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摘要】高血压是我国临床常见,且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近年来老龄化趋势严重,加上人们生活节奏、饮食结构、生态环境的变化,高血压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治疗除了给予针对性、综合性降压治疗外,护理干预的介入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现临床护理现状展开分析总结,并通过检索相关资料对近年来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予以阐述。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1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组临床常见病,也是一种慢性疾病,指的是患者机体循环动脉血压异常增高为主要征象的临床综合征,判定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患者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和)器质性损害,并伴有诱发心脑血管病的可能性[1,2]。正常人体血压可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一定范围的波动,就整体人群而言,血压具有随年龄的增加而出现升高的趋势,其中收缩压的变化最为明显,于此同时脉压也随之增大,但舒张压则在人们50岁后可出现逐渐下降[3]。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保护认知不断深入,临床面对高血压患者时需通过参考诊断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以判定血压的最合适范围,并提出针对性治疗措施[4]。通过临床研究可知,高血压作为临床一组慢性疾病,除去针对性治疗措施外,定期随访、测量血压、药物干预、生活方式干预、预防靶器官损伤、防止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发生等护理措施干预意义重大[5]。现临床近年来对于高血压的护理展开了大量研究,本文通过基于当前现状分析、相关文献检索等措施对高血压的护理研究进展予以阐述,旨意在于为其临床护理方案应用选择提供参考。
一、重视高血压导致的相关疾病
高血压早期被确诊为身心疾病,多因心理、社会等多因素作用下导致患者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下,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增强,机体内儿茶酚胺随着受体的水平逐渐升高,引起心脏的收缩力不断加强,随着心排出量的逐渐增加,在动脉血管不断收缩作用下,血管外周阻力增大,最终导致高血压的形成[6]。除此外,通过临床大量研究指出遗传因素、精神和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生活习惯因素、药物的影响、其他疾病的影响等均可诱发该病形成[7]。高血压不属于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疾病种类,绝大多数伴有与合并一种多多种因素,如肥胖、血液凝集异常、糖耐量异常、微白蛋白尿、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等,故又被称之为“代谢紊乱综合征”,随着诸多危险因素介入高血压中,协同对患者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以此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出现[8]。此外,老年患者随着机体功能退化,抵抗能力与免疫能力降低等导致自身存在多种疾病,如脑卒中、糖尿病、痛风等,而此类疾病的形成均于高血压密切相关,经合并后增加了治疗难度[9]。因此建议对高血压患者围治疗期应加强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
二、治疗与护理依从性
患者临床治疗与护理依从性对其疾病预后意义重大,众所周知,高血压属慢性疾病,以此意味着该病的药物治疗为长期、持续进行,前期患者依从性多数较好,但随着时间延续,患者逐渐出现依从性不佳表现,如无法按时与按量服用规定药物、不遵循处方配药或擅自更改服用药物、擅自停药、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或违禁药合并服用、治疗期间吸烟喝酒等[10]。在我国现临床大量研究指出,医护人员体谅、尊重并理解患者,促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提升,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也就是说,医护人员的临床服务态度、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交流技巧等与患者依从性正相关。但现状是多数人均抱有“十药九分毒”等观念,甚至经量选择不吃药,因此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高血压被控制后便不按时、按量服药,仅于高血压发作后服用,以此导致血压持续居高不下,而患者由于对其认知度有限,故认为是药物效果因素,以此形成恶性循环。故建议临床护理人员需加强对高血压患者健康宣教,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肾等脏器危害予以阐明,普及血压的骤降骤升对身体的危害、影响,可诱发脑卒中、偏瘫等。此外药物在治疗中可能伴有一定副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服药相关注意事项加以介绍,使患者在了解用药的重要性、必要性外,减少因服药时注意事项的不重视出现不良影响。另外需耐心为患者普及正确测量血压、记录血压、坚持服药、定期复诊等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其正确、规范完成治疗。
1.合理用药干预。老年患者常见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球旁器退化、血浆肾素活性降低等,故临床用药剂量的选择与年轻患者不同,多以其50%的剂量[12]。对于临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呈多样化,其中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应已被证实可作为首选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更佳,其他药物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的标准与年轻患者差异不大,即收缩压低于140mmHg,舒张压低于90mmHg,若未达标,则以越接近正常值为宜。在使用α-阻滞剂、双氢克尿塞、可乐定、甲基多巴等药物中需慎重,避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与患者认知功能。根据患者血压动态、昼夜节律等变化以此调整适宜用药时间,即血压双谷曲线为早6点~10点,午3点~7点为主要血压高峰,相反血压低谷则为午12点~2點,晚10点~6点,以此根据患者血压双峰双谷规律选择合理用药时间,调整至早6点、午2点、晚10点的时间合理服用降压药物[13]。分析原因,早6点服用降压药物可有效笔迷那患者早起后运动与排便所致的血压异常升高,午2点服用主要针对下午时段的血压高峰,并有效避开午休所致的血压低谷,晚10点用药主要针对于昼夜血压波动较大者,指导其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以此维持血压平衡。需注意的是,随着药物种类的不同,临床用药亦不同,现实中用药仍需以医嘱为准。
2.血压监测方法指导。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实时监测有助于反应患者机体24h血压变化,以此了解血压平均值、血压昼夜波动、血压概况等情况,基于此做出正确、高效的药物方案干预,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血压控制的目的,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与致死率[14]。故,应正确指导患者血压测量方法,总结为如下几点:①血压测量前30min避免吸烟,同时避免饮用可乐、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②在安静状态下、休息超过5min后进行血压测量;③测量血压时应取两次平均值为准,并注意对同一血压计固定使用。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提升,国民保健意识加强,血压计已然成为我国普及的血压测量手段,在使用血压计测量后应对其袖带内气体放空后完成测量[15]。endprint
三、心理护理
正常而言,当健康的人进入患者角色后,随着疾病折磨、医疗环境陌生、人际关系更换等因素出现,可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负性心理情绪,高血压患者亦然,加上其慢性疾病特征需长期服药,故更会导致相关情绪的出现,如紧张、恐惧、抑郁等[16]。心理护理的作用即对患者心理活动规律、反应特点加以分析,针对患者心理特异性心理表现,以此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调整、引导患者感受、认知,改变其心理状态表现与行为,以此指导患者在陌生的医疗环境与人际关系中,最大程度的为其创造益于治疗与康复的心理状态,促进其早日康复。借南丁格尔语录提及“护理的本质应包括观察技能、了解人,并为其提供信心与心理支持”。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相比年轻人跟我给脆弱,情绪相比更易出现较大波动。患有相关机体疾病的老年患者绝大多数伴有明显情绪障碍,另外亦有大量研究证实老年患者高血压与其家庭经济问题、丧偶問题、子女就业、夫妻感情、子女教养等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焦虑症等正相关。故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需热情接待,以患者主诉,倾听患者诉说,加强日常交流与沟通,以此总结患者心理特点与心理表现,通过健康宣教,病情、病因、机制等普及,增强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的信心,进而积极配合[18]。
四、饮食与运动护理
饮食对于高血压患者治疗进程意义重大,如钠盐可对患者机体血管升压物质敏感性增强,可导致细小动脉痉挛,增加其血管阻力,并加速患者肾小动脉硬化等情况的发生。故治疗期间应减少钠盐的摄入量。体重亦是导致高血压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指导患者正确减轻体重,搭配合理膳食[19]。吸烟对于血压不稳定患者,可很大程度提升其恶性高血压发生率,同时高血压吸烟者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危险系数是不吸烟者4倍以上,因此围治疗期应强调患者戒烟。体育锻炼有助于调节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并有助于降低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兴奋性,以此减少患者血压粘度与红细胞聚集性,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患者血管血液的灌注,最终达到降低其血压的作用。因此临床应指导患者日常应加强锻炼。
结束语:高血压是一组临床常见心血管慢性疾病,临床中应加强对患者护理干预,以此在巩固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促进患者获得更佳的治疗预后。加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自身机制的特异性对护理措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持续、不断的对高血压围治疗期的护理干预方案研究意义重大,为患者治疗安全、效率提出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庄文华. 社区护理干预对1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13): 137.
朱艳. 266例老年高血压病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10): 1471-1473.
张依群. 康复护理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护理效果[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3(5): 574-576.
张春梅,张艳,谢应勤,等. 老年高血压性鼻出血48例的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5): 1220-1221.
张驰. 延续性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及血压控制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13): 89-90.
杨秀蓉. 优质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20): 3153-3154.
杨晓艳.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8): 221-222.
熊秋萍.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观察与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4): 486-487.
吴海燕. 健康种子法则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 四川医学. 2010, 31(3): 412-414.
魏红艳,钟敏,范巧菊,等. 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50例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16): 106.
陶珍霞,翁鸿. 人文护理在高血压病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 重庆医学. 2016, 45(17): 2440-2442.
陶玲玲. 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20): 122-123.
宋玉东. 强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疗效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5): 711-713.
吕新凤,俞颖. 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15): 104-105.
刘秧妹. 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护理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11): 2041-2042.
刘清芳. 基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对策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26): 78-79.
刘丽惠.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 2012, 33(9): 1977.
罗雪娜,赖玲,李玉丽. 老年高血压92例社区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 2011, 17(8): F3.
林应芳,寇潇月,陈雪梅,等. 系统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6): 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