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楠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河间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倡导火热论,是“寒凉派”代表人物。其时处于金国与南宋时期,国内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灾荒频发,疫疠流行,致使热病流行;社会与自然环境,成为刘完素力主“火热论”的思想根源。刘氏毕生重视《黄帝内经》理论研究,尤对五运六气学说研究颇深,在此基础上,对火热病症详加阐发,进一步提出了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创一家之说,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中医内科学》定义:“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1]对于本病病因病机,自《内经》已有详细论述,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风、火、痰(饮)、瘀、虚为主的学术观点。
刘氏基于临床实践,结合玄府气液、六气病机等内容,首先提出了风火致眩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将刘完素风火致眩学说简要分析如下。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篇,刘氏引《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2],详细描述了眩晕的发病症状;《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五运行大论》谓风“其用为动”,刘氏以之为据,归纳风邪特性,凡动荡不宁之征象皆归属于风类,将具有“强直、肢痛软戾、里急筋缩、动摇”等特点症状类属于风之侯。眩晕发病,以视物转动、站立不稳为临床表现,体征有眼震、心慌等,俱属动摇不宁之象,故而刘氏指出“头目眩运者”为“风气甚”之故。
对于“风气甚”的原因,刘氏进一步解释为“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眩运而呕吐者,风热甚故也。”本段为刘氏对眩晕病机的集中概括,体现了其对风火致眩学说的病机的认识:一,从脏腑而言,刘氏认为眩晕病在肝木,木旺侮金为肇始因素,木旺生风,风盛是引起眩晕的直接病机。二则,火为木之子,母病及子,火胜乘金,木失所制,复生火热之邪;风、火、热皆为阳邪,阳性主动,三者同性而兼化,形成复合病因,而成风火同病,风火相煽,清窍被扰,眩晕而作。三则,对风与火的关系,刘氏认为“风大生于热,以热为本,而风为标”,强调火热为阳气之本,风生于阳热,与其重视火热病思想一脉相承。
《素问·五运行大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从自然现象来看,风过则木动,而木动风亦生,故风为木气,木为风运;肝应木而主升,故风气通于肝,肝旺则风邪易动,因此《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谓:“诸风掉眩,强直肢痛,软戾里急筋缩,皆足厥阴风木之位,肝胆之气也”[3],风动之证责之于肝。刘氏以运气学说阐发风火同病机制,谓“如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乃君火之位;自大寒至春分七十三日,为初之气,乃风木之位,故春分之后,风火相搏,则多起飘风,俗谓之旋风是也”,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之位,乃阴尽阳生之时,风木旺而金受侮;二之气,少阴君火,阳升阴敛,天气渐暖,火胜而乘金,其结果致木无所制而木气愈亢,风夹火热为病;人与自然为整体,脏腑与天之运气相合,以此比推眩晕发作机制。
《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禀木气为阳邪,主升主动,金气肃降可制肝木,以禀金气之辛凉为主治之品,佐金而制肝木,木旺生火,风火相兼,以凉清热制其兼化;木性条达,辛可散郁结,苦则降泄,佐以甘味,取甘缓之性,缓风势之急,达到“木郁达之”之效。
刘完素虽主火热为病,但用药并非悉以寒凉。在《宣明论方·风门》与《宣明论方·热门》两篇中,所载方剂主治有“眩运”、“昏眩”症状者13首,其中明确指出病机属“风热”者有八方,而其用药多寒热并施,甚则如草乌、川乌、干姜等亦非禁忌,结合刘氏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其对辛温(热)药物选用建立在玄府气液理论基础之上。
刘氏认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4]概言之,玄府为人体气血津液运行之通道,玄府通畅则“气液宣通”,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刘氏认为主要为热气拂郁,“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眩晕为风火所作,以热为本,热则气结血滞,停饮滞湿,刘氏谓“大热拂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玄府由之拂郁,此为疾病发作的内在病机;开郁散结,气机流通,则火散热消,即火郁发之之理。针对郁结轻重,刘氏用药特点如下。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则汗发之。”热本当清,针对风热上攻、热郁肌表或热盛于里之证,刘氏多以辛凉或辛寒之药,寒以清热,辛散流动气机,使郁结得散,则热气无再结之患,临床常选用菊花、薄荷、连翘、石膏、栀子、滑石、甘草等,代表方如芎芷石膏汤。
“辛甘热药,皆能发散,以力强开冲也”,辛热(温)之药,走窜开泄之力较辛凉为胜,盖辛本行窜、热能鼓动之故,针对郁结较重而热势较浅者,可选用此法。如眩晕,选川芎神功散,药以川芎、甘草、川乌头、吴白芷、天南星、麻黄,佐以清酒、生姜,皆为发散之品,宣通气机,气血周流,则壅滞消散。寒当温散,寒郁之证本法为首选治疗方法,但刘氏此处用于热郁,乃急则治标之意,对拂热郁结,切不可重用、过用,药过病所,反助火邪,加重病情。
寒热药物配伍使用为刘氏所常用,曾谓“凡治上下中外一切拂热郁结者,法当仿此”。寒凉之药可清热,然寒本凝遏,因此有加重郁结的弊端;热虽能散,但以热助热,亦有火上浇油之弊,且“发之不开者,病热转加也”,因此寒热并用可互为补充、取长补短。具体运用上,可先以辛温(热)药发散,郁结开再以寒凉之药治其根本;或者,初始即寒温同用,以寒佐制热性,以辛温开散郁结,无助热之弊而留辛散之性,可恰如其分的应用于热结病症,代表方如防风通圣散,散寒清热,宣通表里上下。
[1]周仲瑛,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21.
[2]宋乃光编.刘完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89.
[3]宋乃光编.刘完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4.
[4]宋乃光编.刘完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