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年 鲍安平 徐开军
摘要: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校企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以及实训基地中师生双重身份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利益博弈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构建了上述多方主体的利益博弈模型,详细分析了多方主体在决策投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利益博弈过程。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认南信实验室为实证案例,从创新投入机制和产学协同治理等角度提出有效对策,实现了多方主体利益均衡和资源合理配置,为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了新范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博弈;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0-0049-04
0引言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就业岗位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它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需求。实训基地一般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通常远离学校,一般建立在企业,而企业更多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建设不够重视,故高职院校为了自我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花费很多财力和精力投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贴行业产业发展实际。普通校内实训基地一般不具备生产性,仅用于课程实验实训教学,训练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下社会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此外实训基地设备利用率低,社会服务能力差,大量资金投入下的实训设备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也不能保持实训设备及其应用与产业行业发展同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立足于校企合作,承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有利于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致力于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衔接,是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热点方向。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开始投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学校和企业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两大核心主体,然而两者所追求的目标和利益截然不同,产教融合中学校注重的是师资和人才利益,企业关心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两大主体在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中不可避免出现利益博弈,如果主体双方目标无法协调一致,会影响实训基地中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博弈理论为研究手段,详细分析了实训基地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中校企双方的利益博弈过程,进一步提出了破解合作困境的相应对策。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的各方博弈
博弈论是研究博弈过程中参与主体所选策略的理论,其实质是假定参与主体是理性的,在一定的制约下,采用最优策略合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参与博弈的主体有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学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单位,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资金、场地、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等,追求商业最大化利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参与,否则只是纯粹的校办工厂,师生需要同时完成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主体安排的工作任务,师生在目标取向上出现了偏向企业还是偏向学校的利益选择。各方之间的博弈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存在多方主体博弈,本文重点研究学校和企业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博弈,以及实训基地中师生双重身份之间的博弈。显然上述博弈都是典型的二人博弈,主体目标选择的前提都是利益大小。
2学校和企业关于师资队伍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博弈分析
2.1师资队伍培养博弈
设定学校(S)和企业(C)两个合作主体,假设学校(S)能够提供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技术等,企业(C)需要人才和相应技术,可以构建相关的博弈模型。企业(C)开展生产经营业务需要人才及其技术,假定该企业现有一批新能源产品检测认证业务,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如果拥有这些人才,企业(C)的业务能够及时顺利完成,学校(S)拥有一批较高水平的专任教师,是专业人才提供单位,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的技术要求尚有部分差距,需要进行在岗培训等相关投入才能满足检测技术岗位要求。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学校和企业在不同选择策略中的收益,詳细过程如下:
为完成这批业务,现假定对这批师资队伍进行培养,总共需要6个单位的成本,学校(S)和企业(C)可以从中分别得到4个单位的收益,企业(C)完成了检测认证业务,得到了4个单位的收益,可以进一步扩大检测业务,提供市场占有率,学校(S)也实现了4个单位的收益,提高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和教师待遇。
假如学校(S)和企业(C)对师资队伍进行合作培养,则每个主体负担的平均成本为3个单位,每个主体收益为1个单位(4-3=1)。假如只有一个主体投入而另一个主体不投入时,投入培养的那个主体要承担全部6个单位的成本,而只有4个单位收益,其净利润为一2个单位(4-6=-2),而另外一个主体却毫不费力得到4个单位收益。如果学校(S)和企业(C)都不投入培养,都坐等对方投入,那就不能按时完成相关检测业务,两个主体得到的利益均为0,没有任何收益。总结以上结论,可以得出如表1所示的师资队伍培养博弈矩阵。
上述博弈模型即为“囚徒困境”博弈矩阵,唯一的纳什均衡解为(不投入,不投入)。很显然,两个主体的最优策略都是选择不投入,坐等搭对方的便车,结果两个主体得到的收益都是0。因此校企合作必须进行机制体制创新,政府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使校企双方在最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双方的紧密合作。
2.2专业人才培养博弈
同理,把上述博弈模型引入到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假定企业(C)需要高素质检测技术人才,学校(S)可以培养相应专业人才,但学校(S)培养的专业人才与企业(C)所需人才不可能无缝对接,尚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企业(C)需对学校(S)提供的专业人才进行在岗培训,需要一定的成本和精力投入。因此,可以搭建校企双方专业人才培养的博弈矩阵,如表2所示。endprint
总结上述博弈矩阵,关于是否投入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学校(S)和企业(C)都有两种选择:投入和不投入。对于学校(S),如果选择投入,则培养出人才质量较高,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就业成本较低:如果选择不投入,学校(S)独自培养人才,成本较高,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不一定适合产业发展需求,增加学生就业难度。对于企业(C),如果选择投入,可以快速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减少过多企业培训,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如果选择不投入,坐等学校单方培养人才,但这些人才不一定达到企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如从社会招聘专业人才,仍然需要进行相应培训,增加了人才获取的成本。
可以看出,学校(S)和企业(C)拒绝开展合作,即对人才培养均不投入,这是最坏的选择策略。如果双方开展合作,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投入,就可避免博弈理论中的“囚徒困境”,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2.3对策分析
当前行业企业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生动能不足,企业在实训基地中师资和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造成了在上述两个方面与学校产生较大的利益博弈,归根结底是学校和企业对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上的认知错位,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校企互惠共赢是合作基础,校企合作能否深入在于创新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制度捆绑双方利益,合作方能长久。如果校企合作仅靠短暂的人脉维系,而非体制保障,企业深度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高,导致校企合作总是校方“一头热”。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走出一条体制机制创新之路,有效解决了学校和企业之间关于师资和人才培养的博弈问题。学院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第三方民营企业共同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中认新能源技术学院”和“中认南信实验室”,其中学院占股34%。中认新能源学院和中认实验室接受同一个董事会管理,设备、场地、技术、人力资源等互通互用,形成了校企共生体、产学一体化的创新机制。中认南信实验室对外注册成立中认南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成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新能源产品检测基地。中认南信实验室为新能源产品制造企业提供检测认证服务,同时为学院相关专业提供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中认南信实验室这一新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脱胎于混合所有制的合作体制,以股权契约建立起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纽带,在董事会统筹领导下,保证了学校着力于师资和人才培养的本质方向,同时保证了企业着力于经济效益的根本诉求,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均衡。
3实训基地中师生双重身份之间的博弈分析
3.1师生双重身份下目标取向的博弈过程
在中认南信董事会协调下,中认南信实验室与中认新能源学院在人力资源、实验设备、实训场地、技术应用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互通互用,分院组建有关教研室与实验室有关部门相对应。中认南信实验室将分院专业教师、学生和实验室工程师(从社会招聘)组成检测业务团队,共同承担公司业务和人才培养工作,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中认南信实验室也成为分院毕业生课程教学实训室和顶岗实习基地,实训基地中的教学任务就是按照要求完成产品检测认证等业务。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从事检测业务,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在中认南信实验室,教师和学生接受分院和实验室的双重管理和考核,教师拥有教育者和企业工程师的双重身份,学生拥有受教育者和企业实习生的双重身份,师生通过角色转变实现教学与生产、学习和实习的双重互动。师生双重身份的建构如图2所示。
教师的双重身份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同存在自我博弈,其博弈过程如图3所示。教师有两种选择:倾向企业和倾向学校。当该教师完全倾向于企业时,积极完成企业安排的各项检测认证业务,业务量越多,获得的劳动报酬越高,最终完全担任了企业工程师角色,此时企业很满意,因为对于企业来说,教师是兼职工程师,教师的基本待遇是由学校发放的,大大减轻了企业用工成本。但教师投入企业精力过多,不能完成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量,不能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导致学校不满意,教师学校考核不合格。此时教师会调整方向,放弃公司的检测业务,完全倾向于学校教学工作,此时学校满意,但长期结果会带来多面不良影响,无法从公司获取工程经验,无法完成公司安排的各种业务,导致公司不满意,企业考核不合格,最终结果是教师再度完全偏向企业,开始新一轮的博弈过程。
对于实训基地中的学生,也有两种选择:倾向企业和倾向学校,其双重身份之间的博弈过程如图4所示。如果学生完全傾向于企业,能够及时完成公司的检测认证业务,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收入,长期结果是完全成为企业员工,企业满意,但同时会带来多面不良影响,最严重的是不能完成其他相关课程学习,学校不满意,导致毕业有困难,学生毕竟是以学业为主,会放弃企业实习任务,开始偏向学校课程学习。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学校满意,但同时会带来不良影响,最直接后果就是无法完成公司的实习工作,公司对学生不满意,导致其实习考核不合格,学生又会调整目标方向,转而倾向企业,开始新一轮的博弈流程。
3.2师生双重身份下学校和企业目标取向的博弈均衡解
双重身份制致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的师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目标取向上产生博弈,但倾向学校和倾向企业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如果师生的价值目标都是取向企业,则只是完成合作企业的单方业务要求,忽视了学校将教师工程经验反哺教学、学生从顶岗实习中学习专业技能的初衷:反之,如果师生完全倾向学校,仅仅完成学校的常规教学任务,没有给合作企业创造价值、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则合作企业也就无利可获。如果师生游走于取向企业和取向学校两个极端,则对校企合作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不利,导致实训基地中师生和企业员工管理上的混乱。师生双重身份的博弈本质上是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在建设,建成之后的运行管理缺乏重视,尤其是校企师生员工“混编”下的人员管理缺乏制度创新和机制约束,学校和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顶层设计,寻求多方主体共同与错位的利益点,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为师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顶岗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基于政策制定和制度实施的师生双重身份博弈均衡解如图5所示。
从图5可看出,首先必须将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的重要内容,学校和企业在深度融合沟通下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师生在实训基地中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和企业制定考核和激励政策,要求师生分别完成教学、学习、科研、生产等多重任务,但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师生双重身份的特殊性。从学校角度看,实训基地中的教师必须完成分院下达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但不同于分院其他教师,实训基地教师同时需要完成企业的检测生产业务,工作制度同于企业员工,需要酌情考虑减免部分教科研工作量:同样实训基地中的学生也不同于其他学生,他们不仅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还要完成企业下达的顶岗实习任务,因此对于部分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需要灵活处理,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从企业角度看,实训基地中的师生必须完成企业下达的检测业务,才能发挥师生的专业技术特长,减轻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给企业创造价值。学校和企业分别给出各自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标准,制定统一的师生企业实习管理制度,让师生在实训基地中不仅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有助于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四方互惠共赢。
4结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同于一般的实训基地,需要产生稳定经济效益,保证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根本方向,但校企由于在根本目标上的差异会导致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大大影Ⅱ向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质量。文中详细分析了校企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次培养上的博弈,也探讨了实训基地中师生双重身份之间的利益博弈。如何实现多方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均衡平稳,本文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认南信实验室构建公司化的实训基地投入模式和创新运行管理机制为典型案例,给出了各方利益博弈的有效均衡解。该新型模式下的实训基地促进了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有机融合,合理分配了不同主体诉求下的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解决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