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基层部队心理卫生工作现状与对策

2018-01-16 12:24罗益滨王新伟
转化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陆军官兵

罗益滨,许 雅,王新伟

健康是人类劳动、学习之外的基本需求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的定义为“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首次明确了心理在人体健康中所占的重要性。细化来说,心理健康还具有十大标准,其中包含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等,对心理健康的各个标准做了阐述[1]。陆军是解放军人数最多的军种,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陆军基层部队官兵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官兵心理健康对部队的安全、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美军的一项调查发现[2],基层战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以及战斗中的减员,尤其是存在睡眠问题的官兵,而睡眠问题也是基层较为突出的顽疾之一。许志伟等[3]研究认为,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是搞好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基层部队中做好心理卫生工作具有必要性。但基层部队由于管理、环境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开展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具有其存在一定的特点和问题。作者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梳理,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 陆军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概述

1.1 陆军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特点 陆军基层部队的训练任务较重,日常管理相对其他军兵种严格;营区多处于地理环境较恶劣的位置;长期处于单性别的生活环境等原因,导致官兵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蓝蕾等[4]调研发现,官兵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方面表现高于一般人群的水平,体现了部队环境存在对心理健康一定的影响。宋青兰和彭李[5]调查发现,陆军侦察兵等特殊岗位的官兵更加容易患有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等问题居多。此外,长期处于心理问题的官兵还可能带来各种躯体疾病。李恕军等[6]通过对陆军某部1 293名男性官兵调研发现,持有负性心理的官兵容易罹患幽门螺旋杆菌,而根除细菌后,心理问题也可能随之减轻或消失。方洒等[7]按照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Ⅲ诊断标准制定问卷调查表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和肠易激综合征有关,部分官兵存在训练前肠胃功能障碍等心因性躯体不适。

1.2 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必要性 基层部队心理卫生工作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是心理健康是官兵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保证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部队是由官兵和武器组成的国防体系,除了现代化武器装备外,官兵是部队的灵魂。如何保障部队官兵的身心健康成为卫生保健部门的重要课题之一。心理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新形势下贴近实战的训练任务和目标的加重,非战争军事行动逐渐增多,官兵的心理不适逐渐突显[8]。各种不良心理事件会影响部队的日常管理以及官兵个人的身体健康。做好心理卫生工作有助于官兵尽快适应部队、尽快生成战斗力、尽快完成个人成长和单位建设的任务[9]。二是心理健康是维持部队安全稳定的要素。基层部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别于宽松自由的地方环境,对部分适应能力偏弱的官兵而言,容易在各个时期产生心理问题[10]。其中,在部队的重点人群中,如新兵群体、女兵群体、转改士官群体、转业复员群体、罹患慢性病群体中,这些问题尤其严重[11]。严重者甚至发生自残、逃营、厌训、嗜烟嗜酒等不良事件。官兵的心理不适容易导致部队安全事故、管理指挥效率降低、训练士气低迷、军人家庭生活不和谐等各种问题。三是心理健康是保持战斗力的强大推动力。素质过硬的官兵、先进精良的装备、高效通畅的管理指挥体系,这3大要素是部队战斗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官兵是保持战斗力长足发展的核心,官兵发挥在部队的核心作用,除了过硬的身体素质、技能素质、政治素质外,心理素质也十分重要。新世纪以来,美军在伊拉克的战争经验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证[12]。官兵在战斗、训练、执行大型任务等高压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激发坚韧的毅力、持久的耐力、惊人的爆发力,是保持战斗力的强大推力之一[13]。

2 陆军基层部队心理卫生工作特点及问题

2.1 各级心理卫生工作要素基本齐备 在上级的部署和关心下,通过多年的建设投入,陆军基层部队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要素基本齐全,较前有了长足的全面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工作制度上,陆军基层部队心理卫生工作规范基本已经建立;二是在人员配备上,专职心理咨询师或由取得资格认证的军医担任的心理医师队伍能基本满足所在部队的日常救治需求;三是在硬件设备上,陆军基层部队基本按需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心理拓展器材、心理测量器具、心理宣泄器材等;四是在保障体系上,陆军各基层部队初步建立了与上级救治机构的联动,如某战区医院建立了24 h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设置专线供官兵全天候咨询各类问题;五是在宣传普及上,陆燕琼等[14]调研了某部623名官兵,以往有66.77%的人从未接受心理咨询,近年来通过授课、巡诊、接诊、普查等方式有机结合,基层部队心理宣教普及率逐年稳步提高,官兵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

2.2 心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心理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肖婕等[15]对394名陆军装甲部队进行调查发现,23.1%的官兵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不少单位仅配备1~2名心理医师,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陆军基层部队心理卫生专业人才队伍要素虽然齐全,但整体力量仍有待加强。其一,陆军基层单位多以临床医师兼职心理医师,其中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比例还不是很高,且较少配备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其二,近年来,国家相继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等一大批职业资格认证,新的人才认证体系尚未建立,从一个侧面打消了从事基层心理工作人员的考证和学习热情。其三,由于基层部队训练任务繁重,生活氛围单一,日常制度严格,单性别环境等多种复杂原因,导致官兵心理问题频发,就诊需求逐年增加。其四,基层部队的心理卫生干预水平仍显不够,心理骨干的干预能力等方面存在弱项。基层心理医师人数有限,往往要担负宣教、巡诊、咨询、干预、后送等多重任务,显得捉襟见肘[16]。其五,心理医师继续教育的机会相对受限。基层部队病种相对单一,也制约了业务能力提高。长此以往,基层部队的心理卫生干预力量难以得到有效强化。

2.3 心理卫生装备使用率处于中低水平 随着心理卫生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总部为各基层部队陆续配发了许多室内外、单兵与集体心理训练器材,用于官兵心理防护和干预。主要品种有空中断桥、浮桥、高空独木桥、丛林绳桥、悬挂式绳网、高空抓杠、高空组合架、单兵心理训练装备、心理测试仪、心理行为训练箱组等,从门类上相对齐全。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部分单位存在心理干预器材装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均处于中低水平的问题。刘耘等[17]调研了1 128名基层军人,发现有56.51%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心理装备训练。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基层骨干思想不够重视,部分基层骨干对心理训练视为游戏放松项目,并未对心理预防引起重视;二是组织心理器材相关训练较少,部分单位未将心理训练列入常规的训练计划,使得心理训练组织次数和水平较低;三是心理干预器材装备使用保养不当,部分室外器械损毁,存在油漆脱落、绳索风化等问题,影响了正常使用。

2.4 心理预防及训练工作开展不足 调研发现,部分单位的心理预防和心理训练工作在质和量上均有欠缺,导致官兵心理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丁魁等[18]对某部420名新兵研究发现,不当的训练容易导致精神懈怠,其训练倦怠率达13%,并指出心理应激和应对方式是重要因素。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队心理学本身的特殊性,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基层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地方人员的心理疾病存在一定的差异,心理医师往往接受教育的是通用的心理学,对部队心理这方面内容缺乏专门的学习和诊治经验;二是部队心理不适者就诊模式有别,部队官兵的求诊过程和地方人员的主动就诊不一样,由于部队特殊环境和管理模式,前者多处于被动就诊状态,存在心理疾病的官兵往往由周边的战友、领导发现其异常举动带其就诊,或由心理医师巡诊时发现;三是心理宣教效果不理想,顾仁萍等[19]调研发现,尽管76.47%的基层部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方式仍以讲座、手册、板报等陈旧、被动的方式为主,难以被年轻官兵接受,心理预防效果较差。

3 对陆军基层部队心理卫生工作的几点思考

陆军基层部队心理卫生工作有其特点所在。近年来,通过上下级密切配合,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心理卫生工作者引起重视。针对突出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供心理卫生相关骨干借鉴参考。

3.1 强化思想重视、制度落实,建立反馈机制 实现官兵的心理健康对部队的稳定、安全、和谐、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各级领导机关和卫生管理部门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一工作,将心理卫生工作当做一项长期的、一以贯之的功课。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科学性强的心理卫生工作规章制度,抓好落实、确保执行。还可以结合军医大学心理专业的研究者们,将“心理训练伤”作为常见训练伤之一进行研究,逐步加强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在基层官兵身心健康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结合不同的检查和督导方式,定期检查指导心理卫生工作,切实把官兵的“心理”健康放在“心里”。还要把官兵的满意程度当作工作目标,把官兵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战斗力养成紧密联系在一起。

3.2 加强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建立学习机制 陆军基层部队心理卫生工作存在人才短缺的难点。众所周知,心理卫生工作开展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心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的工作。陆军基层部队心理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基层部队的实际需求,也要遵循一般性的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当前基层部队心理卫生人才培养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各级教育研究者争议较大。张霞等[20]建议将军人心理教育训练的内容纳入任职教育,加以重视和落实,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序贯性。李逢战和苗丹民[21]认为,通过“宣、评、甄、咨、训、勤”的 6大职能定位,结合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建立我军心理医生人才培养体系。笔者认为,健全终身学习的培养机制,即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3.3 优化分级诊治、危机干预,建立主动机制 基层部队心理医生作为第一线,直面广大官兵的直接需求,但其救治能力是有限的。要在基层部队-上级保障医院-高级军队医院等三级医疗机构开展分级诊治,提高基础部队心理卫生保障救治能力。向毅和刘敬军[22]研究认为,应当从“新兵入伍训练期心理管理、新兵第二适应期的心理管理、后服役期”等心理管理三期入手,分为6个步骤完成心理工作程序化管理。欧晓英和曾化松[23]对某高原部队的1 021名士兵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及时的心理巡诊,有利于及时了解心理状况和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同时,这项机制要有足够的主动性。心理卫生防护和身体疾病的治疗一样,采取主动防护、积极干预的效果要好于被动接诊、事后治疗[3]。

3.4 深化军民融合、军地联动,建立高效机制 军民融合已经成为部队许多专业岗位、装备研发生产、后勤保障服务等领域进行军地合作发展的全新模式。基层部队和军队医院的心理救治力量有限,而目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现役以及退役人员人数达到5 100多万。心理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周期不短,形成独立心理干预能力的学习曲线较差。基础部队现有的心理装备和心理骨干力量难以完全满足基层部队对心理健康的巨大需求。面对现实的矛盾,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可以在相关部门允许的前提下,将地方心理卫生干预力量引入陆军基层部队[24-25]。备选方式如下:一是委托地方院校培养心理医师,地方院校心理医师本科毕业后,通过特招入伍为部队充实人才;二是通过地方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室帮带骨干,心理工作需要积累临床和门诊经验,来自部队官兵的经验有限,通过医院培训可以快速掌握技能;三是地方医院开设军人心理门诊,军人可以就近到驻地所在地方医院心理科就诊,由于心理工作本身具有保密的特点,不必担心泄露部队相关情况,符合军民融合的要求。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陆军官兵
陆军海战第一连
波兰陆军NH-90通军直升机
奋进吧陆军
常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漫谈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陆军士兵之歌
高校女大学生的围经期卫生保健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