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海根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保护地栽培主要危害茎基部、叶及果实,发病部位初呈暗绿色,水浸状。幼苗发病多始于嫩尖,初呈暗绿色水浸状萎蔫,干枯呈秃尖状的无头苗,不倒伏。成株茎基部或嫩茎节部发病出现暗绿色水浸状斑,后变软,显著缢缩,病部以上叶片萎蔫或全株枯死;同株上往往有几处节部受害,维管束不变色。叶片发病出现小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扩大呈圆形,暗绿色,边缘不明显,干燥时呈青白色易破裂,潮湿时病叶腐烂,扩展到叶柄时叶片下垂。瓜条发病,初为水浸状暗绿色,逐渐缢缩凹陷,潮湿时表面长出稀疏白霉,迅速腐烂,发生腥臭气味。
为甜瓜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无色、多分枝。幼菌丝无隔,老熟菌丝长出瘤状节结或不规则球状体,内部充满原生质。在瓜条上菌丝球状体大部分成串,常在发病初期孢子囊未出现前产生,从此长出孢囊梗或菌丝。孢囊梗直接从菌丝或球状体上长出,平滑,中间偶现单轴分枝,个别形成隔膜。孢子囊顶生,卵球形或长椭圆形。囊顶增厚部分一般不明显,孢子囊孔口宽达8.8~17.6微米。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当条件适宜可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蔓延。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迅速扩散。发病适宜温度为28~30℃。在适宜温度内,土壤水分是发病的关键因素。多雨时,特别是旬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以上,有大暴雨,病害蔓延快,危害重。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过多的黏土地,施入带菌有机肥的地块,易发病。
1.4.1 种子消毒:用55℃恒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瑞毒霉600倍液,或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洗净催芽。
1.4.2 栽培措施: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选用耐疫病品种。利用嫁接方法防病。施足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平施磷钾肥。深耕,高畦栽培,避免积水。覆盖地膜,膜下浇水,降低温度。苗期控制浇水,结瓜后做到见湿见干,发现疫病后浇水减到最低量,控制病情扩展。但进入结瓜盛期要及时供给所需水量,严禁雨前浇水。发现中心病株,拔除深埋。
1.4.3 药剂防治:每平方米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克与适量土拌匀撒在苗床上,大棚于定植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喷淋地面。发病前喷药,尤其雨季到来之前先喷1次预防,雨后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后,立即喷洒,可用杜邦克露、杜邦新万生、69%安克锰锌、64%杀毒矾、60%甲霜锰锌、58%雷多米尔等500~1500倍液灌根防治。每隔7~10天左右防治1次,病情严重时缩短至5天,连续防治3~4次。
主要危害叶片、茎和瓜条。叶片发病时产生圆形暗绿色病斑,后呈软腐状下垂。茎部发病时茎变细、发霉或呈暗绿色软腐,后期稍微开裂,病部生白色粉状霉。瓜条发病时出现暗绿色圆形水浸状病斑,病斑凹陷,病部逐渐产生密集的白色霉状物。
为辣椒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在CA培养基上菌落呈放射状或均匀絮状,气生菌丝中等或繁茂,菌丝宽3~10微米;孢囊梗呈不规则或伞状分枝,细长,粗1.5~3.5微米;孢子囊卵形至肾脏形或梨形至近球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形态变异大,长宽比值1.4~2.7,乳突1个明显,个别3个,高2.7~5.4微米,孢子囊基部钝圆形或渐尖,脱落后具长柄,柄长17~61微米,萌发成菌丝或间接萌发释放游动孢子,每个含14~36个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鞭毛长;休止孢子球形,8~10微米,间接萌发能形成卵形小孢子囊,有的形成厚垣孢子,球形至不规则形,顶生或间生,18~28微米,平滑,柄棍棒状,偶圆锥形;雄器球形至圆筒形,无色,围生;卵孢子无色,球形,平滑,直径21~30微米。病菌对淀粉利用能力极强。生长最适温度24~28℃,最高36.5℃。寄生于辣椒、瓜类、番茄、茄子、木瓜等植物上。
病菌寄生植株上或在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借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播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病菌,借雨水传播危害。田间温度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时发病重。一般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
2.4.1 栽培措施:实行轮作。选用抗病的品种。配方施肥,提高抗病力。收获后及时耕翻土地15~20厘米。高温雨季要做好清沟沥水,当气温高于32℃的季节在暴雨后要特别注意排除积水。
2.4.2 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要抓准时机,喷洒与浇灌并举。常用药剂有杜邦克露、杜邦新万生、69%安克锰锌、64%杀毒矾、60%甲霜锰锌、58%雷多米尔等500~1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此外,在夏季高温雨季浇水前每667平方米撒96%以上的硫酸铜3千克,然后浇水,防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