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如何做到有效,众说纷纭。本文试图通过我所亲历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来解读如何做到有效。
【关键词】课堂;有效;尊重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人的核心标志。人的发展,即思维的发展。思维课堂,即是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标志,促进学生全面而充分成长的课堂。课堂,是生命互动的场所;思维课堂,是思维交流的过程。生命互动,思维交流,除了智慧的预设,一定也会有智慧的生成、智慧的交锋。
学生是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如果预习,是否能够带来问题,带着问题上课;情境感知,是否能够形成问题,化成任务;合作学习,是否能够资源共享,提效增质,解决问题;小组展示,是否能够有效评价,重视生成。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因此有效课堂应“以生为本”,从尊重学生思维做起,让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而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教师更有效地教,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学习新知的认识规律,设计一个环绕学生的思维“转”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如教学“认识角”中的“比较角的大小”时,我根据学生认知思维的特点,对教材稍加重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在学生充分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比较角的大小的具体方法——观察法、数钟面上的格子法等,但在这里学生探索不出“重叠法”。接着教学:分组用纸折出大小不一的4个角,要求将折出的角用“弧线”表示出来后再剪下来,按从大到小排列。学生们在折一折、比一比中,终于进一步探索出了“重叠法”,在以上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接着教学:让学生在制作活动角和玩活动角的过程中得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最后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用剪刀剪扇子的变化过程中,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并进一步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比较角的大小”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整个教学过程都遵循了学生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的每一環节的要求,让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形象——抽象概括——内化应用的过程。学生学得深入而快乐。
教师只有尊重了学生的原创性思维,顺着学生的思维组织大家交流各具个性的思维过程,充分让学生深刻地去体验和对比、选择和发现,去再创造,才能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只有真正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高度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促进课堂的高度有效。
作者简介:于沪萍(1986-),女,浙江省绍兴市人,名族: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