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2018-01-15 10:26微尘
新天地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伞兵空降兵黄继光

微尘

2018年9月13日,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局局长季德三陪同马旭夫妇将1000万元捐献给了家乡木兰县。马旭的捐款是木兰县目前收到的金额最大的个人捐款。

历经考验,为当伞兵放弃做母亲

马旭193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一个中医世家,1947年,年仅15岁的她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作为一名战地卫生员,马旭除了积极救助伤员外,还拿起武器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光荣负伤的她被授予“解放勋章”。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马旭报名上了前线,并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马旭与战友用血肉之躯铸造了上甘岭特功八连、黄继光英雄连队的光辉形象。

战场上,馬旭在硝烟弥漫中抢救伤员,还用清脆甜美的歌声鼓舞志愿军官兵奋勇杀敌,她先后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保卫和平纪念章和朝鲜政府三等功勋章,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马旭还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同乡战友颜学用。

回国后,马旭被保送到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1961年,一个令马旭振奋的消息传来:中央军委命令由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出过黄继光的英雄部队某军为主体,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马旭作为军医担任跳伞训练的后勤保障。

刚结婚不久的马旭主动申请成为一名伞兵,但她身高只有1.53米,体重不到75公斤,达不到伞兵标准,没被批准。但马旭没有气馁,不能参加跳伞训练,她就在一旁偷偷学习,晚上伞兵训练完了,她就跑到训练场,借着月光练习。

为了成为一名伞兵,马旭征得丈夫同意,竟做了绝育手术。此后,她咬破手指写了封血书:“身在空降师,如果不能跳伞,怎么能叫伞兵?我恳求组织批准,并保证成为合格的伞兵!”

师长张治银被马旭的求战精神感动,他对马旭说:“如果你跳得比部队战士好,就让你上,比部队战士差,就不要再提此事!”随后的训练中,马旭连跳了三次,表现出色,终于完成了成为伞兵的愿望。

1962年秋,马旭第一次正式跳伞,此后20多年间,她跳伞14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酷爱发明,八旬考研返课堂

空降兵主要通过跳伞完成战斗任务,充当快速反应的角色,作为当过医务人员的空降兵,马旭的想法却远得多。实践中,她一直在思考,能否借助科技手段,通过跳伞完成战场救护,减少部队非战斗减员?

跳伞过程中,马旭利用自己的体验进行科学研究,跳伞着陆对身体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据测算,假如跳伞员的体重加负载80公斤,着陆的一瞬间其反作用力重达1640公斤,身体如同巨石撞击着地面,落到地面上也要蹬上一个大坑,很容易发生扭伤和骨折,特别是踝关节受伤者最多。

通过无数的试验和总结,马旭和丈夫的研究终于有了丰硕的果实,一项在空降兵史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发明诞生了。

1983年4月,《解放军报》以通栏大标题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马旭、颜学用夫妇成功研制出充气护踝,填补了我国空降兵的空白,他们研制的护踝结实、轻便、柔软,优于美国和前苏联的空降兵护踝。1989年,国家专利局公布了充气护踝的发明专利,这是我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项发明专利。部队官兵穿上马旭夫妇研制的充气护踝,着陆时就像踩在气垫上,反冲力减少了一半,经过上万人试跳,扭伤为零。马旭攻克了中外军事医学保健史上的一个难题。

这次创新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马旭和丈夫,此后,他们先后为跳伞员进行了无数次改革实验,很多发明、创造在军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996年3月,已经离休的马旭夫妇,又获得了“单兵高原供氧背心”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空降兵穿上这种背心,随时可以充满氧气,在空中、高原、水下吸氧,保持充沛精力,可使恶劣条件下的空降兵战斗力倍增。

在长期埋首创造和发明的同时,马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能力,2008年,马旭找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学院,希望报考在职研究生,之后,学校破格给她办理了研究生课程班入学手续。马旭一边学习,一边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等论文,填补了相关空白,被称为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捐千万积蓄 支援家乡建设

随着年纪渐长,无儿无女的马旭愈发思念家乡。2017年9月,黄继光生前部队在武汉举行纪念黄继光牺牲65周年活动,马旭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在活动现场,马旭见到了多年不见的部队教导员金长福,跟他说起想把毕生积蓄1000万元捐献给家乡木兰县的想法。

2018年3月,金长福帮马旭与木兰县县委书记取得联系。随后,木兰县方面与马旭进行了几次沟通。9月12日,受木兰县政府委托,木兰县教育局局长季德三和同事在金长福的陪同下来到武汉,并到马旭的家拜访两位老人。

让季德三、金长福等人感慨的是,欲捐出1000万元巨款给家乡的马旭夫妇生活十分简单,老两口住在武汉黄陂区的一处小平房内,屋内陈设极为简陋,家里有很多书和报纸,没多少家具,睡的床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沙发也是四五十年前的老式沙发,已经露出破麻袋和棉絮,老两口穿的是部队发的军装,吃的是简单饭菜。他们本来有能力享受更好的生活,却把攒了一辈子的积蓄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

有趣的是,第二天,当季德三和金长福陪老人转账时,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转账金额巨大,银行工作人员以为季德三等人是骗子,担心老人受骗报了警,辖区派出所民警很快赶到现场,给季德三和马旭的单位分别打了电话,核实了他们的身份后才得以转账。

巨额捐赠到位后,经木兰县政府办公室、土地局、财政局、建设局、教育局、文化局等部门研究决定,将建设一个公共场馆,用于开展教育、文化活动。目前,场馆名称初定为“马旭文博艺术中心”,下一步,木兰县政府将开展选址、设计规划、评审、招标等工作,2019年4月,建设用地差不多就解冻了,届时工程会开工建设,10月底将全部竣工。

马旭的捐款是木兰县目前收到金额最大的个人捐款,马旭夫妇表示等“马旭文博艺术中心”落成后,一定回家乡看一看。

(责编:辛娅)

猜你喜欢
伞兵空降兵黄继光
动作中的爱国精神
致敬英雄黄继光
空降兵突击
听话的伞兵
空降兵进阶课
伞兵,就要从天而降
长大我当空降兵
战友给黄继光起绰号“八大员”
新中国第一代女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