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爱国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医院中医内科,江苏 如东 226407)
在临床中偏头痛是常见且多发的一种慢性经,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想要彻底治愈具有一定的困难,在发病后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降低了生活质量[1]。在本次研究中给予偏头痛患者采取中医及西医的治疗措施,分析其治疗效果,详情数据报告如下。
将50例偏头痛患者(收治时间为2015年12月~2017年12)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同一期间收治的5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共计50例患者,男性及女性例数分别为30例及20例,年龄35~62岁,平均(48.5±4.8)岁,病程1~2年,平均(1.0±0.5)年,疾病分型为风痰阻络型、风寒外束型、气血两虚性、风阳上扰型及肝肾阴虚型;实验组共计50例患者,男性及女性例数分别为28例及22例,年龄35~64岁,平均(49.5±5.0)岁,病程1~3年,平均(2.0±0.7)年,疾病分型为风痰阻络型、风寒外束型、气血两虚性、风阳上扰型及肝肾阴虚型。统计学分析中,两组患者各项基础资料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因而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实施西医进行治疗。患者服用正天丸进行治疗,每次服用剂量为6 g,每天服用三次,持续服用15天。
1.2.2 实验组
该组患者实施辩证分型治疗。①风痰阻络型: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成分与郁金、桔梗、甘草、丹参各6 g,当归、川牛膝各9 g,桃仁、赤芍、红花10 g;②肝肾阴虚性:大补元煎:药物成分有山茱萸、炙甘草3 g,杜仲、枸杞、当归6 g,人参10 g,熟地9 g;③气血两虚型:八珍汤加减:药物成分有升麻、柴胡各3 g,当归、人参、白术各12 g,炙甘草5 g,黄芪15 g;④风阳上扰型:平肝熄风汤加减:药物成分有川芎、柴胡、天麻、丹参、菊花各10g,栀子、竹茹各12 g,蔓荆子、白芍、桑葚、石决明、夜交藤各15 g;⑤风寒外束型:川芎茶调散:药物成分有川芎、白芍各5 g,细辛、甘草、荆芥各5 g,白芷、防风、羌活、藁本各10 g,蔓荆子12 g,以适量清茶调服。每天服用一剂,且分两次服用,在空腹的状态下服用,持续服用15天。
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头痛、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随访半年内没有复发;进步:在治疗后患者头痛、各临床症状缓解显著,在半年的随访中发现患者有复发;无效:在治疗后患者各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加重。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纳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中,研究数据单位以计数资料(%)表示,采取x2检验形式,P值小于0.05表示两者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进步率、无效率分别为60.0%(30例)、22.0%(11例)、18.0%(9例);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进步率、无效率分别为82.0%(41例)、14.0%(7例)、4.0%(2例)。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48例)高于对照组患者疗总有效率82.0%(41例),数据差异显著(x2=5.005,P<0.05)。
发生偏头痛的因素比较复杂,常见的因素有药物、天气、抽吸等[3]。在本次研究中给予偏头痛患者中医及西医的治疗方式,证实中医辨证分型的治疗效果较好。
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虽然较好,但是不能达到治本的功效。在中医的认知中,偏头痛属于眩晕的范畴,发生因素为痰瘀阻路、清窍受扰所引起[4],偏头痛在发展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现的证型也不相同,将偏头痛分为五个类型,分别为风痰阻络型、风寒外束型、气血两虚性、风阳上扰型及肝肾阴虚型,采取辩证分型的治疗措施可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对症下药其治疗更为理想。
总而言之,偏头痛采取中医内科辩证分型治疗措施的效果更为理想,采取辩证分型治疗后有效的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缓解了患者的痛苦,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