瓴而又简明扼要地将文章中涉及的人与物分为三组对应关系,即“我”和“母亲”、“母亲”和“合欢树”、“我”和“合欢树”。这三组关系一下子将文章的全部内容梳理的头绪清晰、一目了然。他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前半部分——“我”和“母亲”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母亲”和“合欢树”、“我”和“合欢树”为纲提领后半部分的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母亲与合欢树的相关内容,抓关键语句,体会母亲对合欢树的情感;第二步,是跳读课文,学习“我”和合欢树的相关内容,抓住“我”对合欢树的种种表现,剖析“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和情感的转变过程。课文的精彩之处在后半部分的充分展现,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故意气她、不理她、更没有好好孝顺她;母亲走了之后,“我”渐渐明白过来,认识到了母亲的不易,理解了母亲的苦与累,母亲给了“我”生命,甚至她的全部,而“我”却无法报答母亲一丝一毫。“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份疼痛、这份愧疚、这份煎熬深深烙印在作者心中,无处诉说,无以排遣……幸好还有合欢树,只要看到合欢树,“我”就能想起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能多看看合欢树,就等于多陪陪母亲……最后,作者说,“悲伤也会成享受”,多美的句子!作者享受的正是母亲生前所能够给予他的那浓浓的爱、那暖暖的情,那份深沉的无以言表的爱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郭老师的教学思路分三个板块:从母亲对“我”的爱,到母亲对合欢树的爱,最后到“我”对合欢树的情(即对母亲的情)。思路非常简洁清晰,让笔者恍然大悟,明白作者为何以合欢树为题,明白了作者这种大手笔写法的妙处。合欢树作为文章的意象,其含义是极其丰富的:1.它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绝望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并坚定活下来有相似之处,合欢树是史铁生个人成长的诗意象征;2.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表现,母亲悉心照顾合欢树,就是照顾病中的儿子;3.合欢树是母亲的化身,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事物;4.合欢树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的象征。

观摩郭老师的这节《合欢树》,与参加活动的教师们交流观摩后的感受,使笔者更为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仅仅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满足于搬用网络上众多现成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是远远不够的,郭老师的这节省级优质课之所以当之无愧,恰恰是因为他对文本有自己的深入解读与独到见解,并能在此基础上提纲挈领,设计简洁明晰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达成教学目标。今后,笔者一定不断加强对文本的研读与研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让我们的学生也能享受到更多优质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