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梅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 沛县 221600)
肝细胞肝癌(HCC)是常见于临床恶性肿瘤之一,大部分患者因初期忽视肝硬化、慢性肝炎、脂肪肝等肝脏异常疾病,从而演变成HCC消化系恶性肿瘤[1]。目前临床多实施CT与MR影像学检查,为明确CT与MR诊断效果,我院回顾性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行CT诊断设为对照组,行MR诊断设为研究组。其中男女比例48∶32,年龄56~74岁,平均(63.68±6.13)岁;其中左半肝17例,右半肝44例,左右半肝合并19例。
1.2 方法:对照组行CT诊断,具体为: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使用64排螺旋CT机从膈顶到双肾下极扫描,层厚2~5 mm,选择螺距1~1.5 cm,检查前指导患者禁食6 h,采用碘海醇增强扫描对比剂,高压注射器进行推注,剂量控制在70~120 mL,速度每秒4 mL,完成扫描之后进行图像放大,重建冠、矢状位。
研究组行MR诊断,具体为: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扫描从膈顶到双肾下极,层厚3 mm,矩阵256×256,层间距0.3 mm,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流率2.5 mL/s,对患者进行矢、冠状及轴位扫描,静脉期65~75 s,动脉期时间延迟20~25 s,延迟期4 min后进行扫描。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以SPSS 20.0的统计软件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计数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意义。
2.1 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研究组检查结果中74例和病理诊断相一致,诊断准确率92.50%,对照组检查结果中60例和病理诊断相一致,诊断准确率75.00%,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不同病灶诊断灵敏度比较:80例患者共发现病灶122个,其中<1 cm组病灶31个,1~3 cm组病灶42个,>3 cm组病灶49个;研究组在病灶<1 cm时灵敏度高于对照组(P<0.05),1~3 cm组病灶和>3 cm组病灶灵敏度无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病灶诊断灵敏度比较[n(%)]
原发性肝癌主要指在肝细胞或者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且疾病多隐匿起病,早期大部分患者无显著症状与体征,因此及早发现诊断,采取合理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疗效及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2]。相关研究发现,临床诊断实施CT与MR影像学检查HCC具有较高准确率,因此本研究现就其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取得的疗效做回顾性分析,旨在为其治疗方法探究提供循证依据。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在病灶<1 cm时灵敏度高于对照组,1~3 cm组病灶和>3 cm组病灶灵敏度无显著差异性。分析其原因可能为MR可多方位、多层面成像,组织分辨率较高,提供更多诊断信息,且扫描仪对对比剂更加敏感,有利于更小病灶检出率提高[3]。由于影像检查精密度提高且能够较快反应组织病变的情况,临床常采用CT及MR检查对HCC进行诊断,二者由于工作原理具有差异性,其诊断灵敏度也存在差异[4]。CT扫描中可以窥见患者肝脏全貌,展示肿瘤和肝门胆管、大血管之间的关系,其扫描时多应用容积方式,扫描速度较快[5]。
HCC是原发性肝癌中最为常见一种,起源多为肝硬化,大多数HCC为肝动脉供血,CT扫描给予力道和方法控制静脉压力注射对比剂,在动脉期进行快速扫描,能够显示出肝癌肿块强化,得到数据结果,从而检查出HCC患者。但HCC行CT检查对于无强化的低密度区诊断存在局限性,易有误诊出现,且CT扫描使用放射线具辐射。MR采用多序列扫描,可以显示病灶内部脂肪变性的情况,且MR分辨率较高,能够对小血管瘤和小肝癌进行准确区分,可以全面详细观察肝脏的实际情况,无需进行延迟扫描[6]。MR进行增强扫描,图像清晰度和对比度得到提升,能够更好显示静脉瘤栓、肿瘤周围的水肿特征表现。而且MR检查可以显示信号强弱变化,能够有效对HCC形态改变的特点行明确分析,可以有效显示邻近血管侵犯现象,有助于HCC临床诊断敏感度提高[7]。研究显示MR进行小病灶诊断敏感度显著较CT检查高,首先是由于MR多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控制数据采集时间,较为完美的对病灶各时相强化的特点进行捕捉,而CT检查对于强化不显著诊断较差,漏诊、误诊率提高[8]。在HCC平衡期对比剂浓度有所减低,强化程度下降,造成静脉期图像诊断评分偏低,从而影响诊断效果。此外,MR成像时不采用放射线,对人体伤害小,安全性较高,而且MR扫描机组织分辨率较高,快速成像技术应用与发展,有效缩短扫描时间。受例数限制和外界因素影响,该研究尚未对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情况作详细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实施CT与MR影像学检查肝细胞肝癌,MR诊断准确率更高,>3 cm病灶诊断灵敏度最佳,且在病灶<1 cm时灵敏度显著高于CT诊断,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1] 肖金海,郑屹峰,沈小勇.多层螺旋CT和MRI在混合型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8):1479-1481.
[2] 黄雅琴,饶圣祥,曾蒙苏,等.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的CT及MRI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1):1842-1845.
[3] 周纯武,赵心明,邢谷生,等.脂肪肝背景下肝细胞肝癌的磁共振双回波化学位移成像量化分析[J].中国医刊,2014,49(6):45-46.
[4] 代勇光.CT和MRI技术对肝癌诊断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4):86-87.
[5] 毛丽娟,王文平,丁红,等.肝细胞肝癌的动态三维超声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6,27(3):273-277.
[6] 张丽,荣利民,吴海波.CT与MRI对肝癌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9):90-91.
[7] 王芳,陈亮.CT及MR影像学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外医疗,2015,34(20):181-182.
[8] 杜迎节.肝细胞肝癌(HCC)的CT及 MR影像学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6):4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