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沉湖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措施探讨

2018-01-15 11:40张俊余振维庞宏
湖北林业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湿地保护

张俊 余振维 庞宏

摘 要:  通过对蔡甸区沉湖湿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湿地修复的指导思想及原则。依据保护性建设思路,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做指导,对沉湖湿地保护工程措施及湿地修复工程建设方案进行探讨,旨在为同类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  沉湖湿地;湿地保护;湿地修复;蔡甸区

中图分类号: X176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020(2018)05-0056-03

湿地作为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1]。同时湿地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武汉蔡甸区沉湖湿地是地球上同一纬度湖泊群中比较稀有的典型淡水湖泊湖泛沼泽湿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网络的重要一环,是东方白鹳、白头鹤等珍稀濒危水鸟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区。2009年国际鸟盟将沉湖湿地列为国际重要鸟区,2013年10月沉湖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16年梅雨期间,长江中游普降大到暴雨,蔡甸区遭遇六轮强降雨袭击,沉湖、张家大湖、王家涉湖等处受高水位浸泡1个多月,沉湖自然保护区的7个保护站点全部淹没于洪水中,监测仪器水毁报废,巡护道路冲毁严重,观鸟长廊等宣教设施均有不同程度毁坏,原有湿生植物芦苇、苔草等因水环境变化而遭受损害。因此,对沉湖湿地实施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是沉湖湿地灾后生态重建的迫切需求。

1 沉湖湿地概况

沉湖国际湿地位于武汉蔡甸区西南部,范围包括沉湖、张家大湖、王家涉湖、黄丝河、芦苇管理总站及消泗垸、曲口垸等,南与武汉市汉南区隔通顺河相望,西与仙桃市毗邻。沉湖湿地现有面积 6 917.04 hm 2,规划范围总面积11 579.1 hm 2,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13°46′09″~113°53′53″,北纬 30°15′10″~30°25′53″之间。沉湖湿地主要由汉江泛溢沉积形成,为汉水和长江漫滩交汇而构成的低洼地段,地面高程在17.5~21 m,由多个碟形洼地复合构成,最低处为沉湖。沉湖湿地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均降水量1 250 mm,年均日照时数为2 112 h,年均气温16.5 ℃,≥10 ℃年积温5 253 ℃,无霜期达270 d。湖泊年均水温在 13.5~15.2 ℃之间,冬季湖水温度6~8 ℃之间,相对湿度62%~82%,干燥度0.5~1.0。

湿地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束植物315种,浮游植物65种,浮游动物92种,底栖动物73种;脊椎动物272种,其中鱼类55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28种,鸟类169种(典型湿地水禽84种),兽类26种。

2 沉湖湿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沉湖湿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水体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沟渠淤积严重、自身净化能力下降导致;②鸟类栖息地生境退化严重,具体表现在水生植被损毁严重、植物群落面积减少、植物生物量降低、野生动物(尤其是植食性冬候鸟)食物不足;③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巡护道路、基层站点和监控系统在水灾中损毁严重,快艇等水上交通工具缺乏,监控系统设备落后,电力设施落后,监测设施不足。

3 指导思想及原则

3.1 指导思想

在湿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理论支撑下,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以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科学发展为根本,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核心,以迅速恢复水毁的湿地保护基础设施为近期建设重点,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使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人与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 建设原则

(1)遵循国家和地方有关湿地保护、建设与管理的规定,符合国家现有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政策。

(2)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导,三大效益统一协调的原则,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充分发挥湿地系统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

(3)坚持遵循湿地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干扰,恢复湿地环境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适当的工程措施。

(4)坚持保护现有湿地环境与恢复原有湿地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实施、治理与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4 沉湖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措施

4.1 沉湖湿地保护工程措施

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水毁保护站点的维修、巡护路网的重建及新建、视频监控系统的更新升级等。

4.1.1 水毁保护站点维修工程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实行管理局——保护站——管护点三级管理体系,保护区下设8个直属单位,即罗汉、王家涉、沉湖渔场3个生态监测站,七壕、马弓、港洲、黄家合子4个保护管理站及1个鸟类救护站。在2016年武汉市蔡甸区特大洪涝灾害中,因为分蓄洪水,沉湖湿地保护区内的罗汉监测站、七壕保护站、港洲保护站、黄家合子管理站等4个站点的房屋、围墙、库房、门窗、地板、家具、设备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了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受损站点房屋进行墙体加固、墙面粉刷、地面防水、门窗更换、地板更换、水电线路更换等维修工程建设。

4.1.2 巡护路网的重建及新建

巡护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工作,是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沉湖保护区地处平原湖区,道路绝大部分是结合田、渠、堤等修建的,受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资金不足等不利因素制约,保护区巡护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同时缺乏有效维护,导致现有巡护道路因常年频繁使用,部分路段路面坑洼,高低不平,通行条件较差,更因受2016年7月份强降水导致的洪水危害,保护区内部分巡护道路路面受损严重,已无法满足保护区巡护管理的需要,需要通过对水毁的巡护道路进行重建和新建巡护栈道,恢复和完善保护区巡护路网基础设施,有效保障日常巡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拟重建水毁巡护道路9条,建设长度共计 47.8 km。其中,沉湖花桥——南边湖西南角段巡护道路长度3.9 km;杨庄——汲水脑段巡护道路长度0.6 km;溜子湖——汲水脑段巡护道路长度10.6 km;沉湖——罗汉站段巡护道路长度 5.7 km;张家大湖场部——渔樵——汉洪——港洲段巡护道路长度10.7 km;芦苇场段巡护道路长度10.0 km;张沉堤汉洪段巡护道路长度1.3 km;罗汉监测站——刘家台段巡护道路长度2.0 km;洪南外垸段巡护道路长度3.0 km。拟新建巡护栈道3条,建设长度4.1 km,均位于原沉湖渔场精养鱼池区域,属于保护区的实验区。其中,曲口大堤——沉湖渔场道路段巡护栈道长度1.95 km,丁字堤—沉湖渔场道路段巡护栈道长度1.75 km,前两条巡护栈道中间的连接段长0.4 km。

4.1.3 视频监控系统的更新升级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视频监控系统于2009年开始兴建,现有视频监控塔5座,每个视频监控塔附近的保护管理站点都设有1个监控室,原湿地管理局机关大楼设有1处监控中心,系统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基本实现了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由于目前系统已运行多年,存在部分设备老化、可靠性稳定性下降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保护区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更新升级。

为完善监测体系建设,增加监控范围和提升监控水平,在原有5座监控塔的基础上新建视频监控塔1座,建设地点位于洲子湖区域。视频监控塔配备4个监控前端,塔上固定安装1个主监控前端,其余3个辅助监控前端布置在塔周边的滩涂,安装在浮筒上。并对现有的5个视频监控塔更新配置监控设备各1套,包括三波段定制热像激光摄像机、星光高清高速球机、星光高清枪机等备以及夜视多功能软件等设施设备及材料。在沉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办公大楼内设立一处视频监控中心,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4.2 湿地恢复工程建设方案

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湿地植被恢复,水禽栖息地植被恢复,鸟类食物源补充工程建设等。

4.2.1 湿地植被恢复

沉湖历史上水生植物十分丰富,各类植物群落遍布湖区且面积较大。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区域内的水生植物分布范围和数量都呈减少趋势,导致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下降。为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拟对张沉垸大堤芦苇场新联站至沉湖宾馆段、曲口大堤高闸至杨庄段大堤外侧植被被毁区域进行湿地植被恢复,面积总计105.6 hm 2。选择该区域原来分布的植物种类如芦苇、荻、菰、菱、苔草等作为植被恢复物种,按照水位高低依次种植菱、芦苇、荻、菰和苔草,形成带状分布的混生群落。

4.2.2 水禽栖息地植被恢复

沉湖湿地的曲口外滩、七壕外滩、三汊河、洪道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该区域以草滩性湿地为主,每年秋冬季节水退后,露出大面积的滩涂,滩涂上自然生长出苔草、芦苇、荻等植物,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但近些年来由于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区域内的植被生长状况较差,植被盖度较为稀疏,使得作为鸟类栖息地的生境下降,需要通过人工措施来改善栖息地的环境。

根据这些栖息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改造微地形来改善水文环境,因地制宜地补植补种苔草、芦苇、荻等植物,为众多鸟类,特别是雁鸭类等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改善其栖息的生境条件。

4.2.3 鸟类食物源补充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以农作物的青苗和种子为主要食物的鸟类大约有30种,数量约5~6万只,尤其以豆雁、灰鹤居多,危害的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和油菜。在沉湖湿地越冬水鸟中,豆雁种群数量最多。豆雁来自西伯利亚冰原,通常每年8月末至9月初离开繁殖地,到达沉湖的时间多11月至12月,次年3月离开沉湖。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可知,在沉湖湿地越冬的豆雁种群数量逐步增多,而湿地范围内可供豆雁食用的自然食物数量有限,作为豆雁食物来源补充的周边农田内的农作物,被啃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周边农户因此造成的损失得不到有效补偿,以及对经济效益的考量,减少了小麦和油菜等可为豆雁提供食物来源的种植面积,导致豆雁食物来源得不到保障。

为保障豆雁等鸟类有充足的食物来源,拟对保护区内豆雁栖息地附近的黄家合子区域的农田进行合理有效的补偿,按照0.75万元/hm 2的标准对农户进行补偿,确保农户继续种植可为豆雁提供食物来源的农作物。

4.3 科普宣教工程建设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到湿地观鸟等科普活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但由于沉湖保护区科普宣教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保护区仅建成湿地观鸟长廊70 m,湿地科普园20 hm 2,观荷园11 hm 2,科普栈道3 000 m和科普宣教走廊1处,而且上述科普宣教设施在2016年特大洪涝灾害中损毁严重,极大地限制了保护区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亟待通过加大保护区科普宣教设施的建设,有效提高保护区科普宣教能力。

因此,在原有科普设施的基础上新建2座观鸟屋,均位于原沉湖渔场精养鱼池区域,一座紧靠沉湖,另一座紧靠王家涉湖。观鸟屋均采用架空式单层建筑,主体为木结构,下部用混凝土基础支撑,总高度4 m,与新建的巡护栈道通过木楼梯相连。外立面颜色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屋内墙上悬挂鸟类图谱及简介等内容的展板,靠近湖面一侧设窗口,便于观察和拍摄鸟类。

5 结语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退化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沉湖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措施是基于保护性建设思路,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做指导,采取工程措施对鸟类栖息地及被损毁水生植被进行修复。通过工程的实施可使湿地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湿地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得到改善,湿地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使沉湖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湿地修复是一项复杂且漫长的工程,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因此,在保護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的同时,也要注重社区共建,探索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周边资源有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郑根清,殷觉炎,汪全胜. 浙江大荡漾湿地修复工程措施探讨[J]. 华东森林经理,2008,22(2):68-70.

[2] 任宪友,蔡述明,王学雷,等.长江中游湿地生态恢复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1):114-120.

[3] 王学雷,吴宜进.江汉平原湿地系统的退化与生态恢复重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3(8):467-471.

[4] 张明祥,刘国强,唐小平.湿地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5(3):12-15.

猜你喜欢
湿地保护
我国湿地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
福禄河湿地保护社区共管初探
河南泌阳铜山湖湿地保护与恢复探究
沂南汶河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武汉湿地保护与永续利用对策
浅谈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的建设问题
南宁市湿地保护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研究
辽宁省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