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可可+冯毅敏+吴超+杨晓
摘 要: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每年对黄瓜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用阿米西达(25 %悬浮液)的稀释液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药效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药剂可有效抑制黄瓜霜霉病菌游动孢子的释放,以及病菌的侵入和扩展,600倍稀释液的抑制效果达到85 %,可推广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
关键词:阿米西达 霜霉病 孢子囊 游动孢子 叶盘
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et Curt.)Rostov]是我国各黄瓜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最早发现于北美的古巴(1886年)。我国最早报道于1912年,在湖南省的南瓜上发现 [1]。该病菌除了侵染黄瓜外,还侵染葫芦科的大约20个属40个种的作物,其中10个种在黄瓜属 [2]。黄瓜霜霉病主要依靠孢子囊传播,当孢子囊被携带到叶片上后,在合适的条件下就可通过叶片的气孔侵入植物。病菌可通过2种方式侵入:一种是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通过气孔侵入;另一种方式是产生游动孢子,当孢子囊在水中停留30~60 min后即破裂,可释放游动孢子,进行侵染。适合条件下1个孢子囊即可产生15~25个游动孢子,导致侵染的后果更为严重。同时,现有的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因长期大量使用,使病菌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因此,寻找一种新的、高效低毒的药剂用于黄瓜霜霉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高温灭菌锅(HVE-50,日本)、超净工作台(SW-CJ-2FD,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气候箱(宁波莱福科技有限公司)、光学显微镜(OLYMPUS,BH-2,日本)、荧光显微镜(Nikon H550S)、微量移液器(Eppendorf)、灭菌培养皿、挑针、镊子、打孔器、1.5 mL离心管、封口袋、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
1.2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阿米西达25 %悬浮液,瑞士先正达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抑制试验
黄瓜霜霉病菌的采集、孢子囊悬浮液的制备 采集黄瓜霜霉病病叶,用毛笔蘸灭菌水洗刷病斑背面的霉层,以洗去病斑上已有的孢子囊和孢囊梗。然后将病叶放于18 ℃ 中保湿培养24 h待长出新鲜霉层备用。取出病叶,于超净工作台上用毛笔将病斑上的孢子囊洗刷入盛有4 ℃ 灭菌水的培养皿中,并用无菌水配成一定浓度的孢子囊悬浮液(50~60个孢子囊/20倍视野)。
供试药剂的制备。将配好的母液按比例加入孢子囊悬浮液中,形成5个浓度梯度,即终浓度为原液稀释200倍、400倍、600倍、800倍和1000倍,用无菌水作对照。用移液管吸取0.2 mL 于凹玻片的凹槽中,每处理4次重复,于人工气候箱中22 ℃下保湿培养。
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观察。24 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每个处理统计约300个孢子囊,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游动孢子释放抑制率:
孢子囊释放率( %)=释放游动孢子的孢子囊数/总孢子囊数×100
抑制效果( %)=(对照释放率-处理释放率)/对照释放率×100
1.3.2 叶盘接种法毒力测定
取健康无病的第2~8片黄瓜叶片,打取直径1.5 cm的叶盘,将叶盘在不同浓度的系列药液中浸泡1 h后晾干,放入培养皿内背面朝上悬浮于无菌水上,每个平皿10片叶盘,重复4个。在每片叶盘上接种10 μL含有相应药剂梯度浓度的孢子囊悬浮液(50~100个孢子囊)。置于人工气候箱(光照16 h、黑暗8 h,温度18 ℃~22 ℃)中培养6~8 d。
病情调查。根据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百分率划分病级:0级,无病;1级,1 %~20 %;2级,21 %~50 %;3级,> 50 %。并依此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 [(病级数×该病级的调查数)/(调查总数×最高级数)]×100
防效(%)= [(对照区病情指数- 处理区病情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叶的采集及病原菌特征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子叶被害初期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叶片干枯。(图1)
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et Curt.)Rostov]。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主杆基部稍膨大,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1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椭圆形,顶端具乳突,淡褐色,单孢,大小18~41.6×14.5~27.2 um。孢子囊可直接萌发,长出牙管,低温时,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1~8个,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形成休眠孢子,再产生出芽管,从寄主气孔或细胞间隙侵入,在细胞间慢延,靠吸器深入细胞内吸取营养。(图2)
2.2 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抑制试验
在无菌水处理中,几乎所有孢子囊均破裂释放游动孢子(图3f),而用药剂处理24 h之后,游动孢子的释放受到抑制,很多孢子囊仍然保持完整状态,其中,游动孢子的释放率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药剂对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
各处理抑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结果见表1。
在5个浓度梯度的供试药剂中,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抑制率更为明显。当把药剂稀释到200倍、400倍和600倍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抑制率接近85 %,说明该药剂对黄瓜霜霉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从经济角度以及植株抗药性角度考虑,建议大田使用时可选用600倍的稀释倍数。
2.3 叶盘接种法毒力测定
用含有系列浓度药剂的孢子囊悬浮液接种叶盘背面6 d后,叶盘的发病情况如图4。统计接种的叶盘的发病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对照CK均发病,平均病情指数为21.33;用稀释一定倍数药剂的孢子囊悬浮液接种,发病情况有所减轻,并随浓度的增加防治效果越显著。接种情况与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抑制试验结果稍有不同,但经过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该药剂稀释200倍、400倍、600倍对黄瓜霜霉病的抑制效果均大于85 %,且差异不显著;而药剂稀释800倍和1000倍的抑制效果与稀释600倍之间差异显著。叶盘接种法再次证明,该药剂稀释600倍是黄瓜霜霉病的最佳浓度。
3 结论与讨论
用游动孢子释放抑制试验及叶盘接种法测定了供试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药效,结果均表明该药剂可有效抑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且对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不同稀释倍数的药剂处理,表明在稀释600倍时,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抑制效果可达85 %,而800倍稀释液的抑制效果偏低,因此,将稀释600倍作为该药剂大田使用的推荐浓度。
试验仅对该药剂的室内药效进行测定,关于其在大田的实际效果由于受外界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田间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远,李兴红,严红,等. 主要瓜类蔬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一)[J].中国蔬菜,2008(4):55-57.
[2] Palti J,Cohen Y. Downy mildew of cucurbits(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The fungus and its hosts,distribution,epidemio- logy,and control[J]. Phytoparasitica,1980(8):109- 147.
摘 要: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每年对黄瓜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用阿米西达(25 %悬浮液)的稀释液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药效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药剂可有效抑制黄瓜霜霉病菌游动孢子的释放,以及病菌的侵入和扩展,600倍稀释液的抑制效果达到85 %,可推广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
关键词:阿米西达 霜霉病 孢子囊 游动孢子 叶盘
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et Curt.)Rostov]是我国各黄瓜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最早发现于北美的古巴(1886年)。我国最早报道于1912年,在湖南省的南瓜上发现 [1]。该病菌除了侵染黄瓜外,还侵染葫芦科的大约20个属40个种的作物,其中10个种在黄瓜属 [2]。黄瓜霜霉病主要依靠孢子囊传播,当孢子囊被携带到叶片上后,在合适的条件下就可通过叶片的气孔侵入植物。病菌可通过2种方式侵入:一种是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通过气孔侵入;另一种方式是产生游动孢子,当孢子囊在水中停留30~60 min后即破裂,可释放游动孢子,进行侵染。适合条件下1个孢子囊即可产生15~25个游动孢子,导致侵染的后果更为严重。同时,现有的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因长期大量使用,使病菌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因此,寻找一种新的、高效低毒的药剂用于黄瓜霜霉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高温灭菌锅(HVE-50,日本)、超净工作台(SW-CJ-2FD,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气候箱(宁波莱福科技有限公司)、光学显微镜(OLYMPUS,BH-2,日本)、荧光显微镜(Nikon H550S)、微量移液器(Eppendorf)、灭菌培养皿、挑针、镊子、打孔器、1.5 mL离心管、封口袋、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
1.2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阿米西达25 %悬浮液,瑞士先正达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抑制试验
黄瓜霜霉病菌的采集、孢子囊悬浮液的制备 采集黄瓜霜霉病病叶,用毛笔蘸灭菌水洗刷病斑背面的霉层,以洗去病斑上已有的孢子囊和孢囊梗。然后将病叶放于18 ℃ 中保湿培养24 h待长出新鲜霉层备用。取出病叶,于超净工作台上用毛笔将病斑上的孢子囊洗刷入盛有4 ℃ 灭菌水的培养皿中,并用无菌水配成一定浓度的孢子囊悬浮液(50~60个孢子囊/20倍视野)。
供试药剂的制备。将配好的母液按比例加入孢子囊悬浮液中,形成5个浓度梯度,即终浓度为原液稀释200倍、400倍、600倍、800倍和1000倍,用无菌水作对照。用移液管吸取0.2 mL 于凹玻片的凹槽中,每处理4次重复,于人工气候箱中22 ℃下保湿培养。
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观察。24 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每个处理统计约300个孢子囊,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游动孢子释放抑制率:
孢子囊释放率( %)=释放游动孢子的孢子囊数/总孢子囊数×100
抑制效果( %)=(对照释放率-处理释放率)/对照释放率×100
1.3.2 叶盘接种法毒力测定
取健康无病的第2~8片黄瓜叶片,打取直径1.5 cm的叶盘,将叶盘在不同浓度的系列药液中浸泡1 h后晾干,放入培养皿内背面朝上悬浮于无菌水上,每个平皿10片叶盘,重复4个。在每片叶盘上接种10 μL含有相应药剂梯度浓度的孢子囊悬浮液(50~100个孢子囊)。置于人工气候箱(光照16 h、黑暗8 h,温度18 ℃~22 ℃)中培养6~8 d。
病情调查。根据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百分率划分病级:0级,无病;1级,1 %~20 %;2级,21 %~50 %;3级,> 50 %。并依此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 [(病级数×该病级的调查数)/(调查总数×最高级数)]×100
防效(%)= [(对照区病情指数- 处理区病情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叶的采集及病原菌特征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子叶被害初期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叶片干枯。(图1)
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et Curt.)Rostov]。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主杆基部稍膨大,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1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椭圆形,顶端具乳突,淡褐色,单孢,大小18~41.6×14.5~27.2 um。孢子囊可直接萌发,长出牙管,低温时,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1~8个,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形成休眠孢子,再产生出芽管,从寄主气孔或细胞间隙侵入,在细胞间慢延,靠吸器深入细胞内吸取营养。(图2)
2.2 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抑制试验
在无菌水处理中,几乎所有孢子囊均破裂释放游动孢子(图3f),而用药剂处理24 h之后,游动孢子的释放受到抑制,很多孢子囊仍然保持完整状态,其中,游动孢子的释放率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药剂对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
各处理抑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结果见表1。
在5个浓度梯度的供试药剂中,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抑制率更为明显。当把药剂稀释到200倍、400倍和600倍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抑制率接近85 %,说明该药剂对黄瓜霜霉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从经济角度以及植株抗药性角度考虑,建议大田使用时可选用600倍的稀释倍数。
2.3 叶盘接种法毒力测定
用含有系列浓度药剂的孢子囊悬浮液接种叶盘背面6 d后,叶盘的发病情况如图4。统计接种的叶盘的发病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对照CK均发病,平均病情指数为21.33;用稀释一定倍数药剂的孢子囊悬浮液接种,发病情况有所减轻,并随浓度的增加防治效果越显著。接种情况与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抑制试验结果稍有不同,但经过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该药剂稀释200倍、400倍、600倍对黄瓜霜霉病的抑制效果均大于85 %,且差异不显著;而药剂稀释800倍和1000倍的抑制效果与稀释600倍之间差异显著。叶盘接种法再次证明,该药剂稀释600倍是黄瓜霜霉病的最佳浓度。
3 结论与讨论
用游动孢子释放抑制试验及叶盘接种法测定了供试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药效,结果均表明该药剂可有效抑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且对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不同稀释倍数的药剂处理,表明在稀释600倍时,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抑制效果可达85 %,而800倍稀释液的抑制效果偏低,因此,将稀释600倍作为该药剂大田使用的推荐浓度。
试验仅对该药剂的室内药效进行测定,关于其在大田的实际效果由于受外界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田间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远,李兴红,严红,等. 主要瓜类蔬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一)[J].中国蔬菜,2008(4):55-57.
[2] Palti J,Cohen Y. Downy mildew of cucurbits(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The fungus and its hosts,distribution,epidemio- logy,and control[J]. Phytoparasitica,1980(8):109- 147.
摘 要: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每年对黄瓜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用阿米西达(25 %悬浮液)的稀释液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药效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药剂可有效抑制黄瓜霜霉病菌游动孢子的释放,以及病菌的侵入和扩展,600倍稀释液的抑制效果达到85 %,可推广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
关键词:阿米西达 霜霉病 孢子囊 游动孢子 叶盘
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et Curt.)Rostov]是我国各黄瓜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最早发现于北美的古巴(1886年)。我国最早报道于1912年,在湖南省的南瓜上发现 [1]。该病菌除了侵染黄瓜外,还侵染葫芦科的大约20个属40个种的作物,其中10个种在黄瓜属 [2]。黄瓜霜霉病主要依靠孢子囊传播,当孢子囊被携带到叶片上后,在合适的条件下就可通过叶片的气孔侵入植物。病菌可通过2种方式侵入:一种是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通过气孔侵入;另一种方式是产生游动孢子,当孢子囊在水中停留30~60 min后即破裂,可释放游动孢子,进行侵染。适合条件下1个孢子囊即可产生15~25个游动孢子,导致侵染的后果更为严重。同时,现有的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因长期大量使用,使病菌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因此,寻找一种新的、高效低毒的药剂用于黄瓜霜霉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高温灭菌锅(HVE-50,日本)、超净工作台(SW-CJ-2FD,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气候箱(宁波莱福科技有限公司)、光学显微镜(OLYMPUS,BH-2,日本)、荧光显微镜(Nikon H550S)、微量移液器(Eppendorf)、灭菌培养皿、挑针、镊子、打孔器、1.5 mL离心管、封口袋、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
1.2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阿米西达25 %悬浮液,瑞士先正达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抑制试验
黄瓜霜霉病菌的采集、孢子囊悬浮液的制备 采集黄瓜霜霉病病叶,用毛笔蘸灭菌水洗刷病斑背面的霉层,以洗去病斑上已有的孢子囊和孢囊梗。然后将病叶放于18 ℃ 中保湿培养24 h待长出新鲜霉层备用。取出病叶,于超净工作台上用毛笔将病斑上的孢子囊洗刷入盛有4 ℃ 灭菌水的培养皿中,并用无菌水配成一定浓度的孢子囊悬浮液(50~60个孢子囊/20倍视野)。
供试药剂的制备。将配好的母液按比例加入孢子囊悬浮液中,形成5个浓度梯度,即终浓度为原液稀释200倍、400倍、600倍、800倍和1000倍,用无菌水作对照。用移液管吸取0.2 mL 于凹玻片的凹槽中,每处理4次重复,于人工气候箱中22 ℃下保湿培养。
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观察。24 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每个处理统计约300个孢子囊,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游动孢子释放抑制率:
孢子囊释放率( %)=释放游动孢子的孢子囊数/总孢子囊数×100
抑制效果( %)=(对照释放率-处理释放率)/对照释放率×100
1.3.2 叶盘接种法毒力测定
取健康无病的第2~8片黄瓜叶片,打取直径1.5 cm的叶盘,将叶盘在不同浓度的系列药液中浸泡1 h后晾干,放入培养皿内背面朝上悬浮于无菌水上,每个平皿10片叶盘,重复4个。在每片叶盘上接种10 μL含有相应药剂梯度浓度的孢子囊悬浮液(50~100个孢子囊)。置于人工气候箱(光照16 h、黑暗8 h,温度18 ℃~22 ℃)中培养6~8 d。
病情调查。根据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百分率划分病级:0级,无病;1级,1 %~20 %;2级,21 %~50 %;3级,> 50 %。并依此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 [(病级数×该病级的调查数)/(调查总数×最高级数)]×100
防效(%)= [(对照区病情指数- 处理区病情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叶的采集及病原菌特征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子叶被害初期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叶片干枯。(图1)
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et Curt.)Rostov]。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主杆基部稍膨大,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1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椭圆形,顶端具乳突,淡褐色,单孢,大小18~41.6×14.5~27.2 um。孢子囊可直接萌发,长出牙管,低温时,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1~8个,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形成休眠孢子,再产生出芽管,从寄主气孔或细胞间隙侵入,在细胞间慢延,靠吸器深入细胞内吸取营养。(图2)
2.2 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抑制试验
在无菌水处理中,几乎所有孢子囊均破裂释放游动孢子(图3f),而用药剂处理24 h之后,游动孢子的释放受到抑制,很多孢子囊仍然保持完整状态,其中,游动孢子的释放率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药剂对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
各处理抑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结果见表1。
在5个浓度梯度的供试药剂中,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抑制率更为明显。当把药剂稀释到200倍、400倍和600倍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抑制率接近85 %,说明该药剂对黄瓜霜霉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从经济角度以及植株抗药性角度考虑,建议大田使用时可选用600倍的稀释倍数。
2.3 叶盘接种法毒力测定
用含有系列浓度药剂的孢子囊悬浮液接种叶盘背面6 d后,叶盘的发病情况如图4。统计接种的叶盘的发病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对照CK均发病,平均病情指数为21.33;用稀释一定倍数药剂的孢子囊悬浮液接种,发病情况有所减轻,并随浓度的增加防治效果越显著。接种情况与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抑制试验结果稍有不同,但经过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该药剂稀释200倍、400倍、600倍对黄瓜霜霉病的抑制效果均大于85 %,且差异不显著;而药剂稀释800倍和1000倍的抑制效果与稀释600倍之间差异显著。叶盘接种法再次证明,该药剂稀释600倍是黄瓜霜霉病的最佳浓度。
3 结论与讨论
用游动孢子释放抑制试验及叶盘接种法测定了供试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药效,结果均表明该药剂可有效抑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且对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不同稀释倍数的药剂处理,表明在稀释600倍时,对黄瓜霜霉病病菌的抑制效果可达85 %,而800倍稀释液的抑制效果偏低,因此,将稀释600倍作为该药剂大田使用的推荐浓度。
试验仅对该药剂的室内药效进行测定,关于其在大田的实际效果由于受外界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田间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远,李兴红,严红,等. 主要瓜类蔬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一)[J].中国蔬菜,2008(4):55-57.
[2] Palti J,Cohen Y. Downy mildew of cucurbits(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The fungus and its hosts,distribution,epidemio- logy,and control[J]. Phytoparasitica,1980(8):109-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