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18-01-16 18:38储霞玲吴敬学黄修杰毛世平杨艳涛
广东农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发文技术推广农业

储霞玲,姚 飞,吴敬学,黄修杰,毛世平,马 力,杨艳涛,张 琳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

农业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要求农业生产由数量性供给向质量性供给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这些转变的动力都取决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扩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有经过扩散、推广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其著作《经济增长理论》中指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扩散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也认为,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农业技术扩散研究不仅能够加速农业技术的科技转化,而且还可以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国内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的系统性研究,对其研究进程、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和解剖,注意和展望未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可为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导。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扩散研究一直是诸多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也由最初的农村社会学、人类学,逐步扩展到传播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等学科,几乎所有的行为学学科都对农业技术扩散进行了研究。郭艳军[1]从互联网思维视角下提出农业技术扩散体系的重构研究,指出传统农业技术扩散体系重构的路径要重视政府在农业技术扩散体系构建中的服务功能,要加强政府的基础服务和协调监管;常向阳等[2]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指出我国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发展存在制度约束、资金约束和组织约束的障碍,提出从产业链角度对农业技术扩散体系的重构设想;李同昇等[3]从地理学的视角构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研究框架,构建了技术扩散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时间、空间特征以及影响机理等,系统性提出了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李树奎等[4]采用计量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对我国西北地区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相关的指标体系,认为对农业技术扩散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耕地集约化水平、农业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其空间分布具有集聚的特点;方维慰等[5]认为农业技术扩散受到外部扩散环境的影响,并阐述了技术扩散环境的重要性,构建了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优化空间扩散环境的措施;于正松等[6]采用计量统计学的方法对西北地区县域的农业技术扩散环境进行分值计算,通过地理学的GeoDa软件空间展示和分析了西北县域尺度上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刘辉等[7]以国家农业技术高新产业示范区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实证分析了自然条件、历史基础、人文条件、政治和市场机制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并分析了农业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常向阳等[8]从技术扩散的大领域出发,分析认为技术扩散是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技术扩散本质上也是新旧技术更替的过程;董君[9]以曼斯菲尔德技术扩散理论为基础,从农业产业特征和农村社会特征视角分析了农业技术扩散的约束机制,并从政府视角提出了农业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刘怫翔等[10]较早的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模式的研究,提出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是多元化的主体,并分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存在的问题;辛岭[11]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平台是解决中国农业技术扩散“最后一公里”的对策之一;张俊飚[12]研究了农业技术扩散模式的构建原理与运行机制;龙冬平等[13]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3个方面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进行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综述,总结评述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廖西元等[14]基于问卷调研数据对全国水稻科技入户县的技术人员和农户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农业技术人员的推广行为对农业技术推广绩效的影响;刘笑明[15]对关中地区两项农业技术扩散的失败案例进行追踪调查,认为区域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程度等是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扩散模式的思路和对策;王雅凤等[16]基于福建省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了信息传播、农推机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达显著性水平。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技术创新是农业向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农业技术的扩散是完成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最后一公里”的核心环节。因此,在当前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下,如何重新思考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在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技术供给以推进农业生产的供给侧改革,这都是当下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研究与实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充分了解和梳理以往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的研究状况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从现有的研究中挖掘国内学者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呈现出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梳理和归纳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特征和方向。这对于进一步指导农业技术扩散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指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关于农业技术扩散的定义,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概念解析。传播理论的代表人物Rogers在其《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书指出技术扩散系统由技术创新本身、技术传播渠道、时间参数和社会系统4个基本要素构成[17];学习论的代表人物Stoneman和Mansfield认为农业技术信息的本身属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采纳者的学习过程;替代论则认为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就是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代过程[18]。国内学者李同昇等认为农业技术扩散涉及技术创新者、技术本身、扩散渠道、采用者、扩散环境5个基本要素[3]。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难看出,农业技术的扩散不仅包括扩散,还包括农业技术推广、传播、采纳等多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本文的农业技术扩散检索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传播”“农业技术采纳”4个方面,数据来自于CNKI数据库,由于CNKI数据库期刊众多,期刊质量差别较大,因此选择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在高级检索栏目的“主题或者关键词=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传播or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采纳”,不限制发表时间,精确匹配检索,共得到结果1 726条,检索时间为1992年至2017年7月26日;对检索的结果进行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稿件、期刊通知、成果介绍、科研机构通知以及无署名、无作者的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1 401条数据,最后一条更新时间为2017年7月25日。

1.2 研究思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在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的同时,开始结合更直观、更形象的科学知识图谱来呈现文献信息,并通过可视化手段研究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演变、研究范式转换、研究热点的探测等。科学知识图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计量方法之一,该方法由美国德雷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科学文献分析工具——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可对所搜集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作者合作分析、机构分析期刊分析等。该方法自2005年被引入国内后,在众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19]。本研究通过科学知识图谱的直接观察和分析,探讨近25年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态势和发展趋势。通过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了解农业技术扩散这一领域研究主题的发展变化,并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作者合作分析,了解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团队;通过机构分析,进一步了解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科研力量分布。

2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1 总体特征分析

一个学科的研究文献数量往往能够反映该学科学术研究的活跃程度,一般情况下发文量越大,研究活跃度越高[20]。通过对农业技术扩散研究文献量的统计,可以看出其大致的时间分布状况。从图1大致可以看出1992—2017年近25年国内关于农业技术扩散的活跃程度。根据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搜索发现,最早关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是1992年1月关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调查报告。总体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发文量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研究活跃度整体呈现低迷状态,这印证了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1995年农业部成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评选出第一批“农业技术推广”调研员,掀起第一波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的热潮,发文量超过100篇;1996—2005年为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瓶颈期,发文量一直处于较少的状态,2002年达到最低,仅有37篇;2006年后缓慢上升,至2013年新《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并开始实施,掀起第二轮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的热潮,发文量达到第二个顶峰,达到100篇;2013年后发文量又迅速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与政策的导向具有较强的关系。

图1 1992—2017年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研究文献量的时间分布

从学科分类(表1)来看,目前农业技术扩散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经济学科(66.81%)、农业基础科学(8.24%)、园艺(7.81%)等大农业学科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较少,只有少部分地理学科的学者关注农业技术扩散研究,如西北大学的李同昇团队。从发文期刊(图2)来看,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只有3个是农业经济类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经济》和《农业经济》,其他以地方农业科学类期刊为主,这说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农业经济》的发文量最多,共有79篇;发文量超过20篇以上的16个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超过1.5的有4个,分别为《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复合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有7个。这些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技术扩散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重点。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发文期刊主要集中于大农业类期刊,其他学科的期刊几乎没有,这说明农业技术经济的发展还有待与其他学科之间进一步合作和交叉,进而推动本学科的发展。

表1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文献的学科分类

图2 发文排名前10位的期刊统计

2.2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论点,是对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能够高度体现一篇文章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因此对文献关键词的挖掘,有利于理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21]。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设置时间跨度为1992—2017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5年,聚类词来源为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和增补关键词,节点类型为关键词,设置Top值为50,即提取每个时区中被引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生成的关键词图谱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关键词节点的大小确定热点,最突出的关键词为“农业技术推广”,其次是“农业技术”,最后是“农技推广工作”,这3个方面的重要节点有“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层农技推广”“推广体系”等。同时,从表2中发现“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这两个关键词的中心性不高,而“农技推广服务”“农技推广工作”“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服务”具有较高的中心性。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就是在近期较短的时间内,具有较多数量的文献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的科学问题[22]。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可以发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三农”问题不断突出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扩散体系的重构以及新视角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的农业技术扩散研究,微观层面的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农业技术扩散、基于农户的农业技术扩散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等;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新政策环境下农业技术推广的政府行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体制创新研究、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等。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扩散和农业技术推广两者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开始展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还不是很明显。

图3 1992—2017年农业技术扩散研究关键词图谱

表2 1992—2017年农业技术扩散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

2.3 文献作者分析

通过作者共现分析,可以对一个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程度进行识别[23]。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得到共引作者图谱(图4),运用软件中的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各个作者的发文情况,图中的节点越大说明作者出现的次数越多。从图4可以看出,出现次数较多的作者有李同昇、蒋和平、高启杰、胡瑞法、申红芳等,出现频次达到10次以上;其次是孔祥智、高强、陈超、王磊、焦源、赵玉姝等,出现频次在5次以上。从作者合作网络的角度来看,农业技术扩散研究处于“小集中、大分散”状态,各个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通过分析发现,大多数研究团队主要由同一机构的作者构成,也有少数不同单位的作者开始展开科研合作发文,如高强、赵玉姝、焦源是中国海洋大学与西安石油大学之间的合作;高启杰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之间的合作;蒋和平与华南农业大学之间的合作。图4显示,农业技术扩散领域形成了5个比较集中的作者群:以蒋和平为核心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技术经济研究团队,以高启杰为核心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团队,以李同昇为核心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技术扩散环境研究团队,以申红芳、陈超、王磊为核心组成的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团队,以孔祥智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团队。虽然存在少数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然而作者群之间的互引关系还比较弱,不同学术团队、不同作者之间的学术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背景下的学术合作可以促进学科理论的创新和成果的产出。

图4 1992—2017年农业技术扩散研究文献作者图谱

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发文量排名(表3)可以看出,发表超过10篇的作者较少,只有4人,分别是李同昇、蒋和平、高启杰、申红芳;前20名作者发文次数占检索结果所有发文次数的占比为9.75%,还不到10%。这说明在中国农业技术扩散研究领域,作者发文比较分散,大多数作者的文献集中在1~2篇。同时也说明农业技术扩散学科的发展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只有理论创新才能进一步实现政策创新,对我国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2.4 发文机构分析

对检索的1 401条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运行CiteSpace得到图5所示的时间序列图谱,其中发文数量越多的机构在图谱中的节点就越大。结合图1和图5的时间序列图谱分析,我们将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发文机构演变大致分为几个阶段:1992—2000年期间,发文数量较多,但发文机构较少,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2000—2010年期间,发文数量有减少的趋势,但发文机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说明机构之间合作开始出现;2010—2017年期间,发文数量经历了2013年的顶峰之后逐渐减少,但发文机构的数量高密度集中,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是这一阶段进行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主要特征。就各个发文机构而言,中国农业大学自1992年以来在各个阶段发文量都较为突出;其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他综合类大学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也逐渐显现,如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从发文机构的区域分布上看,农业技术扩散的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科研实力和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一线二线城市,如北京、南京、武汉等城市。

表3 1992—2017年发文前20名的作者及其机构

图5 1992—2017年农业技术扩散研究发文机构图谱

按照出现的频率次数进行排序,得到发文量前20名的机构,如表4所示。其中,中国农业大学的频次最高,达到48次,是农业技术扩散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成为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主阵地;其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分别为47次和43次,紧跟中国农业大学之后;排前5名的机构发文数量占全部机构发文的52.2%,构成了中国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第一梯队。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科研能力差异比较显著。通过文献追踪,发现中国农业大学的人文与发展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是主要的发文单位,特别是人文与发展学院是由人文社会科学院和农业发展学院合并组建起来的,开设农村技术推广与传播课程,培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成立专门的技术经济研究室,创办《农业技术经济》杂志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对1992—2017年这25年国内CNKI数据库中关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绘制研究演进中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识别出各个时期的研究主题及其研究热点的演变;通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得到国内目前对农业技术扩散学者的研究团队以及核心成员;通过对发文机构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得到研究机构的发文演变过程,以及研究重心所在地的演变。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表4 1992—2017年农业技术扩散研究发文排名前20的机构

(1)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实力,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科研人员,既有研究基础的高水平期刊,又有应用型研究的政策性文献,为后续农业技术扩散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是同时表现为高水平期刊发文量较少,学科研究整体上处于一种低迷状态,研究活跃度正在下降。

(2)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已经从宏观的政策解读和理论引进,向微观研究、机制研究转变,研究重视对政府公益性农技扩散服务的研究、现代农业技术扩散服务创新的研究,重视内在的农业技术扩散机理的研究,重视定性的案例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但是目前学科研究理论大多还是借鉴国外的农业技术理论,立足国内本土的理论创新较少。

(3)国内农业技术扩散已经开始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将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行为学的相关学科知识与农业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评价,重视社会维度、环境维度、个人行为维度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多学科交叉研究是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一个方向。但是目前政策性维度仍然是农业技术扩散研究中的热点,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扩散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研究等。

3.2 对策建议

在当前国家经济新常态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和背景下,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大量应用,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研究日益重要而迫切,“做什么”“怎么做”成为当前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重要问题。建议今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系统性理论的构建和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工作,同时是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扩散、推广和传播理论主要来自国外,大多数学者仍然采用国外理论和计量模型对中国的农业技术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国外的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在国内的本土化进程缓慢。我们应该吸取国外的理论基础,同时立业技术扩散理论,结合具体研究对象构思研究策略,才能实现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实质性突破。

(2)强化多学科交叉和多维视角剖析。在目前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善于从哲学的角度来指导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的理论创新,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演进历程和时代特色,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在运行机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业技术扩散的经济收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业技术接受体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心理影响因素,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农业技术扩散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农业技术扩散学科的发展中,对于多学科交叉和多维视角的运用不应片面、孤立,而应注重结合实际、综合分析。

(3)重视整体性调查和机制构建。农业技术扩散领域的学科特性要求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基础理论研究要重视整体性的综合调查,农业技术扩散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科学,扩散过程是由多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由不同的技术扩散主体组成。现有的研究较少对中间环节的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和推广机构进行常年跟踪,多数集中于理论研究和基层农户的研究。因此,应该从系统性的视角对农业技术扩散进行整体性调查,构建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和机制。

[1]郭艳军.互联网思维下农业技术扩散体系重构[J].农业经济,2017(3):12-14.

[2]常向阳,赵明.我国农业技术扩散体系现状与创新——基于产业链角度的重构[J].生产力研究,2004(2):44-46.

[3]李同昇,罗雅丽.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J].地理研究,2016,35(3):419-430.

[4]李树奎,李同昇.我国西北地区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评价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1,34(1):179-186.

[5]方维慰,李同升.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分析与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48-50.

[6]于正松,李同昇,李献波,等.西北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空间分异——以陕、甘、宁县域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4):618-626.

[7]刘辉,李小芹,李同升,等.农业技术扩散的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3):178-181.

[8]常向阳,戴国海.技术创新扩散的机制及其本质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101-102.

[9]董君.农业产业特征和农村社会特征视角下的农业技术扩散约束机制——对曼斯菲尔德技术扩散理论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0):65-70.

[10]刘怫翔,张丽君.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5):294-297.

[11]辛岭.小农户科技园: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J].农业经济问题,2011(5):33-38.

[12]张俊飚.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原理与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91-95.

[13]龙冬平,李同昇,于正松.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农户采用行为研究:国外进展与国内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5):132-139.

[14]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4-13.

[15]刘笑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J].中国科技论坛,2007(5):50-53.

[16]王雅凤,郑逸芳,许佳贤,等.农业新技术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建省241份问卷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4):42-47.

[17]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3.

[18]张伟,朱玉春.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科技与经济,2012,25(5):52-56.

[19]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20]黄静,刘萍,张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企业社会责任前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5):84-89.

[21]韩增林,李彬,张坤领,等.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地理科学,2016,36(5):643-652.

[22]李琬,孙斌栋.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4):7-12.

[23]胡泽文,孙建军,武夷山.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3):131-137.

猜你喜欢
发文技术推广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运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