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彦苗 徐宏伟 徐倩菲 吴坚芳 徐进康(通讯作者)
(昆山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科 江苏 昆山 215300)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提示胃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死亡率的第三位[1]。我国胃癌有着早期胃癌比例低(仅约10%[2])、晚期病例为主的特点。目前对于胃癌诊断多依赖于内镜下的表现,随着高清放大内镜以及光学染色内镜的发展以及血清学筛查指标的发现,使得早期胃癌的诊断成为了可能,本研究通过对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49例患者的相关血清学指标、蓝激光内镜下特点等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早期胃癌诊断的因素。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通过内镜下病理组织学确诊的早期胃癌患者共49例,排除既往消化系统肿瘤病史者(包括胃癌、结肠癌、胰腺癌、胆囊癌)、其他系统肿瘤行全身化疗者。以1∶2的方式匹配同时段因胃部病变行内镜检查诊断为非癌的患者。对其的血清学指标(PGⅠ、PGⅡ、PGⅠ/Ⅱ、G-17)、内镜下特点(病灶处是否存在边界线、是否存在微血管异常、是否存在腺管消失),将早期胃癌定为病例组,以非癌病例为对照组。
两组病例的所有病灶均在蓝激光内镜系统下进行放大观察,并记录相关的内镜下特别(包括:是否存在边界、是否有血管、腺管的改变),对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PGⅠ、PGⅡ、PGⅠ/Ⅱ、G-17、以及上述所观察的内镜下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先将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检验对单因素分析中P值<0.1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其进行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评价各因素最佳临界值的诊断价值,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病例组的PG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内镜下病灶处存在边界线、内镜下病灶处微血管紊乱、内镜下病灶处腺管消失也是早期胃癌的相关因素(P<0.05)。PGⅡ、G-17较对照组有一定的差异(P<0.1)。
将单因素分析中P值<0.1的相关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检验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PGⅠ值降低、存在边界线以及病灶处腺管消失与早癌有关(P<0.05)
结果显示内镜下病灶处存在分界线这一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超过0.7,诊断价值较PGⅠ及腺管消失等因素高,PGⅠ值低于66.62ng/L是诊断早期胃癌的最佳诊断临界值。
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极不具有特异性。随着血清标记物的研发,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胃癌相关指标包括:癌胚抗原(CEA)、CA724、PG系列、G-17等。CEA和CA724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临床用于早期胃癌诊断效果差,新型的血清标志物如PGⅠ、PGⅡ、PGR(PGⅠ/Ⅱ)等通过反应不同部位胃黏膜的萎缩程度进而对胃癌发生风险进行提示,G-17反映了胃泌素的分泌状态,如存在腺体萎缩、癌变时可能出现胃泌素分泌的减少[3]。
内镜检查是胃癌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发现边界线的存在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高,是早期胃癌诊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ROC曲线下面积达0.89。腺管的消失也是一独立危险因素,而表面微血管的紊乱与早期胃癌的相关性不强。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表面微血管在放大内镜下较腺管显示不明显,且容易被粘液、泡沫等掩盖。(2)对于血管是否紊乱的判断主观性较强,虽经过标准学习和统一,但仍可能存在偏倚。
通过本研究显示,PGⅠ的数值、病灶存在边界线以及病灶处腺体结构消失是早期胃癌诊断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病灶出现边界线以及PGⅠ值低于66.6ng/L时应警惕早期胃癌的存在。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小,为单中心的经验,病灶边界线及腺体结构的判断存在主观性强的情况。故下一步需进一步搜集病例并联合多家医院共同进行大样本的研究,拟期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