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童“知了”说解

2018-01-15 08:52陈鸿儒赵慧

陈鸿儒 赵慧

摘要:认为:“蒙童”即“蒙”,不是“蒙之童”;蝉叫“知了”,不是因为蝉的叫鸣声为“知了”,而是蝉又叫蜩,“知了”是蜩的缓读。

关键词:蒙童;知了;说解

作者简介:陈鸿儒,文学博士,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研究;赵慧,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与语言哲学(福建 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7)06-0150-04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868页 “蒙童”注:“旧时称刚刚读书识字的儿童。”《汉语大词典》亦收“蒙童”一词,注曰:“知识未开的儿童。旧亦以指开始读书识字的儿童。”两书都将“蒙童”解作“蒙之童”。

按,“蒙童”不是蒙之童。蒙童即蒙。单呼曰蒙,累呼曰蒙童、曰童蒙。

1.《说文》:“蒙,王女也。从艹,冡声。”段注:“今人冡冒皆用蒙字为之。”又:“冡,覆也。从冃、豕。”段注:“凡蒙覆、僮蒙之字今字皆作蒙,依古当作冡,蒙行而冡废矣。”

2.冡书以蒙,蒙有冡之蒙覆义:

《汉书·晁错传》:“屮木蒙茏,支叶茂接。”师古注:“蒙茏,覆蔽之貌也。”

葛洪《抱朴子·地真》:“玄芝被崖,朱草蒙珑。”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胡三省注:“杜佑曰:‘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人不得近,矢石不能败。”《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李贤注引《释名》:“外狭而长曰蒙冲,以冲突敌船。”把蒙冲之冲作冲突讲,望文生训。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五年》:“以竹笮联艨艟十余艘……横于河流以断晋之救兵使不得渡。”胡三省注:“艨艟即蒙冲,战舰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日之艟艨楼船,不敌今日之铁甲飞轮冲风破浪也。”

蒙茏、蒙珑、蒙冲、艨艟、艟艨皆受义于蒙覆之蒙。

3.蒙覆于物,则蒙有迷蒙义:

唐·无可《中秋夜君山脚下看月》:“汹涌吹苍雾,朦朣吐玉盘。”

唐·徐昌图《临江仙》:“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唐·李咸用《陇头行》:“薄日曚昽秋,怨气阴云结。”

清·曹寅《江村杂咏·芙蓉沜》:“幽人启板屋,初日光曚曈。”

宋·梅尧臣《历阳过杜挺之》:“汀沙沮洳潮新落,山日曈曚雾始开。”

汤垕《古今画鉴·宋画》引宋翟耆年贈米友仁诗:“解作无根树,能描蒙懂云。”

朦朣、朦胧、曚昽、曚曈、曈曚、蒙懂皆受义于迷蒙之蒙。

4.蒙覆于心,则蒙有僮蒙义:

葛洪《抱朴子·诘鲍》:“且夫远古质朴,盖其未变,民尚童蒙,机心不动。”

南唐·冯延巳《金错》词:“只销几觉懵腾睡,身外功名任有无。”

元·汤式《湘妃引·和陆进之韵》曲:“佯懵憧咱非真懵憧。”

宋·陶谷《清异录·酒浆》:“酒国安恬,无君臣贵贱之拘,无财利之图,无刑罚之避,陶陶焉,荡荡焉,其乐可得而量也。转而入于飞蜨都,则又蒙腾浩渺而不思觉也。”

《玉娇梨》第五回:“我苏友白聪明一世,蒙憧一时。”

《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我杜子春聪明一世,懵懂片时。”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是何处儿郎真懜懂,见我贵人来不敛踪。”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何小姐精明也精明不到此,安公子蒙懂也蒙懂不到此。”

沙汀《还乡记》十九:“‘都回来了!他提示说,恼怒着她的懜憧。

童蒙、懵腾、懵懂、蒙腾、蒙憧、懵憧、懜懂、蒙懂、懜憧皆受义于僮蒙之蒙。

艨朦曚蒙,蒙之后起区别字。懵懜同蒙。茏珑胧昽,从龙得声,龙从童得声。懂从董声,董冲或体从童得声。腾童一声之转。童僮艟朣曈憧茏珑胧昽董冲腾,用字有异,记音无别。蒙茏、蒙珑、蒙冲、艨艟、蒙懂、朦朣、朦胧、曚昽、曚曈、蒙腾、蒙懂、蒙憧、懵懂、懵憧、懵腾、懜懂、懜憧,皆蒙童之变体;艟艨、曈曚、童蒙,皆童蒙之变体。

《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颖达疏:“蒙者,微昧暗弱之名。”用蒙释童蒙。

《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蔡沈集传:“童蒙始学之士,则祥悉以是训之,欲其入官而知所以正谏也。”用童蒙释蒙。

《文选·班固〈幽通赋〉》:“咨孤蒙之眇眇兮,将圯绝而罔阶。”李善注引曹大家曰:“蒙,蒙童也。” 用蒙童释蒙。

《文心雕龙·辩骚》:“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童蒙者拾其香草。”后因称摘取文词为“蒙拾”,用蒙代童蒙。

可见蒙童、童蒙即蒙。《云笈七签》卷十三:“不学不知谓之蒙。”蒙累呼作蒙童、童蒙,蒙童、童蒙亦不学不知之谓。

《汉语大词典》“蝉”:昆虫名……俗称蜘蟟、知了。

《汉语大词典》“知了”:蝉的别称。象声为名。

确实有因动物叫的声音而给某动物安名者,比如鸡鸭鹅马之类。《山海经》也有“其名自叫”(东山经)、“其名自号”(西山经)、“其名自呼”(中山经)的说法。但是说因为蝉的叫声像知了而把蝉叫知了,我有点疑问。因为每听到蝉叫,我都驻足倾听,可是说什么也辨不出知了来。

按,蝉称知了与知了的叫声无关,也与知了的字义无关。蝉称知了,因为蝉又称蜩,蜩的缓读作知了。

1.蝉又叫蜩:

《诗·大雅·荡》“如蜩如螗”,毛传:“蜩,蝉也”。

《诗·豳风·七月》“五月鸣蜩”,孔颖达疏:“蜩、蝉一物,方俗异名耳。”

《方言》卷十一:“蝉,楚谓之蜩,秦晋之间谓之蝉。”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鸣蜩,蝉也。宋卫谓之蜩,陈郑云蜋,海岱之间谓之蝉。蝉,通语也。”

《尔雅·释虫》“蜩,蜋蜩,螗蜩。”郝懿行义疏谓“蜩是诸蝉之总名。”

2. 蜩有蛁蟟、虭蟟、蜩蟧、蛁蟧、虭蟧、蝭、蟧、貂蟟、德劳、都卢、都蟟等许多种叫法:

《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成玄英疏:“蜩,蝉也。生七八月,紫青色。一名蛁蟟。”

《诗》“如蜩如螗”,毛传“蜩,蝉也;螗,蝘也。”孔颖达疏引《释虫》舍人曰:“三辅以西为蜩,梁宋以东谓蜩为蝘,楚地谓之蟪蛄。”陆德明《经典释文》引《草木疏》:“(蝘),一名虭蟟,青徐谓之螇螰。”

宋祁《宋景公笔记·杂说》:“仓庚鸣春,蟋蟀唫夏,蜩蟧唱秋,蚁子战阴,非有命之者,气自动耳。”

《说文》蛁字王筠句读:“古名蛁,后名蛁蟧、蛁蟟耳。”

《尔雅·释虫》“蜓蚞,螇螰”。 郝懿行义疏谓“(螇螰),《方言》作虭蟧,《夏小正》作蝭,《广雅》作蟧,《说文》作蛁蟟,《淮南道应篇》作貂蟟。今东齐人谓之德劳,或谓之都卢;扬州人谓之都蟟。”

3. 蛁蟟、虭蟟、蜩蟧、蛁蟧、虭蟧、蝭、蟧、貂蟟、德劳、都卢、都蟟皆蜩之缓读:

蜩,幽部定母字。蟟、蟧、劳,宵部;药部之字对转读宵部;蟟、蟧、劳、与蜩宵幽叠韵(犹“窈窕”幽宵叠韵);卢字鱼部,卢与蜩鱼幽叠韵(犹“雎鸠”鱼幽叠韵)。蛁、虭、、貂、德、都,端母;蝭,定母;蛁、虭、、貂、德、都与蜩端定双声(犹“便嬖”并帮双声),蝭与蜩定母双声。蛁蟟、虭蟟、蜩蟧、虭蟧、蝭、蟧、貂蟟、德劳、都卢、都蟟,用字有别,实则同词,都是蜩的缓读。

4.蛁蟟、虭蟟、蛁蟧、蜩蟧、虭蟧、蝭、蟧、貂蟟、德劳、都卢、都蟟等词“吴下”书作“蜘蟟”:

陆泳《吴下田家志》:“蜘蟟蝉叫稻生芒。”苏辙《柳湖感物》:“根如卧虵身合抱,仰视不见蜩蝉喧。”陆泳的“蜘蟟蝉”即苏辙的“蜩蝉”。蜘,知母,古音归端。唐宋端知不同母,但端读舌头塞音,知读舌面塞音,舌头舌面部位相近,“蜘”与“蜩”仍双声。因此,“吳下”之“蜘蟟”亦“蜩”的缓读。

南宋以后,知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读塞音[t],主要在厦门、福州、建瓯、潮州等闽语区。一类读塞擦音,今有读[tss]的,如北京、济南、西安、合肥等地;有读[ts]的,如太原、武汉、成都、苏州、温州、长沙、南昌、梅州等地;有读[t]的,如广州、阳江等地。参见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字汇》(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除闽语区外,南宋以后“蜘”不读塞音而读塞擦音,“蜘蟟”不再与“蜩”双声,“蜘蟟”与“蜩”的语音关系也从此模糊了。

《说文·虫部》“螇,螇鹿,蛁蟟也。”段玉裁注曰:“按,……《方言》‘自关而东谓之虭蟧,或谓之蝭蟧……虭蟧音如貂料,即许之蛁尞也……蝭蟧,《夏小正》作蝭,字宜支辽二音,今江东俗语尚如此。辞章家作遮了二字是也。”

段氏所谓“虭蟧音如貂料,即许之蛁尞”,此言甚是。段氏所谓“蝭蟧,《夏小正》作蝭,字宜支辽二音,今江东俗语尚如此。辞章家作遮了二字是也”,此言当辨。

蝭,定母(《广韵》杜奚切)。无论何种方言,定母后世一般都读塞音;支遮,《广韵》章母,无论何种方言,后世一般都读塞擦音。因此,“蝭蟧”“蝭”音亦当如“貂料”而不可能音“支辽”“遮了”。读作“支辽”“遮了”的正是《吴下田家志》的“蜘蟟”一词。“蜘”书作“支”“遮”,因为江东时俗“蜘”不读塞音,而与“支”“遮”都读同一个塞擦音。

古籍不见“知了”一词。《辞源》(1983年版,商务印书馆)“蝉”:虫名。种类颇多。又名知了,或作蜘蟟。《辞海》(197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蝉”:昆虫纲蝉科动物的通称。又名知了,蜘蟟。可见今之“知了”即《吴下田家志》所志之“蜘蟟”。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word Mongtong(蒙童)is not preschool children but ignorance or cover.Cicada has another name Zhiliao(知了),which is generally accepted for its sound,but in fact it comes from its ancient name Tiao(蜩),the Zhiliao is believed as its slow pronunciation.

Key words:Mengtong;Zhiliao;expla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