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姚悦
摘要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是涉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自2009年起,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借助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的实施,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创建了校企合作,申报课题,促进农业提档升级;行校联动,工学融合,谱写校企共赢新局面;引进良种,以点带面,打造新品示范工程;依托学院,整合资源,推广实用技术成果;开拓创新,优化总结,探索科技服务新模式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模式,有效提升了科技服务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科技推广;高职院校;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3-0252-01
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是由江苏省农委牵头,省内50多家农业科教单位参与,围绕对接县的优势主导产业,通过科技服务、技术推广、产业引导等手段,提升农民的职业水平,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自2009年承接该项目以来,充分发挥学院人才优势和技术强项,深度推进农科教对接、产学研融合,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与总结,形成了一套完善有效的科技服务模式,帮助地方农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了地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也连续7年获得“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 校企合作,申报课题,促进农业提档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需要科技作为支撑,但农业企业往往缺少高水平的智力资源。农业高职院校是高水平智力资源的集聚地,高校的职能也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农业企业与农业高职院校在科学研究方面正好优势互补,可以共同协作,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学研结合,把文章写到广袤的农村大地。为此,通过调研,围绕湖羊特色产业和种质资源开发,以泰州市海伦羊业有限公司为基地,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资金项目“湖羊产业链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和江苏省现代农业研究开发示范类重点项目“优质肉用多胎绵羊新品系的选育及湖羊特色性状关键基因的挖掘”2项省级重点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地方肉羊养殖的科技含量以及养殖模式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地方肉羊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健康发展。
2 行校联动,工学融合,谱写校企共赢新局面
企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对于庞大的农业人才缺口,仅仅依靠几个挂县专家的智力资源无疑是杯水车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院把“行校联动”“工学融合”的职业教学模式引入挂县强农富民项目。自2009年实施该项目起,学院组建了大学生科技服务团,先后选送逾300名素质高、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大学生到地方农业农头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零距离”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既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力量,又培养了学生“学农、知农、爱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和所服务的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成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里的能工巧匠、“不走的专家”。由此,开创出了“把课堂办在养殖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人才送向新农村”的职教新路。
3 引进良种,以点带面,打造新品示范工程
优良的品种是养殖企业盈利的基础和关键。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先后把历经数年培育的姜曲海猪瘦肉型品系(苏姜猪)和苏牧1号白鹅配套系成功引进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地——江苏省滨海县。在濱海县八巨镇援建了的苏姜猪扩繁场,先后赠送苏姜种猪核心群500头,并通过与部分乡镇签订良种黑猪扩繁协议,带动滨海优质黑猪产业上规模。目前,苏姜猪扩繁场已产出优良苏姜黑猪仔猪逾4 000头,推广苏姜种猪近2 000头。苏姜黑猪的饲养面覆盖到滨海县的所有乡镇,并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苏姜黑猪饲养产生经济效益近1 000万元,辐射周边带动5 000户农民从事苏姜猪或二元杂交后代生产,带动周边农民增收约5 000万元。在滨海陈涛镇援建了苏牧1号生态白鹅产业基地,年出栏苏牧1号商品肉鹅200万只、苏牧1号种鹅的饲养规模达到3万只。苏牧1号白鹅的引入,丰富了滨海县的鹅种资源,对滨海县生态白鹅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滨海农民脱贫致富强有力的载体。
4 依托学院,整合资源,推广实用技术成果
农业的繁荣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度逐步提高[1]。农民收入低,关键在于农民不懂农业生成技术,生产经验不足。要想让农业健康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先要让农民的大脑富起来。作为农业专业人才集聚地的涉农高职院校应该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勇挑重担。为此,学院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现场推广观摩会、农民集中培训会、基层农民示范户和技术员定期培训会、农村大喇叭、农干校培训会、发放印刷的农业技术宣传手册等途径传播农业新技术。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先后开通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微信公众平台、“智农通”APP和“智慧农业服务管理”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及时交流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问题,使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最新技术、市场信息等资讯,有效提升了科技服务效率。
历年来,学院先后推广了发酵床养猪、湖羊人工授精、秸秆过腹还田循环养羊、蛋鸭笼养等养殖、粪污综合处置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秸秆综合再利用技术等新技术30余项;推广了鱼鹅混养、中草药生态循环养鸡、林下种草养鹅等8项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在帮扶地全面开花,“三新”入户率和科技贡献率分别超过了98%和60%,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催化剂和农业增产增效的推进器。
5 开拓创新,优化总结,探索科技服务新模式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要想提升科技服务效率,技术是载体,但关键在于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为此,学院科技服务团队勇于创新,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地——江苏省滨海县创建了“借助大喇叭,实现村村通;合作大企业,推广新技术;借助新媒体,交流新问题;拥抱互联网,购销一条龙;联合农干校,培养农技员;挂钩合作社,辐射养殖户”的“六位一体”科技服务新模式。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地——江苏省姜堰区探索形成了“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品种+技术+服务”的全方位立体化的“333”科技服务新模式,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打开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新局面。
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吸收和应用[3]。目前,农业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在于科技服务的乏力,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农业智力资源的集聚地和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大投入,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履行好社会服务这一基本职能[4-5]。
6 参考文献
[1] 王克其,陈巍.涉农高校农业推广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6(3):65-66.
[2] 刘建峰,骆浩文,段洪洋,等.基于“五位一体”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7,44(3):158-163.
[3] 余喜林.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4] 彭凌凤,谭焱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农业推广的作用研究[J].科教文汇,2017(6):133-134.
[5] 王晓红.高校农林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推广模式[J].山西农经,2016(9):55.