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福荣
语文在小学教学领域中被公认为“最难教”的学科,为何这门基础性学科会被诟病“最难”?主要是语文学科具有整合性和多维性教学的目标、复杂性和广博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满着无穷性与灵活性,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具有一定的难测性和动态性。新课改的推进,让小学语文课堂一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然而当我们沉淀下来凝眸回望反思,如何用科学方法引导语文教育者回归课堂教学本源则显得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差异性教学的提出则更加符合新课改提出的“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由此,本文立足差异性教学的意义、作用,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科学运用差异性教学进行了全面解析。
在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差异性教学的核心思想,但因材施教“以适应为主”的片面化教育,又限制了这种教育理念的实施与实践。新课改之后的差异性教育是整合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的理论精髓,立足于“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但并不过分强调适应差异,而是创造谋求多种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突破和提升自我的空间和机会。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差异性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1.形成“双主共学”和谐氛围
在新课改一再强调“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情况下,很多教育者因为过分解读而忽略了“以生为本”的前提与基础,教育者在课堂中应首先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性。由于差异性教学是立足于“尊重差异”的前提,因而在教学前教师需要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即学会如何了解学生差异,才能客观地对待差异,并通过科学合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施差异性教学,这本身就是教师学习成长的过程。课堂成为一个从自学到共学的统一体,学生的课堂价值在这种“共生共学”中得到最优和最好的发展。
2.实现最大化学习效率的提升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初级阶段,外在环境对他们会形成一定影响,所以小学生是最具模仿力也最具学习力的群体,然而也正是这些外在因素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性格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能力上的差异。而差异性教学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个性需求上,让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
1.课前测查,巧妙铺垫
为什么现在很多教育者被诟病“不专业”?不专业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教育者如同医者,治疗病患需要对症下药,但在对症下药之前要先摸清病患的基本情况,为他建立起一份细致的诊疗档案。而这正是被很多小学语文老师所忽略的环节。差异性教学的前提是尊重差異、关注差异,可是学生的差异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是性格、智力,还是仅仅是性别差异?不将这些了解清楚,差异性教学只会停留于肤浅的形式化表面,无法真正在课堂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应用差异性教学的前提是老师通过多角度沟通和测查,如可以通过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将感知到的学生可能不会的一些知识设计成问题,对学生差异进行客观了解;再与准备应用于课堂的差异性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和反思,评估其合理性,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将课堂前测与教学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带着热情与兴趣进入“后继学习”,确保差异性教学效果。
课前进行的生词朗读,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以及情感表现进行的前测,从朗读的正确度和情感度上对学生差异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比传统的让学生先读准生字词再直接进入课文内容的方法,更注重让学生了解文本和这些词组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在诵读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这种学习的快乐让他们产生了继续探究的动力。
2.模糊分组,动态分层
分组和分层学习,是差异性教学常用的学习模式,但总是进行固定分组,其弊端在于容易让学生个性化发展受到限制,高水平学生总是帮助低水平学生,久而久之容易倦怠,同时低水平学生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同样,分层学习时间一长,就难免陷入“标签化”,对不同类型的多向发展形成阻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差异性教学,应采取“动态分层+模糊分组+学生自主”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互动中获得发展。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优秀的种子,只要环境适宜,他们都能绽放出最灿烂的美丽。作为小学语文教育者,要关注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尊重和客观对待这种差异,既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亦不轻言放弃,而是运用教育的智慧与力量,让具有鲜明个性差异的孩子们得到更科学的指导和引导,与他们一起唱响小学语文课堂的和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