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译研究回顾与反思

2018-01-15 10:25周锋柳江帆
文教资料 2018年30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典籍

周锋 柳江帆

摘 要: 本文对2007年—2017年间中医英译研究进行了检索和研读,就近十年中医英译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 重点阐述了中医名词术语和中医典籍的英译,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中医英译的关系,同时展望了中医英译研究发展的空间和方向。

关键词: 中医英译 典籍 文化传播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之瑰宝与精华,中医英译对中医的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以“中医英译”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统计显示,2007年—2017年间,显示610条可查询结果,资源类型包括期刊、硕博论文、会议报道等。从显示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对中医英译的学术研究基本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逐渐增多。本文将对近十年(2007—2017)CNKI收录的中医英译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以期了解中医英译学术研究主要内容、现状及进展。

一、近十年中医英译主要研究内容

从发表文章数量看,2007年—2017年间共显示发表文献610条,其中2007年有28篇文献(4.6%),2008年有38篇文献(6.2%),2009年32篇(5.2%),2010年41篇(6.7%),2011年35篇(5.7%),2012年57篇(9.3%),2013年69篇(11.3%),2014年70篇(11.5%),2015年80篇(13.1%),2016年84篇(13.8%),2017年76篇(12.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间中医英译文献发表数量的大趋势是逐年增加、稳中有升的。

从收录中医英译文献的来源看,主要是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且收录文献较多的期刊以中医药类期刊为主,如各大中医院校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少部分文章发表在翻译和语言学专业期刊上,如《中国科技翻译》、《外语教学》等。

在这10年发表的中医英译研究文献中,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中医英译标准化研究:例如早期李照国的《关于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思考》,李永安的《从西医中译看中医名词英译标准化》等。

2.中医英译原则、标准、方法与策略: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任荣政,丁年青撰写的《音译法在中医英译中的应用原则与策略》,谢竹藩等撰写的《评魏逎杰先生的〈实用英文中医辞典〉—论魏氏直译法》,广西蒋基昌的《论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

3.翻译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英译研究:例如蒋基昌的《中医方剂名称英译的归化与异化》,陈晓华、施蕴中的《从翻译目的论看Nigel Wiseman的中医英译翻译思想》。

4.文化视角下的中医英译研究:例如兰凤利的《论中医文化内涵对中医英译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赵晓丽,姚欣的《浅谈中医英译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5.中医经典古籍的翻译研究:例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施蕴中等的《〈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述评》;王少男,姚欣的《中医典籍中句层转喻的认知理解与英译》等。

除此之外,对中医英译发展史的回顾与思考,中医英语教学探讨与翻译人才培养和中医英译语料库及口译研究也是这十年来文献所涉及的范围。如罗磊的《10年中医英译的研究回顾》;蔺志渊的《中医英译的语料库研究概述》等。

6.多种研究方法组合研究。1点—5点研究分类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很多英译研究将上述几种方法相融合。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廷钰等撰写的《中医翻译历史和中医术语翻译》是将翻译史和中医术语翻译相结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郑玲的《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翻译策略》将文化视角与翻译策略结合;陕西中医药大学席慧等撰写的《从奈达翻译理论谈中医典籍名称的翻译》;河南中医学院朱剑飞的《〈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的语料库视角》等,这些文章体现了不同理论视角和指导下的中医英译实践,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英译研究的内容更广泛,研究视角日趋多样化。

二、近十年中医英译研究焦点

在上述提到的几类研究内容中,中医名词术语和中医典籍的英译是研究的焦点。

1.中医名词术语英译

中医名词术语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就学科分类而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术语、诊断学名词术语、疾病名称、方剂名称、针灸推拿术语等。在中医术语中,大部分术语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和宗教色彩。这些都与现代医学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是国内外学者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国内外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重视,取得不少成果。但是这些术语的译名引起学术上的一些争議。比如WHO就针灸经穴名称颁布的国际标准化方案中,规定穴位的名称可由汉语拼音音译,并在音译的穴位名称之后附加所属经脉的英文缩写及编码。例如“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第三十六个穴位,足阳明胃经的英文缩写为ST,因此“足三里”的国际标准译名为Zusanli(ST36)。但有学者如黄光惠认为,这样的译法看似简洁,但丢失了经穴的文化内涵。兰凤利等认为众多版本的“汉英中医词典”,数个版本的“标准化”方案如果不能付诸实践,就没有意义。

关于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英译原则、方法和文化因素也是学者们经常探讨的内容。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中医名词术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而且其中一大特点是语言高度凝练,用字少但表意深刻,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和简洁性原则。另外,因为中医术语蕴含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文化因素,所以应遵循特色性原则或文化性原则。作为语言社会性的本质体现,习惯性原则和回译性原则是众多学者所认同的。

中医术语英译的方法被经常提及,各类文献中提及较多的有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释意法、词素仿造法、综合法、语境法等。对于中医术语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经常讨论的是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选择。

2.中医典籍英译

中医典籍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医医疗技艺和传统的精华,中医学核心知识和名词术语基本上源于中医典籍。中医药典籍的英译活动历史悠久,根据现有记录,最早者为法国人杜赫德编辑的《中华帝国全志》英译本的中医部分,时间大约为17世纪中期。现当代中医英译蓬勃发展,出现了多部英译本,不过大部分英译本局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其中尤以《黄帝内经》为主。在中国知网分别以“黄帝内经英译”为主题词检索,显示198条结果。对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内容一般包括研究进展综述类,结合翻译学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化视角下内经英译研究,三字格、四字格等术语研究,多个译本的比较研究,结合问卷调查语料库类的实证性研究等。例如张璇、施蕴中的《〈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蒋基昌、文娟的《〈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等。目前,对中医经典进行研究的英译本还有《难经》、《脉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但数目比较少,还有很大的拓展研究空间。

3.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中医英译

无论是中医名词术语还是中医典籍,都蕴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了解中国文化是了解中医的重要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文化先行”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中医药企业的发展的良好契机。从文化或文化传播角度讨论中医英译,亦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从英译的角度看,中医文化内涵的处理是翻译的难点,处理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译文质量的高低。在中国知网以“中医英译+文化”为主题词检索可以发现,关于中医文化的论文在2008年以前每年不超过10条结果,如果排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数量就更少了。从2013年开始检索结果才逐步上升到30条以上。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医英译,大部分文献对中医英译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性的归纳和总结,同时包括一些文本和句子的译文分析。中医名词术语中的基础理论诊断术语、方剂学名称、针灸学术语、中医典籍名称和术语等文化缺省现象是比较明显的。所以,中医术语的词汇空缺、文化休克、文化负载词的有效处理或文化补偿,以及对文化处理的模式和策略在发表文献中都有所提及,也必然会涉及相关语言翻译学理论,对译者语言学功底提出很高的要求。不管是西医东渐还是中医西传,都是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必然会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文化冲突不可避免。要把我国中医药文化的精髓真正传播到西方世界,任务艰巨性可想而知。但在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突破重重文化障碍,不断探索中医英语的翻译之路,为健康谋福祉,才每位中医英译学者的共同方向。

三、总结

1.从近十年来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医英译文献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的视野扩大了,研究角度趋向多元化,不仅从翻译理论、文学、语言学、宗教学、历史学、医学等多层次探讨,还涉及学科建设、教育学和人才培养、教学和教材质量等内容。中医英译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数量,有项目基金支撑的论文数量增加,能从侧面体现文章质量上的提高,这说明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从学者研究角度,对中医英译研究更重视,支持力度更大。

2.就研究方法而言,绝大多数研究为定性研究,研究方法单一,实证研究较少。研究研究大多以感悟、点评、随感等方式呈现,缺乏层层推进和条分缕析的论述,更鲜有系统的理论升华。这一提点与中医哲学性、文学色彩较浓厚的学科特点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研究学者的学科背景,缺乏同时具有中医专业知识和语言学、翻译学背景的专业人员。

目前对中医英译的实证性研究主要运用的是建立语料库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定量研究方法对于中医英译标准化和国际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拓展英译研究的思路,但存在局限性,还有很大的研究和改进空间。

3.目前大部分中医英译研究以笔译研究为主,口译研究相对滞后。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人数的不断增多,国际性大型中医药会议的召开,口译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口译研究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药会议口译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由专业的同声传译人员担任这项工作,但鲜有同传人员具有中医背景,翻译质量难以保障。很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会在门诊或住院部见习,这部分的口頭翻译工作如果仅仅依靠临床医生或者护士就是不够的。从翻译实践来说,口译难度不低于笔译,这是由口译的特点决定的。在临床口译中,借助中医术语中英版的App软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就笔者的临床口译经验看,国外有很多这方面的软件,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顺应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大趋势,必须克服困难,促进中医药英语学科发展,努力提高中医英译水平,逐步打造稳定的中医学术国际交流平台,使中医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光惠.《实用英文中医辞典》针灸经穴英译评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09):4.

[2]兰凤利.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的哲学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07):72-73.

[3]邱玏.中医古籍英译史实研究综述[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459-460.

[4]都立澜,刘艾娟,陈铸芬,吴青.2000-2012年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及分析[J].中医教育,2015(02):7.

[5]周义斌,王银泉.1981-2010年中医英译理论的依据及策略选择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4):1016.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课题(0501801713);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7BYY002);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18MS044)。

通讯作者:柳江帆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我国先秦典籍中的宫调理论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