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闻
摘 要:以静宁县四所小学的师生为调研对象,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个人师德修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个人知识水平、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师生共同认可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生;德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3-004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3.027
一、调查设计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静宁县四所小学的教师及部分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研究影响“互联网+”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因素,从而得出影响“互联网+”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因素。
(一)调查对象
从静宁县德顺小学、实验小学、城关小学和新城小学四所小学的教师与学生,选取400名学生和100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二)问卷设计
教师问卷共15个问题,涉及教师个人知识水平、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师期望、教师个人师德修养、教师外表审美五个方面。学生问卷共24个问题,用于了解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以及教师基本情况如何影响德育教育的开展。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评分[1],问卷每个问题的选项分“完全同意”“比较同意”“一般同意”“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五种回答,其值依次取5到1之间的五个数值,每份问卷的总分值为各个问题得分的总和。
二、调查结果
教师认为对“互联网+”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影响较大因素依次是教师个人师德修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个人知识水平、教学手段与方法、从教年限、教师外表审美、教育经历、个人年龄、教师的性别和职称等级(见图1)。
学生认为对“互联网+”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影响较大因素依次是教师个人师德修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个人知识水平、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师外表审美、教育经历、个人年龄、教师的性别和職称等级。
显然,大部分师生都觉得对“互联网+”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影响最大的教师因素是教师个人师德修养,再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个人知识水平、教学手段与方法,排在末位的有个人年龄、教师的性别和职称等级。
图3显示,师生给予教师个人师德修养的评分差距比较小,小学教师在讲授主课知识时能够表现出比较好的个人师德修养,学生们觉得教师的言行都比较恰当,这对德育的开展是比较有利的。
性别差异在教师评判师德修养是否影响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认知过程中有比较显著作用,二者比较的P值小于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教师比男教师的得分要高得多,这说明女教师更认为师德修养能够影响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年龄差异在教师评判师德修养是否影响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认知过程中也有比较显著作用,P值小于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 岁以下教师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教龄差异在教师评判师德修养是否影响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认知过程中也有比较显著作用,P值小于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年以下教师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段的教师。
职称差异在教师评判师德修养是否影响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认知过程中也有比较显著作用,P值小于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学高级教师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其他层次职称的教师。
学历差异在教师评判师德修养是否影响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认知过程中也有比较显著作用,P值小于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学历为硕士的教师在得分上要显著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教师。
三、“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师生两方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最能影响“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因素是教师个人师德修养,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个人知识水平、教学手段与方法,而教师个人年龄、教师的性别和职称等级对小学德育的影响较小。
(一)教师方面的可能原因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个人师德修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个人知识水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是教师开展德育的关键影响因素,教师自身的德行、修养和知识能够对学生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2],他们对学生的期望则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其教学手段与方法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教师年龄、性别与职称等个人属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对德育产生影响,不过与其师德修养与知识水平相比,其作用则要相对小得多。教师在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与学历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教师评判师德修养是否影响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认知有显著的差异。总体上来看,女教师量表评分要高于男教师,年轻教师量表评分要高于年长的教师,教龄短的教师量表评分要高于教龄长的教师,职称高的教师量表评分要高于职称低的教师,学历高的教师量表评分要高于学历低的教师。通常,男教师比较有意志和理智,年轻教师与学生年龄更相仿,教龄短的教师因教学经验不足会更关注其德行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是职称越高对学生德育影响越大,而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能接受新的德育理论与方法,这都是导致以上调查结果的可能原因。
(二)学生方面的可能原因
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通常多个方面并行发展,如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但这些多方面的发展有时候会产生不协调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其开展德育工作,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教师对他们的态度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故而学生认为教师个人师德修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个人知识水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因素更能影响德育的开展,而教师的年龄和性别等基本属性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从学生角度来看,最能够影响德育的是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3],他们将教师视为自己以后发展的楷模,不知不觉接受了教师的行为表现。
参考文献:
[1] 亓莱滨.李克特量表的统计学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J].山东科学,2006,19(2):18.
[2] 庄妍,张典兵.论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两个基本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5(24):92.
[3] 王洪杰.我国中小学隐性德育缺失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