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平
【内容摘要】高中数学是高中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势。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要求。很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前言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深化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老师要认识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索,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价值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转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处在一个被动且机械的学习状态,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说,学生在底下不停的记,但是能够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的数学知识和相关技能却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开动脑筋的机会,思维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时间一长,就养成了凡事依赖老师的习惯,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不会的问题想也不想就向老师请教,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都是极其不利的[1]。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数学老师要转变思想认识,摈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习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只有在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才会主动解决问题。高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很多的知识都是非常深奥的,仅仅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全部掌握的,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这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数学老师要发挥好自身的指导者角色,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老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尤其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问题解决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该模式有效运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高中数学老师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想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有效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数学老师必须要转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意识,充分利用合适的教学语言或者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多样化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意识[2]。
例如,在进行问题教学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使用以下这些语言向学生提问,如“这道题目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对于这道数学题目,哪一位同学还有自己不同的想法”等。通过这样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思考习惯,在解决一道数学题之后,往往会产生进一步思考的意识,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对待和解决问题。这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并有效运用。
三、开展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而且思维非常活跃,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高中数学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呢,这样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喜欢实践活动,数学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迎合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吸收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3]。
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内容之后,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师,让学生利用卷尺和测角器等相关工具测量出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和旗杆的高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还制定了相关的奖惩措施,规定测量结果最精确者为获胜者,测量方法最方便的学生即为获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一下子被充分激发出来。而且这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既有趣又有一定的教学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
结论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主要以问题为核心进行教学,将其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中数学教育事业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马锦莲.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验[D].广西师范大学,2005(6):67-68.
[2]黄丽生.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J].数学教学研究.2003(12):48-49.
[3]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 2002(4):21-22.
(作者单位:石嘴山市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