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罗非鱼苗种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2018-01-16 05:35贺艳辉袁永明王红卫张红燕
农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罗非鱼苗种养殖

贺艳辉,袁永明,王红卫,张红燕,施 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农业部淡水渔业和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081)

0 引言

苗种是开展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苗种质量关系到整个渔业生产的发展前景。在消费需求的强劲推动下,中国苗种业快速发展,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推动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罗非鱼是中国引进的优质水产品种中养殖产量增长最快的淡水鱼,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便成为全球罗非鱼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养殖规模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1],同时带动了苗种、饲料、加工和贸易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罗非鱼苗种产量从2003年开始以年均4.7%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全国罗非鱼苗种产量达到253亿尾,无论在生产规模、生产标准、培育技术方面都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提高中国罗非鱼苗种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养殖资源优势,对调整优化各地渔业产业结构,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增加渔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国罗非鱼苗种生产现状

罗非鱼生产有捕捞和养殖两种方式,最初养殖所用的苗种全部是从天然水域中捕捞所得,养殖产量低,随着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和品种选育技术的突破和进步,中国罗非鱼苗种产量从2003年的145亿尾增长到2014年的256亿尾。由于雄性罗非鱼生长速度显著优于雌性罗非鱼,如今养殖生产中所用鱼苗雄性化比例达96%以上[2],带动养殖产量急速增长。据FAO统计,1950年全球罗非鱼养殖产量只有5700 t,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罗非鱼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2014年养殖产量达到530万t,是捕捞产量的7倍。

目前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和学者对罗非鱼苗种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育方法、养殖技术、提高抗病力等养殖生产方面,对行业整体现状的总结与分析往往只集中于个别区域,贺艳辉,袁永明等[3]在《我国罗非鱼生产要素投入变化及趋势分析》中将苗种作为生产要素,从分布、产量和价格三方面分析了中国罗非鱼苗种生产现状;蒋高中等[4]通过在福建省实地调研,分析了当地罗非鱼苗种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缪祥军等[5]分析了云南省罗非鱼苗种生产现状,提出云南省具备罗非鱼苗种生产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发展潜力巨大,而目前苗种产能明显不足,远远落后于商品鱼生产的增长需要的,并对改进这一现状提出建议;王玉梅[6]、储霞玲[7]、周远扬[8]等分别在对2013、2014、2015年度广东省罗非鱼产业发展形势的分析中提到本省当年罗非鱼苗种的生产现状,提出加强良种体系建设,提高良种供给能力的建议。本文依托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研究项目,对罗非鱼主产区罗非鱼苗种发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全面综合进行分析和梳理,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1.1 罗非鱼苗种生产分布

自1991年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成立后,陆续在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建立认定了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审批了包括青鱼、草鱼、鲢、鳙、鲮、彭泽鲫、方正鲫、罗非鱼、黑龙江野鲤、中华绒鳌蟹等多个养殖对象[9],使中国的水产原、良种生产与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轨道。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有8家罗非鱼良种场获得国家级良种场资格认证,分别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河北和山东,年产优质罗非鱼苗约20亿尾,生产的苗种包括吉富罗非鱼、奥尼罗非鱼、吉奥罗非鱼和红罗非鱼等[10]。通过农业部罗非鱼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农业龙头企业苗种场(如湛江国联、广西百洋等)及各地省级良种场和其他中小苗种场间的引种关系,逐步建立起罗非鱼良种推广体系,确保苗种生产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推动着苗种产业进一步升级。

罗非鱼属于热带鱼类,在中国的养殖地区主要集中于南方热带省市。农业部编写的《2016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21个省市地区生产罗非鱼苗种,其中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五省区苗种产量分别为117亿尾、75亿尾、20亿尾、11.5亿尾和8.6亿尾[11],占全国总产量的46.1%、29.6%、7.9%、4.6%和3.4%,共占全国总产量91.6%。

广东省一直是中国罗非鱼苗种生产最大的省份,年产罗非鱼苗种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拥有2家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养殖品种主要有吉富罗非鱼、奥尼罗非鱼,苗种来源70%为省内苗企生产,30%为海南、广西、福建等外地苗企输入。

海南省现有罗非鱼鱼苗繁殖和苗种培育生产企业40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4家,省级良种场4家。2015年罗非鱼苗种年生产量75亿尾,约占淡水苗种生产总量的90%。生产的罗非鱼苗种约30%供岛内养殖用,其余销往全国各省的罗非鱼养殖区。

广西现有从事罗非鱼苗种繁殖和苗种培育生产的企事业单位44家,其中包括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1家,省级罗非鱼良种场3家,主要从事罗非鱼繁育的有12家[12],主要分布于南宁、北海、柳州等罗非鱼养殖及加工发达的地区。现有罗非鱼繁育池塘总面积333 hm2,其中越冬塘面积约86.7 hm2[13]。

福建省有1家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和1家省级罗非鱼良种场,从事罗非鱼苗种繁育的企业众多,多以规模小、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存在,主要分布于漳州、福州等地,良种覆盖率不高。2015年福建省罗非鱼苗种生产量为8.58亿尾。

云南省罗非鱼苗种主要从海南、广东等地购入,本地种苗场比较分散,规模不大。近几年随着罗非鱼养殖面积不断扩大,苗种生产逐渐受到重视,苗种产量逐步提升,2015年全省罗非鱼苗种培育生产企业已达40家,苗种培育总面积约133 hm2,年产苗种能够满足本省需求的30%以上。

此外,山东省有两家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河北省有一家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两个省区年产罗非鱼苗约2.2亿尾,远少于湖北、江西和辽宁。

1.2 主养苗种品种结构变化

罗非鱼自从引入中国后,养殖品种最早为引进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等原种。一线从业人员、科研工作者等技术人员应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和先进的数量遗传学分析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不断选育出更符合养殖需求的新品种[14],并获得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批准认定。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于1996年选育的‘夏奥1号’奥利亚罗非鱼、2014年选育的‘中威1号’吉富罗非鱼,上海海洋大学2005年选育的‘新吉富’罗非鱼和厦门鹭业水产有限公司2012年选育的‘鹭雄1号’尼罗罗非鱼。这些新品种从雄性率、生长速度、抗寒抗病等方面均优异于原种,并逐渐取代原种,成为养殖主流品种。

1.3 罗非鱼苗种生产技术

1.3.1 苗种早繁生产技术成熟 在罗非鱼苗主产区,苗种自然繁殖上市时间基本在每年5月份前后,商品鱼集中上市时间为当年11—12月份,在生产中开展苗种早繁技术不但能够提高苗种成活率,更能成功实现错峰出鱼、提高养殖利润的要求[15-16]。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已在“十二五”期间成功开展罗非鱼常年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究工作,将成熟的加温技术应用于罗非鱼苗种规模化繁育上。如今广东、广西、海南等大多苗种场成功掌握罗非鱼苗种早繁技术,在亲鱼越冬后期,采取提高水温、加强饲养等方法,促使亲鱼提早繁殖出鱼苗,比自然生产苗种提早1个月左右上市,满足罗非鱼苗种均衡上市的要求。

1.3.2 工厂化育苗技术成为趋势 自然灾害一直是影响罗非鱼苗种生产和成鱼生产成败主要因素之一。如2012—2013年,广东省罗非鱼产量占全国份额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反常,持续高温和持续低温的天气,打乱了罗非鱼正常繁殖期,导致罗非鱼产卵量减少,出苗率降低。2009、2012年受漫长早春寒潮的影响,气温、水温与往年同期水平相比晚了20天以上,不少地区过冬苗种与成鱼养殖生产损失严重,包括海南省在内不少苗种场无法正常生产。

工厂化育苗在人工控制温度、环境条件下,采用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培育苗种,培育出的罗非鱼苗种大小均匀、成活率高、雄性率高,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广西水产研究所、广东茂名市茂南三高良种繁殖基地、湛江国联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大型苗种场已普遍运用[17]。通过建设工厂化繁育车间,使亲鱼培育、鱼苗孵化、苗种中间培育3个环节都在工厂内完成,解决温度过高或过低而影响罗非鱼规模化繁育的难题,保障罗非鱼苗种全年生产,均衡供应,提升了育苗技术水平,实现按市场需求组织苗种生产的目标[18]。

1.4 罗非鱼苗种产业链

中国罗非鱼苗种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从良种引进、亲本培育、良种选育、人工催产、育苗、标粗、销售、运输等产销一条龙服务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精细,生产任务明确,技术成熟。同时已经逐步形成育苗设施建造、网具设计与生产、饵料生产与销售、人工配合饲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等与苗种生产密切相关的衍生服务产业链。各级社会分工明确,生产效率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苗种主产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中国罗非鱼苗种产业存在的问题

在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发展完备的同时,中国罗非鱼苗种生产中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19],制约着产业良性发展。

2.1 行业监管不到位,良种覆盖率不高

中国先后颁布了《渔业法》、《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水产原良种生产管理规范》、《水产原良种审定规范》等法律法规,各省市自治区渔业管理部门也先后出台过苗种管理条例、办法,但由于苗种行业涉及部门广,制约因素众多,导致目前仍难以做到全面监管。渔业行政部门的监管,形式重于内容。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受条件限制,主要以中型以上苗种企业为主,对分散型的小作坊式苗种场基本不管,管理难度大,成为监管的一个盲区,导致目前罗非鱼小作坊式苗种场生产的苗种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而正规品牌苗种场生产的良种市场占有率一直上不去,形成了良种覆盖率低的局面。

2.2 小型苗种场较多,苗种生产质量难保证

除了正规生产厂家的品牌苗,罗非鱼苗种销售市场上超过一半的苗种来源于那些没有正规苗种繁育和培育生产许可证的“山寨”苗种场[20-21],这些苗场生产鱼苗所用的亲本大多来源不明,生产场地的设施也极为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多为家庭式的小作坊生产,在此情况下,其生产出来的鱼苗质量参差不齐,相比品牌苗场,这些山寨苗场几乎不用花任何成本用于选育,因此生产出来的鱼苗成本低,有着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而由于各种原因,政府职能部门对这些“山寨”型苗种场的监管又很难到位,给苗种质量安全留下了隐患。

2.3 工人流动性大,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罗非鱼育种工作是一项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的职业,不仅要对工人进行上岗前培训,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同时在出苗期间劳动强度非常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尽管用工工资逐年增长,但目前多数苗种企业仍存在着一线工人流动性大、招聘难、用工条件降低等问题。

2.4 生产成本增加,苗种企业运营风险增大

近两年由于罗非鱼产业整体行情低迷,成鱼销售价格一直在成本价的边缘徘徊,部分养殖户因经营管理不善及链球菌病死亡率高而造成亏损。为降低风险,部分养殖户改精养为粗养,或减少投苗量、降低混养中罗非鱼比例,甚至转养其他养殖品种等,市场对苗种需求减少,价格平淡,而饲料价格、人工工资、塘租、水电费等生产成本却逐年增加,不断推高苗种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受小作坊价格低廉的“山寨苗”冲击,正规苗种企业运营举步维艰,勉强在保本边缘挣扎,一旦管理不善或遭遇病害则随时会出现亏损。

3 中国罗非鱼苗种产业发展建议

针对中国罗非鱼苗种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综合考虑对未来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笔者提出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促进苗种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1 加强育种研究,完善罗非鱼苗种繁育体系建设

罗非鱼是外来物种,其种源、种质是苗种生产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根本,也是繁育优良品种的前提。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罗非鱼养殖品种是罗非鱼养殖业的关键,建议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原、良种场,并以此为平台,通过引种、选育、杂交等育种手段,培育一批优良新品种(品系),同时加快引进新的优良养殖品种,统一引种、保种,统一亲本标准,统一规范生产,保证养殖的优质苗种供应,这是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3.2 建立苗种市场准入制度,提高苗种生产门槛

建议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加大罗非鱼苗种生产经营的监管,严格实行生产许可准入制度,全面落实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苗种生产单位予以公示,广泛宣传推广;加大查处、取缔无证生产经营的行为力度。引导具备条件的苗种场创建良种场,按照良种生产规范进行生产。

3.3 建立健全苗种可追溯制度

建议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引导和督促罗非鱼苗种生产单位建立和完善引种、选育、生产、销售和渔药、饲料使用等台账记录,相关档案记录应长期保存,切实做到亲本来源清晰、生产过程透明、苗种去向明确,实现苗种生产经营全程可追溯。加快推进以苗种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和检验检疫为重点的可追溯制度,着力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加强罗非鱼苗种生产单位的自身建设和行业自律,切实保障渔业生产者权益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罗非鱼苗种产业可持续发展。

3.4 加大对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技术的攻关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近几年产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大大打击了养殖户的信心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整个罗非鱼产业链的良性运转,成为遏制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苗种生产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为此建议加大对链球菌病防控资金投入与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找到适合生产中广泛应用的防治方法,提高链球菌病的防控能力。

猜你喜欢
罗非鱼苗种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罗非鱼生态健康养殖研究进展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美国消费鳕鱼超过罗非鱼
罗非鱼上半年行情飘红,价格达“最佳”水平!今年能否水涨船高?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